陶渊明真的是因贪污而辞官的吗?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605631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少时读书大都不明就里,但毛泽东的这一句倒以为是懂得的:陶渊明算什么呢,他不过幻想着世外桃花源。直到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梦想成真,农民才生活耕作于桃花源里。可惜,小时不懂也罢,懂了的反而成为驱之不去的梦魇,带来难抑的愤怒。当然,这不影响去读陶令,不影响品味这个久已作古的人的生存及其一直受人称道的:“务农各自归,闲暇辄相思”,“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从中可察见一个耕者兼诗人的自乐与自信。不过本文在此引出“奇文共欣赏”句,目的是要谈谈近日读到的一篇“奇文”:《陶渊明辞官原因新探》(署名王青,载《博览群书》2002年第9期,以下简称《新探》)。
  《新探》是一篇结构谨严,结论明确的文字。经过对陶渊明辞官原因的考察,作者“遗憾地发现”,“陶渊明辞官可能是因为有臧污之行,所以才在督邮来县之前,望风挂印而去。”而且认定,“这种推测可能是最接近生活的真相的。”可以肯定这是真正的“新探”。我倒是不惮于接受有点惊世骇俗的结论:陶渊明乃因贪污辞官,而非如一贯所称,“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小儿”,但条件是持论必须有据。
  王青先生为此拿出了三条证据:一是陶渊明白叙辞官理由是为其妹奔表。但实际上他直接回了九江老家,没有去武昌奔表;二是陶渊明出仕目的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即家贫,想通过担任彭泽县令来脱贫致富;三是通过比较陶渊明担任彭泽令前后的经济状况,发现十分贫困的陶渊明当了八十余天的小县令后,境况有了改变,已经是“童仆欢迎”、“有酒盈樽”、“有车有舟”、“有房有地”、“过上了小康生活”。
  关于第一、二条证据皆源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所以先让我们把他自己的诉说再来好好地品味一番:“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是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以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兔去职。”从中我们应能读到:陶渊明为求“公田之利”而成吏,但很快就因不合志,不得意而有退意;本准备再等一段时日(“犹望一稔”。稔,年),但因一突发事件即其妹逝世,促使他立即辞职以逞心意。他去不去武昌奔丧,我以为倒不重要,因为这仅仅是他的一个免职借口。至于他为何求官又要辞官呢,其不正常中有正常,那就是这官做的憋闷,太不能适应,这样的事在陶渊明已非第一次,而不是如王青先生所言,“必有不可告人之隐衷在”。不可否认,在中国社会又跌爬滚打了一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实在难以找到没有”不可告人之隐衷”的官轻易辞三年,但细算起来在职不足八年。阅读这时期的诗文,在在是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流露。如任桓玄官吏时,陶渊明曾请假返家。假后归任时,曾写下“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的诗句,直抒胸臆,言说求官干禄不合己意,渴望回到乡间。这些皆应被视作陶渊明最终辞官而不再出仕的心理准备。说他对官场应酬“早已习惯”,完全是不实之辞。
  至此,王青先生的论据重新审查完毕,读者自可得出判断,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陶渊明辞官。这里还想多说几句的是,对待历史及其人物尽管可以全新的观念去看待,但有一点必须小心对待,那就是现存的原始资料。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评价筛选,却不能拒绝或改变。关于陶渊明,据现有的资料,可以肯定的有如下的方面:他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动荡不安的时代,其时崇尚道佛,有清谈之风,产生过拒征辟、不怕得罪权要的嵇康和消极抵抗、与权贵周旋的阮籍。再一点是陶渊明自身家世的信仰。陈寅恪先生在《陶渊明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提出,“治魏晋南北朝思想史,而不究家世信仰问题,则其所言恐不免皮相”。文中还对陶渊明承传家世信仰,对道家自然之说有创辟的胜解给予了高度评价。比这两点更为重要的也许还在于,摆在我们面前的除了关于陶渊明的历史记载外,还有他本人的诗文——这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它们既具很高的艺术价值,又记载着在那样一个特殊时代里的一个个体如何构建并实施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当我们谈起陶渊明,又怎能越过这些而去臆测?
