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融合教育是一种关怀、接纳,它适用于所有学生,如学业困难的学生、心理和行为有问题的学生,在平等、不受歧视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参与到正常学生一样的环境中去,与正常学生一起学习、活动。本文探讨了融合教育背景下,智障学生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与成效。
【关键词】融合教育;智障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本文所说的融合教育是在特殊教育学校里的智障学生通过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和康复后,回到正常校园里与正常學生一起学习,让他们得到真正的优质的学习服务。在融合教育背景下,面对智障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师在教学指导当中要关注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在学习成长当中存在的不足,开展针对性和系统性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融合教育与智障儿童
融合教育,也可称为“全纳教育”,不完全等同于我们通常说的“随班就读”。随班就读成为我国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主要策略,尤其在农村地区,随班就读成为发展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的主要途径。融合教育不单纯指某种特殊教育安置形式和策略,而是促进健全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其工作目标是“一个都不能少”,通常也讲“零拒绝”。普通教育系统全面向残疾儿童开放,使残疾儿童不因其残疾而被完全封闭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排斥在普通教育之外。无论是采取在班就读、跟班走读,还是送教上门,都旨在创造一种形式,让残疾儿童有最多的机会保留在普通教育体系之中。融合教育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学习。“融合”这一概念,重点强调的不是去改变孩子,而是去改变教育系统本身。融合不仅仅是一种接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体系结构与教育实践本身需要转变,变得更具弹性、合作性与接纳性,从而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二、融合教育背景下培养智障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意义
智障学生在智力能力和适应行为方面存在实质性限制,主要表现在概念、社交和实用的适应能力方面,社会交往能力是智障学生急待加强一种社会适应能力,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智障学生的社会交往是融合教育背景之下学校教育要高度关注的内容与必须完成的任务。智力残疾是智障学生先天不幸的体现,这一点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无力改变的状况,而教育者可以从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出发,不仅能促进他们的智力潜能的开发,而且能促进他们的感知技能的发展,有助于矫正和补偿他们的身心缺陷。如果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对智障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有益于智障学生更好适应周围环境。
三、融合教育背景下培养智障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方法
(一)在教学活动中学习和训练智障学生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生活适应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的内容。所以,根据生活适应课的这些教育目标,要求我们要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中,生活实际当中。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比如在上生活语文《洗碗》一课中,我就将这一课教学分为多个实践活动课。带他们手把手的教他们洗碗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操作过程前,老师先进行讲解分析,示范。然后老师再开始洗,围绕他们进行操作指导,以满足班级中不同学生个体需要。
(二)开展“伙伴行动”
同伴关系是儿童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对于特殊学生来说,他们同样具有强烈的被同伴接纳和认可的团体归属需要,而这种需要只有通过伙伴交往活动才能得到满足。通过与伙伴的交往,他们可以感受并学会理解别人的情绪体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产生安全感以及对伙伴、对团体乃至对社会的信任。因此,我们强调,要在学生中间开展“伙伴行动”。“伙伴行动”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一日在校生活,处处有“伙伴行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必须要体现“伙伴行动”,否则不能成为优秀课。通过课堂上的“伙伴行动”,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我做什么,我的小伙伴也要会做什么”——我会扫地了,要看一看小伙伴会不会,帮一帮他;我回答了一个问题,小伙伴能不能说,教一教他;我参与了游戏活动,小伙伴有没有参加,拉上他一起;课间操时间,小伙伴有没有做操,我们一起走;就餐时,小伙伴是不是文明就餐了,我提醒他不要浪费粮食;就寝时,小伙伴洗没洗漱……学校在朝会上颁发“伙伴互助”小礼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
智障学生语言发展速度缓慢,大部分的智障学生不善于运用语言与人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同学们认真听我说,积极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创设“大家一起来”的游戏让全班的同学都能参加到游戏中来,在游戏中锻炼他们语言主动性和同学与同学的交往能力,利用朝会课开展“大手牵小手”主题教育,告诉他们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总是伸出爱心之手,对你们关怀有加,基于这样的学生自发的牵手行为,我们班也开展了“大手牵小手”结对子活动。不管在就餐、就寝、散步、如厕等活动中,每个同学都牵着一个小伙伴,大家一起行动,让特殊学生感受到“我也能帮助你”。在大手牵小手活动中学会文明礼貌用语、讲文明、讲社会公德是成功交往的基本要求。
(四)开展主题共建活动
传统意义上的融合教育是将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班级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并借助一些特殊资源满足特殊儿童教育需要。而在特教学校内部,我们主动与外界建立联系,将普通学生请进特教学校,和特殊学生一起开展共建活动,实现共赢。学校与一幼、二幼、内江师范学院开展共建活动,这些单位在融合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在学校助残日、六一活动上,共建单位和我们学校一起参加演出,对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
实施融合教育不仅使家庭、教师、学校对特殊学生进行帮助,而且可以使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共同参与,携手共进,正确认识这个特殊的群体,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将来更易于在社会中生存,让每个特殊儿童撑起自己翱翔的翅膀,在属于我们的空间里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淼. 融合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J]. 黑河教育,2019,407(01):89-90.
