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千与千寻》中的神隐主题和异界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与千寻》是一部由宫崎骏执导、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的长篇动画电影,在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奖。电影于2001年7月20日在日本上映,于2019年在中国正式上映,是一部在世界范围内深受观众喜爱的动画电影。
  《千与千寻》讲述的是一名叫千寻的10岁少女和父母在搬家的途中,进入一个隧道,误入了众神的世界,最后在千寻的努力下与父母一起回到人间的故事。从故事的内容来看,这部电影就像西条勉在《千与千寻的神话学》一书中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人物误入另一个世界而后逃出的故事”,属于异界访问谭。电影的原日语标题中本身就使用了“神隐”一词,所以本文进一步将这部电影分类为异界访问谭的其中一种类型——神隐谭。
  关于《千与千寻》的先行研究非常多,本文用作参考的主要有三个。高岛真理子把《千与千寻》和《绯文字》进行比较,追溯女主人公的“夜之航海”过程,重新考察了作品中意识和无意识的统合过程对于现代人们的意义。大喜多纪明在《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中的二重异界访问故事》一文中根据Mihai Pop提出的“前后反覆”的故事结构分析了电影,发现《千与千寻》中包含的两个异界访问故事都适用于这种结构。松本行弘在《神隐的意义,从不安的梦中抽离——“千与千寻”的心理学考察》一文中从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这部电影,把《千与千寻》的故事解读为一个十岁女童所做的梦。
  本文在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分析《千与千寻》这部电影中如何使用神隐这一主题,探究电影中存在的异界结构,旨在从主题叙事和空间结构来重新解读这部电影。
  一、进入异界
  根据民俗学研究者的小松和彦所说,所谓“神隐”,是指在某一天某人突然从现实世界消失的失踪现象,遭遇神隐就是说失踪者去了异界;或者指被引诱至异界之后,在异界进行了一番游历和体验之后又重回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体验。小松和彦从人物被神隐到某处后再返回现实世界的叙事结构中总结出了神隐的构成要素,认为神隐与失踪的季节、时间、地点、人物、发现状况有关。
  在《千与千寻》中,10岁的少女千寻和父母一起前往搬家的目的地,途中从森林中一条神奇的隧道误入了一个小镇。这个小镇是长得像妖怪一样的八百万神灵存在的世界,是人类绝对不能进来的地方。千寻的父母因为擅自吃了提供给众神的食物,受到惩罚变成了猪。而千寻找不到回家的路,身体逐渐变得透明,眼看就要消失。后来,在白龙等伙伴的帮助下,千寻开始适应在这个世界的生活,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最后在千寻的努力下,她与父母一起回到了人类的世界。从影片的整体内容来看,千寻的故事很明显符合神隐的定义。故事虽然遵循着神隐谭的固定模式,但在细节上有了很多变化。接下来从失踪的时间、地点、人物、归还、隐神等各个部分来分析这部电影中的神隐主题。
  首先,关于失踪的情况,千寻和父母在搬家途中车迷了路,是在穿过一个隧道之后才进入了异界。小松和彦认为,神隐往往发生在黄昏时候,但是他反对柳田国男的神隐容易发生于春天的结论,认为神隐发生并没有确定的季节性。从电影中人物的着装来看,千寻穿短袖短裤,父母穿短袖长裤,由此可以推定千寻和父母消失的季节应该是在夏天。其次,神隐容易发生的黄昏时候也就是白天和黑夜的交界。然而,千寻和父母搬家是在上午。由此看来,《千与千寻》的神隐季节和时间与普通的神隐谭不同。
  神隐的对象多是孩子和女性。关于失踪时的状况,小松和彦认为,对象是孩子的情况是由于“想要脱离共同体达到自立”。渡辺美树在《〈天狗风〉——樱之森和神隐》一文中说,神隐的发生需要心理层面的条件,即失踪者和他身边人之间存在着心理上的纠葛和矛盾。也就是说,被神隐者脱离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世界的过程中,会有摇摆不定的心理和行为举止。电影的开头是千寻的父亲在前排开车,千寻躺在后座露出一副不高兴的表情。虽然父母很乐意从大城市搬到一个生活不便的小镇,但千寻手里拿着朋友送给她的告别花束和卡片,并不接受搬家这个结果。在父母给千寻介绍新学校的时候,千寻也做着鬼脸。在去往隧道的路上,千寻的母亲无视她不安的心理状况,还拒绝了与千寻的亲密身体接触。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千寻对于从城市搬家到小镇、对于和朋友们的分离以及新的居住环境是非常抵抗的。由于父母无视千寻内心的不安,对于千寻的指导、保护和交流不足,因此千寻和父母、周围环境之间产生了矛盾,心理处于一种不平常的状态,而且也产生了想要脱离这个小镇的倾向。
