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选修)·物理》”第二册第十三章 第一节 电荷 库仑定律。
2、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单元教材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通过库仑定律的教学还要求定量了解,但对库仑定律的解题应用,则只限于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一些简单计算。
3、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库仑定律及适用条件。
教学难点:物体带电的实质和电荷的守恒。
二、 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启发讲练式、问题解决法、实验归纳法、类比法
学法:观察 → 思维 → 综合 → 结论
三、 说教学程序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学生学有所获,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三大部分:
(一)复习准备、引入新知
在课的开始让学生先观察两个有关电现象的视频,并通过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了解电学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对库仑定律及应用的学习做好知识和思路方面的准备。
提出问题:1、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哪些?
3、摩擦起电是创造了电荷吗?
答:1.两种电荷: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①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②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③电量:带电体上所带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2.物体的带电方式有三种:(1)摩擦起电; (2)接触起电;(3)感应起电。
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任何起电方式都是电荷的转移,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從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同一隔离系统中正、负电量代数和不变。
(二)积极主动,探究新知
库仑定律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间有相互作用力。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两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课件演示]让带电小球靠近悬挂在丝线的带电小球,观察在不同距离时小球偏转角度。
问:这说明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带电体之间的作用力的大小跟带电体间的距离有关。
问:若以悬挂的小球作为研究对象,它受到几个力?平衡时它受到电荷间作用力跟哪些因素有关?
启发学生回答:F=mgtgα。带电体间距离越小,偏角α越大,这表明电荷间作用力越大。
[课件演示]带电量不同的小球靠近悬挂丝线的带电小球,观察小球的偏角的变化关系。
启发学生回答:带电体间作用力还跟带电体所带电量有关。
讨论得到: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随电荷量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⑴库仑扭秤实验:
出示库仑扭秤挂图,简单介绍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跟电量和距离的关系所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设计的扭秤成功的解决了用普通测力计无法测量微小作用方法。
实验结论,真空中的库仑定律。
⑵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⑶点电荷
概念: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可以忽略,那么带电体可以看作一个点,所带电荷称为点电荷。
点电荷的介绍:
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带电体模型,当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带电体本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致于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此带电体可以看作点电荷。
库仑定律的两点注意:
(1)适用条件: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真空(或特定的空气)中的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2)应用库仑定律计算静电力时应注意:式中的Q1和Q2,用所带电量的绝对值进行计算。根据两个电荷的电性异同来判断静电力的方向。
(三)综合练习,巩固新知
在前面讲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练习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选择练习由浅入深,并注意从不同角度来强化知识。最后的练习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课堂练习:
四、说板书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因此,我的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时间安排
1、旧知识复习、新课引入5分钟,2、新课教学20分钟,3、综合练习10分钟,4、学生小结5分钟。
六、课后反思
(1)在学生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者动画媒体播放复习并巩固电荷的有关知识;
(2)在讲述时,要讲解要简洁、准确,突出主要概念,同时,节省时间给学生自己来学习;
(3)注重对问题的设计,切入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
1、说课内容:“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选修)·物理》”第二册第十三章 第一节 电荷 库仑定律。
2、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单元教材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通过库仑定律的教学还要求定量了解,但对库仑定律的解题应用,则只限于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一些简单计算。
3、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库仑定律及适用条件。
教学难点:物体带电的实质和电荷的守恒。
二、 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启发讲练式、问题解决法、实验归纳法、类比法
学法:观察 → 思维 → 综合 → 结论
三、 说教学程序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学生学有所获,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三大部分:
(一)复习准备、引入新知
在课的开始让学生先观察两个有关电现象的视频,并通过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了解电学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对库仑定律及应用的学习做好知识和思路方面的准备。
提出问题:1、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哪些?
3、摩擦起电是创造了电荷吗?
答:1.两种电荷: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①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②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③电量:带电体上所带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2.物体的带电方式有三种:(1)摩擦起电; (2)接触起电;(3)感应起电。
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任何起电方式都是电荷的转移,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從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同一隔离系统中正、负电量代数和不变。
(二)积极主动,探究新知
库仑定律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间有相互作用力。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两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课件演示]让带电小球靠近悬挂在丝线的带电小球,观察在不同距离时小球偏转角度。
问:这说明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带电体之间的作用力的大小跟带电体间的距离有关。
问:若以悬挂的小球作为研究对象,它受到几个力?平衡时它受到电荷间作用力跟哪些因素有关?
启发学生回答:F=mgtgα。带电体间距离越小,偏角α越大,这表明电荷间作用力越大。
[课件演示]带电量不同的小球靠近悬挂丝线的带电小球,观察小球的偏角的变化关系。
启发学生回答:带电体间作用力还跟带电体所带电量有关。
讨论得到: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随电荷量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⑴库仑扭秤实验:
出示库仑扭秤挂图,简单介绍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跟电量和距离的关系所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设计的扭秤成功的解决了用普通测力计无法测量微小作用方法。
实验结论,真空中的库仑定律。
⑵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⑶点电荷
概念: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可以忽略,那么带电体可以看作一个点,所带电荷称为点电荷。
点电荷的介绍:
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带电体模型,当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带电体本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致于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此带电体可以看作点电荷。
库仑定律的两点注意:
(1)适用条件: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真空(或特定的空气)中的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2)应用库仑定律计算静电力时应注意:式中的Q1和Q2,用所带电量的绝对值进行计算。根据两个电荷的电性异同来判断静电力的方向。
(三)综合练习,巩固新知
在前面讲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练习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选择练习由浅入深,并注意从不同角度来强化知识。最后的练习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课堂练习:
四、说板书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因此,我的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时间安排
1、旧知识复习、新课引入5分钟,2、新课教学20分钟,3、综合练习10分钟,4、学生小结5分钟。
六、课后反思
(1)在学生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者动画媒体播放复习并巩固电荷的有关知识;
(2)在讲述时,要讲解要简洁、准确,突出主要概念,同时,节省时间给学生自己来学习;
(3)注重对问题的设计,切入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