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迅猛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特别是西方文化在国民生活的渗透与蔓延,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其中,音乐作为非常重要的组织形式,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扩散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由于个人的生活阅历、文化艺术修养不同,尤其是作为学生知识浅薄,对音乐作品的具体形象内容认知和领悟力差。本文主要针对学生如何走进音乐、热爱音乐进行了初步的阐述,作为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着手,努力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条件和空间,让学生们自己去创造高层次的音乐生活。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兴趣欣赏 学科融合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学除去基本的乐理知识外,应更多的侧重于音乐欣赏,因为它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它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让学生在流动的音响中靠听觉来感受音乐形象,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可供欣赏的作品很多,但作为学生由于知识结构驾驭和理解能力以及个人喜好等原因,不可能对所有的作品都感兴趣。因此,就要求教师充分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激活课堂,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让学生始终主动感知、思考、想象、创造,在愉悦的氛围中扩大视野,进入一个迷人的艺术境界。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发现有四个方面是音乐欣赏教学中需要特别重视与把握的,现将其分述如下:
一、兴趣是学习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吸铁石”,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用到的趣味导入法有幽默导入、典故导入、故事导入、课堂生成随机导入、社会热点导入、演讲式激情导入、不同作品的比较式导入等,这些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动物狂欢节》一课的教学中,我介绍作者及作品的小故事,使学生一下子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又讲:“这首乐曲里共描写了13种动物,如大鸟笼、狮子、乌龟、大象等。这些动物形象在作曲家的笔下是惟妙惟肖,亲切而可爱。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感受一下这些活泼的小动物呢?”听完了這一介绍,同学们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地要求马上聆听这首乐曲。
二、达到音乐欣赏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音乐与其他学科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化底蕴是进行艺术探索的雄厚基础,任何音乐作品无不折射着广泛的知识内涵,二者相辅相成,离开谁都不可能将作品演绎得真挚感人,恰到好处。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法,来准确表达出时代背景、人文风情、时代特征、时代观念等,通过艺术这种形式,将文化的内涵展示出来,这样,音乐作品才有更加激动人心的生命力。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有句很重要的话,即:“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这就是说,无论音乐课怎样与其他学科综合,音乐课自身的特点必须凸显,音乐课堂自身的任务必须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内容、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及音乐相关的文化,作为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而不是把非音乐的内容拼接在一起取代音乐的主体地位。通过交叉学科优势的利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领悟和感受。
三、激发扩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建立,不光是针对学生,更重要的是针对教师。教师要在教学中最大程度地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激发学生音乐创意思维时,有选择的将写实的标题音乐联想过程与写意的无标题音乐联想对峙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尽可能摆脱统一的作品分析定位对学生的影响,以免形成过于依赖课本的音乐欣赏习惯,另一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意能力,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与方式建立起厚实的基础。真正达到音乐美育重要功能目的之一——激发扩展学生思维想象的创造力。
同时,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想象构思加以艺术化定位变化处理。如身外之局的“音画般”的欣赏定位与“身临其境”的不同情感态度定位。音乐思维过去时的回忆与对未来憧憬美好希望的思维时间印象。音乐强弱对比,形成的远近空间距离的听觉能力,音色音区高低对峙形成的音乐欣赏意境的组合能力。和声对峙的音乐“色彩”感悟能力。音乐节奏、速度、拍子(均速与渐慢、渐快)变化对峙所产生的学生心理印象准确定位。
四、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音乐教育的价值和基本理念告诉我们,音乐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达到人格完美境界,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优势和特征,实行差异教学,使他们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现在的学生灵活多变,这就要求教师要多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不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相应地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让学生在上课时,始终保持一种“新鲜”的感觉。教师要在欢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不断挖掘出学生的音乐潜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风采。教师更多地去担当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身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以上的教学尝试,我的音乐欣赏教学效果明显见好。这说明,音乐欣赏课也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教无定法”。问题在于随机创造。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地去探索,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巧妙设计,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让课堂充满活力,就会顺利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五、结论
现在的课堂,人们已不再把教师讲得是否精彩和课堂知识容量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学生学得是否主动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积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是我们每位音乐教师目前面临具有挑战性的一项任务。而要出色的完成上述任务,音乐教师自身的现代课堂教学意识和素质亟待提高,应通过不断地,广泛地学习,完善、更新和提高教学能力,掌握和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刻苦钻研专业理论,让自己的教学水平、质量和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