  应该切记:在我们有比古人高明之处,特别要当心自以为高明,因为这实在是太容易犯的错误。
其他文献
考据是治文史的学者常常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大体上是通过各种证明的办法,判断某件事情的真伪。清代考据学最盛,有人赞扬,说它是很科学的方法;也有人批评,说它繁琐不堪,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古往今来,人类的追求不过是真、善、美三字,考据即是为了求真。有人求大真,有人求小真,别人不耐烦那具体的求证过程,虽然可以苛责为庸俗,倒也并非不可理解。   想起小时候学数学,求证数学的定理。那定理明明白白是对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常德、宁波、衢州、江山、丽水、金华、东阳、义乌等地撒放了大量的细菌武器,使当地人民受到了极大的残害。日本进行细菌战的部队,一般知道叫731,其实远不止此,上海人民出版社去年出版的《死亡工厂》,用大量已经公开的揭露材料,叙述了日本进行细菌战的罪恶。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教授谢尔顿·H·哈里斯先生,中国译本的译者之一王选,根据调查所得,代表她家乡的父老兄弟,作为原告正在
期刊
写下这么严肃这么严重的一个话题,有点吓人;曾自问是否太过敏感、太苛求、太不外交太不绅士?要知道现在的学术家批评家尤其是高级别的专家,早已放弃这样指名道姓的直截了当的批评方式。然而,我不必也不想去宛转曲折,实在是因为这本书所讲所说很严肃很严重,必须还以同样的态度,才是对它的重视。更何况不是我们要挑起争端,而是这本书已经从内部向我们“挑战”了;故此本文重在“看”,摘示出来让大家看看,事实就是如此 ……
期刊
9·11恐怖事件的血腥、废墟与一个个愤怒的面孔,至今历历在目。美国亚洲协会(NGO)主席Nicholas Platt作为亲身经历者,在复旦‘林肯论坛’上言及此事,声音低沉,哽咽,几不成语。‘A sufferer should never know the intensity of what he endures by the present but chiefly by the pankles
期刊
我辈从“文化大革命”过来,一听“格言”,条件反射,马上想到发行八亿,人手一册的语录“小红书”。那年头,早请示,晚汇报,三忠于,四无限。语录是至高无上的格言,全国只此一言堂。正如大人物童年时代《咏蛙》绝句: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出声  伟哉这两句堪称巨人格言,至今回想起来犹有余威  伴随新世纪,进入群言堂。俄国人契诃夫的格言说得好:大狗有大狗的叫法,小狗有小狗的叫法。语录体的书籍,
期刊
居住和工作在污染严重的大城市的人,缺乏自然环境的氛围和生机因此,我们称城市为“城市丛林”。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和身心健康,我们需要一个自然的环境。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科学与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这些高科技给现代社会带来众多益处,使数量众多的人类能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但同时我们需要把那些能使我们受益的科技与那些会伤害我们的科技区分开来,选择那些绿色科技,为我们的子孙留下积极有益的遗产。  
期刊
中西法律文化“暗合”?一看这书名,您可能就会联想到近代中国一些学者的“爱国主义”思维顽习——“举泰西之制而证之于古”,“西法之中固有与古法相同者”(沈家本《寄移文存》卷六);“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与严幼陵先生书》)。  不过,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范忠信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仞1年版)绝非如此,它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这本书
期刊
近二十年中,学术界至少有过两次关于中西文化的大讨论,其成绩是为大家所公认。不无遗憾的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讨论,绝少有人系统地论述到古代的礼乐文明。作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这种现象令人多少感到不解。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而庞大的体系。它的核心是什么?1983年,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接见美国学者邓尔麟时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
期刊
对古代典制的研究者来说,每次填报各种社科基金的项目申请表,那栏“该课题的现实意义”最是恼人。所谓“现实意义”,应指对解决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有积极作用,因为如果不是对“当前”,就不够“现实”;不是对“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就可以拿鸡毛蒜皮的小事来充数;不是“积极作用”,难道竟是帮倒忙不成?这些要件摞在一起以后,不难推知仅此一栏,已足令申报者旬月踟蹰。邹昌林以往是怎么填写此栏的,我从未问过,现在要
期刊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辛亥革命的研究,愈益深入,其评价且愈褒贬不一,甚至贬多于褒。有一种观点颇受一些研究者青睐,就是: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内乱,将原本安宁地生活于大一统皇权下的民众,推入军阀混战痛苦的深渊……因为我一直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也看了一些相关的专著及文章,感觉这种观点虽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史实的依据不够扎实,因而其结论不够客观。这几年,我编辑的中国近代史方面的著作中,都有对于清末民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