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喜欢的课堂是教师教学成功的课堂,学生参与主动且学有所获的课堂是教师应努力追求的高效课堂。曾经,笔者在当地市小语年会上执教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试讲→正式执教"的锤炼过程中,我真切地感悟到:高效课堂的实现必须做到以"生"为本。
一、目标确立,因"生"而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赞赏不可缺;但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以批评、惩戒的方式明确指出。前一种是慈爱,后一种严爱,都包含了长者对下一代负责任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作者就是这两种爱的受益者。在研究教材、进行教学设计阶段,笔者首先思考两个问题:⒈教材的编排意图是什么?⒉放在当下的环境中有什么现实意义?为此,我认识到:现在的小学生都懵懵懂懂,对父母的爱熟视无睹,生在福中不知福。由于成长环境的优越,一些小孩子又往往经受不起如批评、责骂之类的严格教育,而本课正好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材料。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我把教学目标初步锁定为:"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进而通过学习本文,使我们的学生也能正确对待慈爱与严爱。"但学生毕竟太小,语文课又不能等同于思想品德课,因此我进一步锁定"紧扣语言文字,在读中感悟"的过程目标。
二、开课引入,以"生"定教
如何开课,我曾设想了三种方式,首先是针对课题,设计生与师接龙对反义词的练习引入。这一设计虽然很好地复习了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但仔细一思量,学生不能明白老师的教学用意,似乎就是复习巩固课文基本的字词,学生兴趣不高,另外,这样的设计与课文的情感基调也不合拍,最后被我否定了;第二种设计是以爱的诗歌开课,笔者出示了精心制作的PPT课件,并配上音乐,现场进行有感情的朗诵,然后请学生谈听后的感受,好引导学生直奔主题进入学习,谁知老师问,学生应者寥寥,这种方式开课让笔者尴尬,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笔者再次反思:诗歌的感悟本身就很难,小学生接触的诗歌又很少,学生当然也就不会与老师主动配合了,因为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这一设计也被我否定了。经过琢磨,第三次开课,笔者以"采访调查"引入,师问:"喜欢别人表扬的请举手,为什么?"学生刷刷举起了小手,而且每请一位同学起来都能说出为什么,师接着问"喜欢别人批评的请举手,为什么?",教室里一片沉默,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同学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为此,笔者引导学生:"忠言逆耳,相信大家都不喜欢被别人批评,但大家学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后,对待别人的批评一定会有新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就这样,老师直奔主题,简约而不简单,学生带着思考进入课文的学习,为教学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实施,"生"为主体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必然要求。教师采用的一切教学手段及策略都要立足于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才能真正地使我们的课堂高效。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教学看,笔者主要采取了如下方式,努力追求课堂的高效。
⒈情景创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在出示作者巴迪·舒尔伯格的相关资料后,我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作者,并通过读去体会巴迪的了不起,然后创设了这样一个场境:巴迪真了不起。有一次,他的作品荣获了国际大奖。按照惯例他发表了一段"获奖感言",在他的获奖感言中,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就是"感谢"。那么你觉得他应该感谢谁?为什么呢?从而很自然地引领学生进入课文1-15自然段,理解父母童年时对他的"爱",激起学生的兴奋点。
⒉精心设问,促进学生深度思维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信息、情感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是引导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引导学生深度感悟巴迪父母之爱,我也在问题设计上精心提炼,力求打开学生认知中的"疑点""盲点"。
A、面对巴迪的第一首诗,他的父母是怎么评价的?从巴迪的反应看,他理解父母评价的用意吗?
B、长大后有所成就的巴迪在谈到自己童年的经历时,他为什么要说自己很幸运呢?
