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观念与动手实践能力成为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性改善教学方式,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促进其美术素养持续提升。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动手能力
引言
美术课程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美术课程逐渐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在掌握扎实的美术知识基础之上学会动手创作,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在动手实践中提高美术综合素养。因此,教师须持续加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一教学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其动手能力。
一、欣赏美术作品,激发动手意识
欣赏美术作品是小学美术教学开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学生美术意识、建立美术观念的重要途径,只有学会欣赏,才能从意识上认同学习内容,进而激发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创作作品,因此,教师要借助欣赏美术作品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动手意识。在组织美术作品欣赏时,教师应选择符合学生审美水平与生活实际的作品,充分考虑其兴趣爱好,以教材作品为主,必要时适当延伸课外素材,让美术作品通过视觉途径深入学生内心,激起其潜在意识,引领他们去理解,去创造[1]。同时,教师可选择学生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在班级范围内欣赏与评价,形成互动性的课堂氛围,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充分调动起其他学生的动手意识。例如,教学“走进现代建筑”时,教师组织学生欣赏:鸟巢、中华世纪坛、埃菲尔铁塔、广州会展中心等现代建筑图片,从图片中直观感知现代建筑的特点,并从材料、造型、结构、空间、色彩等方面分别讨论,运用简洁的语言评述现代建筑的特点,从中认识建筑的多样性,理解建筑与科技的联系,进而在脑海中建构出建筑的不同造型,产生强烈的动手意识,画出自己喜爱的现代建筑,实现理解与创作的目标。
二、创设教学情境,增强课堂趣味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对学生的意识、行为和情感发挥影响,而创设情境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中创设适宜的美术情境,增强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其认识到美术课程有趣、新颖、灵活的一面,进而激发自主意识,乐于创作和实践,增强动手意识和能力[2]。在教学情境创设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媒体及其它教具作为情境载体,利用故事、案例、生活现象等素材作为情境主体,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作为情境素材,创造出一个多姿多彩的美术空间,从中渗透相应美术知识,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意义激发,在主观意识指引下开展动手实践,培养动手能力。例如,教学“肚子里的故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小木偶进了大鲸鱼的肚子里”图片,创设出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分别编创故事。此时课堂氛围十分热烈,学生编创的故事天马行空,颇具趣味性,教师继续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编创的故事,将脑海中的画面画下来,看看创作的图片与原故事图片有什么不同。这个过程利用故事情境调动起学生兴趣,使其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增强课堂趣味的同时激发了动手意识。
三、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动手能力
美术课程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必须搭配相应的实践活动,才能保证教学成效。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丰富教学活动,将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增强课堂实效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应优化课堂结构,为学生预留出思考与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美术知识与绘画技巧,完成实验、素材制作、简单临摹等实践操作。同时,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大自然中收集美术课堂上需要用到的素材,将常见的素材转变为具有价值的美术作品,从中锻炼学生的发现、观察及动手能力,拓宽对美术的认识视野。例如,教学“缤纷的色彩乐园”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认识三间色:先展示三个分别装有红、黄、蓝颜色的水瓶和三个空瓶,提问:如果把两个不同颜色的水倒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随后教师邀请学生上台自由调配色彩,看两两调配后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红+黄=橙;黄+蓝=绿;蓝+红=紫,进而教师延伸出“间色”的概念。这个过程利用实践活动中总结出美术概念,加深了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四、组织创作活动,强化动手能力
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对于美术创作的参与积极性较高,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安排组织主题创作活动,引导学生在特定主题下完成绘画或手工制作,在创作中体现创造能力与动手能力[3]。当然,创作活动不局限于教室之内,校园写生、人物画像都可在室外空间开展,教师须讲解相关要求与技巧,提供适宜的创作空间,使得学生在创作中强化动手能力。针对学生的作品,教师要给予积极肯定,这会对小学生带来莫大鼓舞,其创作积极性与自信心都会提高,动手能力也会同步加强。例如,教学“心中的校园”时,教师组织开展“爱我校园”的主题创作活动,先组织学生了解真实校园与教材中的校园有什么异同之处,然后以校园图片和平面图为参考,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心中的校园”平面图,可以是局部设计,也可以是整体设计,并根据设计图制作理想的校园模型,模型制作结束后在班级范围内展示评价。这个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创造空间,其美术观念、技能及创造力都得到体现,在自主创作中提高了动手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小学美术教学开展的必然要求,对其美术教素养提升与个人全面发展意义重大。教师须围绕动手能力培养设计教学方案,从不同角度引领学生敢于动手,乐于动手,提高实际动手能力,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黄颖.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策略分析[J].休闲,2020(18):0198-0198.
[2]薛慧敏.论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J].艺术大观,2019(1):118-119.
[3]张小平.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途径[J].内蒙古教育,2019(14):85-86.