  从地点来看,神隐会在两个世界的交界处发生。千寻的神隐也满足了这个条件。汽车离开普通的水泥道路驶入土路,土路的入口全是鸟居和石头神社。鸟居是日本神社在入口处设立的进入神域的一道门,石头神社是供奉神明的小神社。越过鸟居,就进入了神圣的领域。这条土路延伸到山林深处,树木也渐渐变得繁茂起来。这条路的两旁有蟾蜍模样的奇怪石像。路的尽头矗立着一栋写着“汤(油)屋”的红色建筑物,建筑物的前面仍然有蟾蜍石像。这个建筑物像是一个大门,可以看到里面是很深的隧道,风被不断吸入这个隧道,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千寻一家穿过隧道,就进入了异界。也就是说,普通的水泥路仍是现实世界,但是沿着有鸟居和石头神社的土路到达幽深的隧道,这里就是神隐发生的地方。
  山、鸟居、隧道、风,这些要素都是神圣领域的代表。在古代,日本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去山里,深山处就是黄泉世界。另外,山本来就被认为是最容易发生神隐的地方。而鸟居是划分神域和人类居住的俗世的結界,是进入神域的入口。隧道就是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即现实世界和异界的分界线。风被不断吸入隧道,仿佛在邀请千寻一家进来。
  在小松提到的神隐条件中,制造神隐现象的隐神在对象为年轻女性的时候多为山人或鬼,对象为少年的时候则多为天狗。但是,这部电影并没有出现隐神。而且进入异界后,从油屋的神灵厌恶人类的态度来看,人类并没有受到油屋存在的那个世界的欢迎。由此似乎可以认为,千寻一家是主动误入异界的,而且由于父母的好奇心而主动选择了被神隐。但是仔细来看,也不能说千寻一家身上没有与异界有关的东西,那就是白龙。白龙是千寻小时候家里附近流经的一条名为“琥珀川”的河流的河神。千寻小时候曾失足掉进那条河里,当时白龙救起了千寻。两人其实很久以前就认识了,只是两人都淡忘了那段记忆。白龙是千寻与这异界唯一的联系。由于白龙以前河神的身份,所以人们可以认为白龙就是千寻一家被神隐的隐神。当然,这可能不是白龙自发造成的结果,但是由于千寻与白龙的缘分,千寻进入了这个异界。   二、回到现实世界
  关于从异界返回现实世界的情况,神隐中最常发生的设定是返回现实世界之后记忆会消失。《千与千寻》中,千寻一家回到现实世界后,千寻的父母处于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的状态,把在异界变成过猪的事情彻底忘记了。但是,千寻并没有忘记一切,从钱婆婆那里得到的发卡也在千寻的头发上闪闪发光。
  遭遇神隐后想要返回现实世界需要达成特定的条件。在《千与千寻》中,第一个条件是需要在油屋不营业的白天的时候回家。第二个是像白龙所说的那样,一旦忘了自己的名字就回不去了。在油屋不工作的人会被变成动物,为了得到工作,千寻和汤婆婆签订了契约。签约的时候,汤婆婆为了控制千寻,将千寻的名字夺去。从此,千寻变成了“千”。后来,千寻看到朋友送给自己的卡片,重新想起了自己的名字。同样地,白龙的名字也被汤婆婆夺走,受制于汤婆婆。通过千寻,白龙也找回了自己真正的名字,而且操纵白龙的蛊虫也被消灭。白龙重新获得了自由,随时可以回到原来的世界。第三个是要在猪圈中找出自己的父母,解除与汤婆婆的契约。第四,离开的时候不能回头。白龙在与千寻道别时说:“在走出隧道之前,不要回头。”千寻向隧道走去。在隧道的前面,父母正对着千寻的方向,催促千寻“快点过来”。千寻心中很想回头,但想到白龙的话,还是遵守了约定,最终平安地回到现实世界。千寻不能回头,但是父母好像并没有这个限制。“回头”象征着对异界的留恋和犹豫。由此可知,如果对异界仍有留恋和犹豫,缺乏回到现实世界的决心,那么脱离异界将失败。
  三、《千与千寻》的异世界
  (一)三重结构的异界
  根据西条勉的解释,《千与千寻》的故事是由双重异界访问构成的。第一个是“访问另一边的世界”,第二个是“沼泽底部的访问谭”。“沼泽底部”被解释为异界中的异界。笔者同意异界内部仍有区分,但是关于第一个异界仍有难以理解的地方。
  关于电影中的异界空间,笔者制作了以下示意图。如图1所示,穿过隧道,首先是一片广阔的草原。草原的另一侧是一条荒废的河流,过河之后是没有人的小吃街。穿过小吃街有一座桥,跨过桥就到达了油屋。根据汤婆婆所说,油屋是慰藉八百万神灵、为他们消除疲劳的温泉澡堂,小吃街的食物也是提供给客人的,所以小吃街也属于油屋的经营范围。
  千寻在异界初次遇见白龙的时候,白龙说:“马上就到晚上了,在那之前赶快回去!我会给你争取时间,快向河的另一边跑!”到了晚上,草原开始消失,之前没水的河流突然涨水漫过了草原。这条河使千寻无法返回隧道。在电影的结局,送千寻回去时经过小吃街,白龙在河流处停下了脚步,说:“我不能再往前走了。”由此可知,这条河其实也是一条分界线。即使误入了隧道,只要没有跨过这条河,其实仍属于安全区域,还有机会返回。但是过了河之后,就会变成不可挽回的状态,无法返回。因此,从隧道到河流可以被划分为异界A,小吃街和油屋属于异界B。异界A和异界B的分界是河流,时间界限是与神隐条件相符的黄昏。也就是说,只要在黄昏时刻进入异界B,就会真正遭遇神隐。而后的从油屋乘电车到达沼泽底部,即钱婆婆的家属于異界C。异界B和异界C的分界是电车轨道,只要有票就可以乘坐电车。
  这个异界加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要素。中式的小吃街,油屋的日本温泉文化,魔女汤婆婆和钱婆婆的西洋风房间,三种文化混合在一起也毫无违和感。三重异界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异界A是千寻从现实世界到异界的过渡,异界B是千寻开始成长的地方,异界C是千寻不断成长并完成对自我认知的地方。
  (二)异界的食物