2、《中国音乐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办
3、《音乐课程目标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兴趣欣赏 学科融合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学除去基本的乐理知识外,应更多的侧重于音乐欣赏,因为它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它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让学生在流动的音响中靠听觉来感受音乐形象,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可供欣赏的作品很多,但作为学生由于知识结构驾驭和理解能力以及个人喜好等原因,不可能对所有的作品都感兴趣。因此,就要求教师充分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激活课堂,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让学生始终主动感知、思考、想象、创造,在愉悦的氛围中扩大视野,进入一个迷人的艺术境界。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发现有四个方面是音乐欣赏教学中需要特别重视与把握的,现将其分述如下:
一、兴趣是学习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吸铁石”,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用到的趣味导入法有幽默导入、典故导入、故事导入、课堂生成随机导入、社会热点导入、演讲式激情导入、不同作品的比较式导入等,这些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动物狂欢节》一课的教学中,我介绍作者及作品的小故事,使学生一下子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又讲:“这首乐曲里共描写了13种动物,如大鸟笼、狮子、乌龟、大象等。这些动物形象在作曲家的笔下是惟妙惟肖,亲切而可爱。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感受一下这些活泼的小动物呢?”听完了這一介绍,同学们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地要求马上聆听这首乐曲。
二、达到音乐欣赏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音乐与其他学科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化底蕴是进行艺术探索的雄厚基础,任何音乐作品无不折射着广泛的知识内涵,二者相辅相成,离开谁都不可能将作品演绎得真挚感人,恰到好处。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法,来准确表达出时代背景、人文风情、时代特征、时代观念等,通过艺术这种形式,将文化的内涵展示出来,这样,音乐作品才有更加激动人心的生命力。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有句很重要的话,即:“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这就是说,无论音乐课怎样与其他学科综合,音乐课自身的特点必须凸显,音乐课堂自身的任务必须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内容、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及音乐相关的文化,作为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而不是把非音乐的内容拼接在一起取代音乐的主体地位。通过交叉学科优势的利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领悟和感受。
三、激发扩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建立,不光是针对学生,更重要的是针对教师。教师要在教学中最大程度地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激发学生音乐创意思维时,有选择的将写实的标题音乐联想过程与写意的无标题音乐联想对峙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尽可能摆脱统一的作品分析定位对学生的影响,以免形成过于依赖课本的音乐欣赏习惯,另一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意能力,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与方式建立起厚实的基础。真正达到音乐美育重要功能目的之一——激发扩展学生思维想象的创造力。
同时,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想象构思加以艺术化定位变化处理。如身外之局的“音画般”的欣赏定位与“身临其境”的不同情感态度定位。音乐思维过去时的回忆与对未来憧憬美好希望的思维时间印象。音乐强弱对比,形成的远近空间距离的听觉能力,音色音区高低对峙形成的音乐欣赏意境的组合能力。和声对峙的音乐“色彩”感悟能力。音乐节奏、速度、拍子(均速与渐慢、渐快)变化对峙所产生的学生心理印象准确定位。
四、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音乐教育的价值和基本理念告诉我们,音乐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达到人格完美境界,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优势和特征,实行差异教学,使他们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现在的学生灵活多变,这就要求教师要多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不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相应地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让学生在上课时,始终保持一种“新鲜”的感觉。教师要在欢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不断挖掘出学生的音乐潜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风采。教师更多地去担当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身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以上的教学尝试,我的音乐欣赏教学效果明显见好。这说明,音乐欣赏课也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教无定法”。问题在于随机创造。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地去探索,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巧妙设计,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让课堂充满活力,就会顺利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五、结论
现在的课堂,人们已不再把教师讲得是否精彩和课堂知识容量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学生学得是否主动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积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是我们每位音乐教师目前面临具有挑战性的一项任务。而要出色的完成上述任务,音乐教师自身的现代课堂教学意识和素质亟待提高,应通过不断地,广泛地学习,完善、更新和提高教学能力,掌握和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刻苦钻研专业理论,让自己的教学水平、质量和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
2、《中国音乐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办
3、《音乐课程目标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