【关键词】小学;美术;动手能力
引言
美术课程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美术课程逐渐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在掌握扎实的美术知识基础之上学会动手创作,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在动手实践中提高美术综合素养。因此,教师须持续加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一教学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其动手能力。
一、欣赏美术作品,激发动手意识
欣赏美术作品是小学美术教学开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学生美术意识、建立美术观念的重要途径,只有学会欣赏,才能从意识上认同学习内容,进而激发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创作作品,因此,教师要借助欣赏美术作品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动手意识。在组织美术作品欣赏时,教师应选择符合学生审美水平与生活实际的作品,充分考虑其兴趣爱好,以教材作品为主,必要时适当延伸课外素材,让美术作品通过视觉途径深入学生内心,激起其潜在意识,引领他们去理解,去创造[1]。同时,教师可选择学生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在班级范围内欣赏与评价,形成互动性的课堂氛围,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充分调动起其他学生的动手意识。例如,教学“走进现代建筑”时,教师组织学生欣赏:鸟巢、中华世纪坛、埃菲尔铁塔、广州会展中心等现代建筑图片,从图片中直观感知现代建筑的特点,并从材料、造型、结构、空间、色彩等方面分别讨论,运用简洁的语言评述现代建筑的特点,从中认识建筑的多样性,理解建筑与科技的联系,进而在脑海中建构出建筑的不同造型,产生强烈的动手意识,画出自己喜爱的现代建筑,实现理解与创作的目标。
二、创设教学情境,增强课堂趣味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对学生的意识、行为和情感发挥影响,而创设情境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中创设适宜的美术情境,增强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其认识到美术课程有趣、新颖、灵活的一面,进而激发自主意识,乐于创作和实践,增强动手意识和能力[2]。在教学情境创设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媒体及其它教具作为情境载体,利用故事、案例、生活现象等素材作为情境主体,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作为情境素材,创造出一个多姿多彩的美术空间,从中渗透相应美术知识,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意义激发,在主观意识指引下开展动手实践,培养动手能力。例如,教学“肚子里的故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小木偶进了大鲸鱼的肚子里”图片,创设出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分别编创故事。此时课堂氛围十分热烈,学生编创的故事天马行空,颇具趣味性,教师继续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编创的故事,将脑海中的画面画下来,看看创作的图片与原故事图片有什么不同。这个过程利用故事情境调动起学生兴趣,使其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增强课堂趣味的同时激发了动手意识。
三、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动手能力
美术课程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必须搭配相应的实践活动,才能保证教学成效。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丰富教学活动,将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增强课堂实效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应优化课堂结构,为学生预留出思考与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美术知识与绘画技巧,完成实验、素材制作、简单临摹等实践操作。同时,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大自然中收集美术课堂上需要用到的素材,将常见的素材转变为具有价值的美术作品,从中锻炼学生的发现、观察及动手能力,拓宽对美术的认识视野。例如,教学“缤纷的色彩乐园”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认识三间色:先展示三个分别装有红、黄、蓝颜色的水瓶和三个空瓶,提问:如果把两个不同颜色的水倒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随后教师邀请学生上台自由调配色彩,看两两调配后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红+黄=橙;黄+蓝=绿;蓝+红=紫,进而教师延伸出“间色”的概念。这个过程利用实践活动中总结出美术概念,加深了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四、组织创作活动,强化动手能力
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对于美术创作的参与积极性较高,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安排组织主题创作活动,引导学生在特定主题下完成绘画或手工制作,在创作中体现创造能力与动手能力[3]。当然,创作活动不局限于教室之内,校园写生、人物画像都可在室外空间开展,教师须讲解相关要求与技巧,提供适宜的创作空间,使得学生在创作中强化动手能力。针对学生的作品,教师要给予积极肯定,这会对小学生带来莫大鼓舞,其创作积极性与自信心都会提高,动手能力也会同步加强。例如,教学“心中的校园”时,教师组织开展“爱我校园”的主题创作活动,先组织学生了解真实校园与教材中的校园有什么异同之处,然后以校园图片和平面图为参考,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心中的校园”平面图,可以是局部设计,也可以是整体设计,并根据设计图制作理想的校园模型,模型制作结束后在班级范围内展示评价。这个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创造空间,其美术观念、技能及创造力都得到体现,在自主创作中提高了动手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小学美术教学开展的必然要求,对其美术教素养提升与个人全面发展意义重大。教师须围绕动手能力培养设计教学方案,从不同角度引领学生敢于动手,乐于动手,提高实际动手能力,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黄颖.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策略分析[J].休闲,2020(18):0198-0198.
[2]薛慧敏.论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J].艺术大观,2019(1):118-119.
[3]张小平.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途径[J].内蒙古教育,2019(14):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