  异界的食物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日本的神话传说中也有很多异界访问谭,如伊邪那岐访问黄泉国、浦島太郎访问龙宫的故事。伊邪那岐访问黄泉国的故事中,伊邪那美由于吃了黄泉的食物就成了黄泉国的居民,再也不能回到原来的世界。《千与千寻》中的食物也代表了同样的意思。千寻的父母因为擅自在店里吃了给众神的食物,作为惩罚被变成了猪无法返回现实世界。千寻并没有吃店里的食物,可是到了晚上,千寻的身体开始变得透明起来。也就是说,千寻如果不吃异界的食物就不会被异界所认可,因此身体也会渐渐消失。当时,白龙说“如果不吃这个世界的东西,你就会消失”,然后给千寻吃了不会变成猪的药丸。另外,千寻作为这个异界的唯一的人类,因为“有人的臭味”“有味道”而被异界的人们讨厌。当白龙把千寻介绍给油屋里的人时,他说:“吃上三天这里的食物,身上的味道就会消失。”
  总体来说,《千与千寻》中,异界食物原本是提供给神灵的,如果人类不经允许随便吃的话会受到惩罚。而且,不属于异界的人吃了异界的食物,身体不会消失,并且能够逐渐适应这里的环境,被异界居民所接受。
  电影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特别的食物,那就是千寻从自己的第一个客人河神那里得到的一个丸子。从神灵那里得到的食物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这个丸子让白龙吐出了藏在自己身体里的蛊虫,救了白龙的命。还让无脸男吐出了吃掉的食物和店员们,从残暴的样子恢复到本来面目。河神的丸子具有净化的效果。这是河神对千寻取出自己体内大量垃圾的谢礼。
  四、结语
  《千与千寻》讲述了千寻在异界经历了许多事情,克服了种种困难,从最初任性软弱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个有勇气、有礼貌、能独当一面的人的故事,是经历蜕变的成人礼故事。小松和彦认为,孩子遇到神隐是想要脱离共同体,达到自立。这部电影其实就印证了神隐让人脱离原有环境不断成长的这一功能。
  为什么孩子容易遭遇神隐呢?笔者认为,这和日本古代孩子成长的状况有关系。日本有“七五三”的文化。古代,由于婴儿死亡率高,儿童很难活到7岁。以前的日本人认为,7岁以下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神的孩子,所以任何时候被神收回也并不奇怪。因此,在孩子三、五、七岁的时候,为了祝贺孩子的成长,父母会带着孩子在神社等地举行“七五三参拜”,向神灵报告、感谢、祈愿。另外,为了祈求孩子平安成长,在婴儿出生后不久,父母会把剪成人形的纸片和贡品供奉在神龛上,作为孩子7岁为止的守护神。因此,在当时条件落后的情况,孩子的死亡和失踪等大多用神隐来解释。
  本文对《千与千寻》这部电影的一些细节进行了分析,并且从空间构造上分析了千寻进入的异界,从而明确了神隐这个主题在电影中是如何使用的。但是,神隐这个主题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今后笔者会从更多角度,如文学、民俗学、心理学等,更加深化地探究神隐的深层原因和意义等。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舞蹈离不开音乐,它总是在音乐伴奏下展示出来,而音乐具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它可以强化舞蹈,加强舞蹈的感染性。本文将通过分析女子群舞《中国妈妈》的舞蹈及音乐结构,探索舞蹈与音乐的联系。  一、《中国妈妈》简介  《中国妈妈》是由王舸、韩真编导,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学生表演的女子群舞。该舞蹈以抗日战争为选材背景,以一位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为题材,整个舞蹈围绕“母爱”这一主题,真实地反映了中
期刊
《故乡》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初,是由张帆作词、陆华柏作曲,结合了抒情风格和朗诵风格,附加戏剧性的艺术歌曲。这首歌曲结合了中国艺术歌曲风格及西方创作手法,融入时代真实背景,切实地反映出抗战时期老百姓的心聲,警示世人时刻把国家荣辱放在首位,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一、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这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9月,国共两党
期刊
女性意识是樋口一叶小说的鲜明特色,她对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塑造,根据不同的境遇对女性的悲剧命运进行了展示,作品中包含了作者自身的审美情感以及来自生活的体验。她的作品对19世纪90年代日本女性在恋爱、婚姻以及自由等方面的生存困境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对女性悲剧普遍而又深刻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揭示,从根本上对造成旧时代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行了挖掘,归根结底是由于当时封建道德的束缚牵制和资本主义的金钱影