C、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精问"促"深思",上述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在促进学生感悟"爱",达成教学目标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⒊以读代讲,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点,练得精一些。"随着《课标》的实施,我们会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朗读、诵读、默读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提高理解、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比如,在理解巴迪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时,我就采用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从中体会巴迪母亲的慈爱和父亲的严爱;如何理解巴迪童年时的幸运,我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片段,交流理解后再用"巴迪之所以感到幸运......是因为......"的格式引导学生口头表达,内化课文的语言;教学课文最后一句话:"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为了增强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在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这句话后,我采用如下的语言激情引读这句话:
师引读:同学们,巴迪的父母是这样,你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当你因为进步而受到爸爸妈妈鼓励或表扬的时候,你要明白......生读上述句子。
师接着引读:当你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自满遭到爸爸或妈妈严厉批评的时候,你更要懂得......生再读上述句子
师最后引读:让我们怀着对生活的感激,对父母的感恩,从心底里铭记......师生齐读上述句子。
⒋读写结合,实现学生能力迁移
"叙事加感悟"是本文最明显的写作特点,父母之爱又是世间最伟大、最崇高、最值得歌颂的。为了强化学生对写作方法的认知,内化感悟到的"爱",我布置了小练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写父母之爱。从反馈的信息看,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情真意切,三维目标圆满达成。
我们经常喊教书累,那是因为我们占据了课堂,包办了教学。我想:只要我们以学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调动感官、主动参与、互动交流、灵动思维,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高效。
一、目标确立,因"生"而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赞赏不可缺;但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以批评、惩戒的方式明确指出。前一种是慈爱,后一种严爱,都包含了长者对下一代负责任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作者就是这两种爱的受益者。在研究教材、进行教学设计阶段,笔者首先思考两个问题:⒈教材的编排意图是什么?⒉放在当下的环境中有什么现实意义?为此,我认识到:现在的小学生都懵懵懂懂,对父母的爱熟视无睹,生在福中不知福。由于成长环境的优越,一些小孩子又往往经受不起如批评、责骂之类的严格教育,而本课正好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材料。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我把教学目标初步锁定为:"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进而通过学习本文,使我们的学生也能正确对待慈爱与严爱。"但学生毕竟太小,语文课又不能等同于思想品德课,因此我进一步锁定"紧扣语言文字,在读中感悟"的过程目标。
二、开课引入,以"生"定教
如何开课,我曾设想了三种方式,首先是针对课题,设计生与师接龙对反义词的练习引入。这一设计虽然很好地复习了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但仔细一思量,学生不能明白老师的教学用意,似乎就是复习巩固课文基本的字词,学生兴趣不高,另外,这样的设计与课文的情感基调也不合拍,最后被我否定了;第二种设计是以爱的诗歌开课,笔者出示了精心制作的PPT课件,并配上音乐,现场进行有感情的朗诵,然后请学生谈听后的感受,好引导学生直奔主题进入学习,谁知老师问,学生应者寥寥,这种方式开课让笔者尴尬,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笔者再次反思:诗歌的感悟本身就很难,小学生接触的诗歌又很少,学生当然也就不会与老师主动配合了,因为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这一设计也被我否定了。经过琢磨,第三次开课,笔者以"采访调查"引入,师问:"喜欢别人表扬的请举手,为什么?"学生刷刷举起了小手,而且每请一位同学起来都能说出为什么,师接着问"喜欢别人批评的请举手,为什么?",教室里一片沉默,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同学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为此,笔者引导学生:"忠言逆耳,相信大家都不喜欢被别人批评,但大家学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后,对待别人的批评一定会有新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就这样,老师直奔主题,简约而不简单,学生带着思考进入课文的学习,为教学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实施,"生"为主体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必然要求。教师采用的一切教学手段及策略都要立足于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才能真正地使我们的课堂高效。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教学看,笔者主要采取了如下方式,努力追求课堂的高效。
⒈情景创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在出示作者巴迪·舒尔伯格的相关资料后,我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作者,并通过读去体会巴迪的了不起,然后创设了这样一个场境:巴迪真了不起。有一次,他的作品荣获了国际大奖。按照惯例他发表了一段"获奖感言",在他的获奖感言中,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就是"感谢"。那么你觉得他应该感谢谁?为什么呢?从而很自然地引领学生进入课文1-15自然段,理解父母童年时对他的"爱",激起学生的兴奋点。
⒉精心设问,促进学生深度思维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信息、情感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是引导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引导学生深度感悟巴迪父母之爱,我也在问题设计上精心提炼,力求打开学生认知中的"疑点""盲点"。
A、面对巴迪的第一首诗,他的父母是怎么评价的?从巴迪的反应看,他理解父母评价的用意吗?
B、长大后有所成就的巴迪在谈到自己童年的经历时,他为什么要说自己很幸运呢?
C、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精问"促"深思",上述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在促进学生感悟"爱",达成教学目标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⒊以读代讲,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点,练得精一些。"随着《课标》的实施,我们会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朗读、诵读、默读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提高理解、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比如,在理解巴迪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时,我就采用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从中体会巴迪母亲的慈爱和父亲的严爱;如何理解巴迪童年时的幸运,我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片段,交流理解后再用"巴迪之所以感到幸运......是因为......"的格式引导学生口头表达,内化课文的语言;教学课文最后一句话:"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为了增强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在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这句话后,我采用如下的语言激情引读这句话:
师引读:同学们,巴迪的父母是这样,你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当你因为进步而受到爸爸妈妈鼓励或表扬的时候,你要明白......生读上述句子。
师接着引读:当你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自满遭到爸爸或妈妈严厉批评的时候,你更要懂得......生再读上述句子
师最后引读:让我们怀着对生活的感激,对父母的感恩,从心底里铭记......师生齐读上述句子。
⒋读写结合,实现学生能力迁移
"叙事加感悟"是本文最明显的写作特点,父母之爱又是世间最伟大、最崇高、最值得歌颂的。为了强化学生对写作方法的认知,内化感悟到的"爱",我布置了小练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写父母之爱。从反馈的信息看,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情真意切,三维目标圆满达成。
我们经常喊教书累,那是因为我们占据了课堂,包办了教学。我想:只要我们以学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调动感官、主动参与、互动交流、灵动思维,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