[2]易小冬. 浅谈融合教育理念下智障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J]. 当代家庭教育,2019,(025):P.182-182.
(作者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特殊教育学校)
【关键词】融合教育;智障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本文所说的融合教育是在特殊教育学校里的智障学生通过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和康复后,回到正常校园里与正常學生一起学习,让他们得到真正的优质的学习服务。在融合教育背景下,面对智障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师在教学指导当中要关注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在学习成长当中存在的不足,开展针对性和系统性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融合教育与智障儿童
融合教育,也可称为“全纳教育”,不完全等同于我们通常说的“随班就读”。随班就读成为我国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主要策略,尤其在农村地区,随班就读成为发展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的主要途径。融合教育不单纯指某种特殊教育安置形式和策略,而是促进健全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其工作目标是“一个都不能少”,通常也讲“零拒绝”。普通教育系统全面向残疾儿童开放,使残疾儿童不因其残疾而被完全封闭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排斥在普通教育之外。无论是采取在班就读、跟班走读,还是送教上门,都旨在创造一种形式,让残疾儿童有最多的机会保留在普通教育体系之中。融合教育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学习。“融合”这一概念,重点强调的不是去改变孩子,而是去改变教育系统本身。融合不仅仅是一种接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体系结构与教育实践本身需要转变,变得更具弹性、合作性与接纳性,从而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二、融合教育背景下培养智障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意义
智障学生在智力能力和适应行为方面存在实质性限制,主要表现在概念、社交和实用的适应能力方面,社会交往能力是智障学生急待加强一种社会适应能力,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智障学生的社会交往是融合教育背景之下学校教育要高度关注的内容与必须完成的任务。智力残疾是智障学生先天不幸的体现,这一点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无力改变的状况,而教育者可以从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出发,不仅能促进他们的智力潜能的开发,而且能促进他们的感知技能的发展,有助于矫正和补偿他们的身心缺陷。如果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对智障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有益于智障学生更好适应周围环境。
三、融合教育背景下培养智障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方法
(一)在教学活动中学习和训练智障学生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生活适应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的内容。所以,根据生活适应课的这些教育目标,要求我们要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中,生活实际当中。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比如在上生活语文《洗碗》一课中,我就将这一课教学分为多个实践活动课。带他们手把手的教他们洗碗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操作过程前,老师先进行讲解分析,示范。然后老师再开始洗,围绕他们进行操作指导,以满足班级中不同学生个体需要。
(二)开展“伙伴行动”
同伴关系是儿童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对于特殊学生来说,他们同样具有强烈的被同伴接纳和认可的团体归属需要,而这种需要只有通过伙伴交往活动才能得到满足。通过与伙伴的交往,他们可以感受并学会理解别人的情绪体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产生安全感以及对伙伴、对团体乃至对社会的信任。因此,我们强调,要在学生中间开展“伙伴行动”。“伙伴行动”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一日在校生活,处处有“伙伴行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必须要体现“伙伴行动”,否则不能成为优秀课。通过课堂上的“伙伴行动”,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我做什么,我的小伙伴也要会做什么”——我会扫地了,要看一看小伙伴会不会,帮一帮他;我回答了一个问题,小伙伴能不能说,教一教他;我参与了游戏活动,小伙伴有没有参加,拉上他一起;课间操时间,小伙伴有没有做操,我们一起走;就餐时,小伙伴是不是文明就餐了,我提醒他不要浪费粮食;就寝时,小伙伴洗没洗漱……学校在朝会上颁发“伙伴互助”小礼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
智障学生语言发展速度缓慢,大部分的智障学生不善于运用语言与人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同学们认真听我说,积极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创设“大家一起来”的游戏让全班的同学都能参加到游戏中来,在游戏中锻炼他们语言主动性和同学与同学的交往能力,利用朝会课开展“大手牵小手”主题教育,告诉他们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总是伸出爱心之手,对你们关怀有加,基于这样的学生自发的牵手行为,我们班也开展了“大手牵小手”结对子活动。不管在就餐、就寝、散步、如厕等活动中,每个同学都牵着一个小伙伴,大家一起行动,让特殊学生感受到“我也能帮助你”。在大手牵小手活动中学会文明礼貌用语、讲文明、讲社会公德是成功交往的基本要求。
(四)开展主题共建活动
传统意义上的融合教育是将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班级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并借助一些特殊资源满足特殊儿童教育需要。而在特教学校内部,我们主动与外界建立联系,将普通学生请进特教学校,和特殊学生一起开展共建活动,实现共赢。学校与一幼、二幼、内江师范学院开展共建活动,这些单位在融合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在学校助残日、六一活动上,共建单位和我们学校一起参加演出,对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
实施融合教育不仅使家庭、教师、学校对特殊学生进行帮助,而且可以使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共同参与,携手共进,正确认识这个特殊的群体,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将来更易于在社会中生存,让每个特殊儿童撑起自己翱翔的翅膀,在属于我们的空间里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淼. 融合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J]. 黑河教育,2019,407(01):89-90.
[2]易小冬. 浅谈融合教育理念下智障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J]. 当代家庭教育,2019,(025):P.182-182.
(作者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