期刊
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丁充分运用各种各样的反讽技巧,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反讽在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的运用使小说具有一种普遍张力,更使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在其笔下变得更加具有深度内涵。  《傲慢与偏见》描写了小乡绅贝内特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主要以二女儿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情感为主线,讲述伊丽莎白与达西在日渐相处中逐渐放下各自的偏见与傲慢,有情人终成眷属。“反讽”即“说此指彼”,也就是所陈述的事实表面
期刊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和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的作品构建了第一个广泛的西方哲学体系,包括道德、美学、逻辑、科学、政治和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广博精深、影响深广,其中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对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时代追求具有重大意义,还对当代中国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摹仿说、净化说及亚里士多德的文艺功用观来探讨其美学思想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亚里士多德
期刊
世界范围来看,视觉文化对人类的冲击越来越重要,信息的传输呈现多样性,多模态语篇探究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重要趋势,因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独特的现实作用。当下,最典型的多模态话语就是电影,其各种系统都有涉及,主要包括灯光、音乐、听觉、视觉等符号系统。由于各种不断变化的符号系统的运用,电影语篇的研究被认为是当前多模语篇中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课题。从国内外看,多模态语篇的探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但对电影语篇
期刊
在国外文学的发展史中,梦境叙事可谓独树一帜,而且分别形成了三种梦境,分别为与宗教有关的梦境、弗洛伊德式的梦境与卡夫卡的梦境。本文以弗洛伊德式的梦境为出发点,对梦境叙事展开探讨。首先对梦境叙事的研究进展现状及主要成果等进行了介绍,其次对弗洛伊德的梦境叙事中的自我、本我、超我三个理念及其关系进行分析,最后通过研究得出弗洛伊德的梦境哲学。  一、梦境叙事的研究进展现状  (一)研究现状  第一,和宗教有
期刊
《哈利·波特》是英国女作家乔安妮·凯瑟琳·罗琳于1997-2007年创作的奇幻文学系列小说,她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向人们描绘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魔法世界。2001年上映的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更是开启了哈利·波特系列的魔法宇宙。《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全世界的影响非常大,受到了全世界书迷的追捧。因此,有必要要研究此系列电影叙事风格所反映的美学特征。当今时代,众多奇幻类电影的迅猛发展如同唤醒了
期刊
日本有一种特殊的饮食类型——神馔。神馔,也称御馔、御贽,是指在进行祭祀活动时敬献给神灵的食物,常供奉于神社或神龛。本文主要探讨中国稻作文化对日本祭祀神馔的影响。  一、稻作文化东传日本  毛昭晰在《稻作的东传和江南之路》一文中考察了中国稻作文化东传日本的线路图——中国江南;贾蕙萱在著作《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中也梳理了学术界对中国稻作文化传入日本的三种学说,即华南说、华北说和江南说。日本学者福田一
期刊
动画影片是造型符号与视听语言的结合体,《凯尔经的秘密》具有独特的装饰艺术风格和艺术化的视听语言,耐人寻味,其视觉元素具有典型的装饰性,角色趋于几何化,场景趋于纹饰化,色彩对比鲜明。  艺木风格是动画创作的具体表现,它直接关系到整部动画片的表现方式,影响观众的视觉感受。《凯尔经的秘密》凭借独树一帜的创意和独特的美术风格,给爱尔兰动画带来全新气象,甚至震撼了国际电影界。动画是一门有着很高观赏价值的视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