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aln_x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先教后学—以教导学,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特点,及时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能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浅析课堂活动有效性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严密性、逻辑性、科学性要求较高的学科之一。数学中的概念、公式、法则等本身也是比较枯燥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和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可是,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呢?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完成习题和解决问题,当然,只靠学生自己是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教师的教学依然是重要的。因此,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里,精心预设,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数学学习。我的具体做法是。
  1、转变教学观念实现角色转换。
  教师要确立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的学生观。教师要充分发挥先学的超前性、独立性、异步性的特点,分层次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前提下,能够独立进行课前预习,通过先学,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掌握知识的多少,做到以学定教,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2、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的学习环境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就如何实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提出建议:一是数学教学应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二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认识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三是应认识到 ”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我认为组织教学能力的关键还是“问题”二字。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其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尤显重要,它能打开学生求知的天窗,也能使它过早地关闭。因此运用好课堂提问是提高学生活动的重要环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这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问与教师问两个方面。学生“疑而能问”,教师只需“解惑”。但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正是“学非问不明”,但是在数学课堂上问什么?如何问?这里又颇有一些学问。经常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问题:对不对呀?是不是?等等这样过于简单的问题。不该设问处却设了问,且提问又不具有思考性,启发性,学生无须思考,也无法思考,只能机械地做出应答。那么怎样讲求提问的艺术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大致有以下三点内容。
  1、问什么?
  大致有四问四忌:(1)问有关知识,忌离题太远。(2)关键处发问点拨,忌不痛不痒。(3)难点处反复设疑,深入浅出,忌避重就轻。(4)巩固性提出问,归类记忆,忌肤浅零杂。
  2、问谁。
  也有四问四忌:(1)高深或灵活性大的问题问优生,其他人复述,各有所得,忌“枪枪卡壳。”(2)基础题,综合题,最好依次问,忌“留死角”。(3)少数人举手时,提问要选择代表多数人水平的学生,忌“以情绪定人。”
  3、问法。
  (1)提出问题,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2)问题的提出要简明、准确、循序渐进。(3)问题要有启发性。(4)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思考。(5)提问要因课堂内容而异,灵活运用。
  在把握了问什么,问谁,问法三者的基本要求之后,教师要注意结合所教知识和学生进行具体实践,使教师的“问”有助于学生的“学”,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4、提问的方式方法
  (1)、开门见山的问。所谓开门见山的问,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许多教学环节如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之中,常用这种问法,。如在数学课中,教师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完全平方公式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开门见山的问。
  (2)、创设情景的问。创设情景的问是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整堂课的眼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悬念法就是用疑团、困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前,教师把厚度为 0.01毫米 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有的说:“电线杆那么高”,“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玛峰还高得多!”,学生不信,教师及时提出:“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你会很快算出结果的”。这时学生流露所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学生愿学,自然的引入本堂课的学习。   (3)、穷追不舍的问。穷追不舍的问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此时采用递进式提问,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思路,抓住本质。这样不但能挖掘知识信息间的落差,而且能展示教师思维的全过程,给学生一顿思维的套餐,师生之间产生共鸣。而采用逆向思维发散式提问,又能促使学生多重角度思考问题,在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思维深广度的训练,培养创造性精神。例如九年级数学上册《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一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1)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设想一下,车轮如果做成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结果会怎样呢?(2)想一想,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3)如果是方形的话,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4)根据上面的问题,想一想,要使车轮能平稳地滚动,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应当满足什么关系? 这些设问不仅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暗示,而且也给学生流露出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处理,重新把问题抛给学生,促使他们多重考虑问题,增加思维的深广度。
  (4)、层次分明的问。层次分明的问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把知识方法系统条理化。教师可以把所要复习的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例如在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的复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本章中你学过的三角函数有哪些?(2)这些三角函数的值随着角度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3)请探索一下,这些三角函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你是如何探索的?(4)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5)举例说明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應用?(6)如何测量一座楼的高度?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这样层次分明地提问,归纳出本章的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以及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三、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学习积极性的形成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内在的联系。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 教师要循循善诱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通过学习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学习以至人生的境界,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持久的学习动机的根本途径;教师要把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贯穿教学过程之始终。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中,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通过示范边想边说以及演示帮助学生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和指导给学生线索和反馈,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合作学习者、合作研究者:教师把自己当做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 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二者目标取向完全一致,是对应的统一关系,而这种统一必须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来实现。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权威或放任自流的方式对学习都有不利的影响。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教师自己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 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
  (1)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学生的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可以对学生说: ”有进步,谁能再补充一下?“等等。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会明显提高。
  (2)要让学生敢于参与。上课期间,教师应该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针对他们的作业内容、完成方式等说一些支持的话,并认真倾听和接受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教师在布置任务以后,应该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察看每一位学生的作业情况,积极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要只注意个别的学生。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特点,及时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能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其他文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具有直接的导向功能、激勵功能和诊断功能。《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重视了数学作业的布置,而轻视了作业的批改和评价,淡化了作业的育人功能,偏离了新课程环境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认真深入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借助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操作试验创设问题情境,紧密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等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活动探究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一些教学情境、问题情境及生活情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同时,还可以
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它不仅是智力特征,更是一種精神状态。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缺乏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他们得到真才
期刊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形成包括探究、合作、对话为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有效性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它反映出义务教育应给全体学生带去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因为学习是一个不断形成与激发学习需要和动机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成效也会受学习策略、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摒弃教育的强制性,突出学生的自主
期刊
木荷(Schimasuperba)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建群树种,具有许多优良性状,是近年来大力发展的珍贵乡土树种。本研究以5种立木级木荷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人工模拟温度胁迫处理,通过测定其
在当今万人共过独木桥的高考形势下,能否成功学好普遍觉得较难的高中数学将极大地影响一所高中学校和众多高中学生的发展前景。在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注重数学学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其感受数学的美、热爱美的数学,是助推学生成功逾越数学天堑的重要法宝。  一、加强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好高中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任务的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和崭新的内涵,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实施策略是追求师生平等对话,生生和谐对话,激励学生自己我对话。  【关键词】对话教学目标设计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没有或者很少主动提出问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几乎成为课堂互动的全部。即使是在学生讨论中,其内容、方式也大都由教师框定。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生的
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应充分地关注学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亲身感受、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主动构建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实践。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带着科学研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