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伦理理论的影响

来源 :学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PSC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卢梭,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重视情感的作用,以感觉经验论为基础,以抽象的“自然人”为假设,以道德理想国为目标,以“自然教育”为武器,向封建专制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尤其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直接指向了控制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会教育,具有进步意义。他的道德教育思想部分成为康德的伦理理论的启发者和人道主义思想的较早发挥者,同时呈现出了朦胧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关键词】自由;平民性;理性;非理性
  
  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有其历史的进步意义,尤其是他提出的“率性发展,顺从自然”的思想、强调实践的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育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道德教育思想的宝库,是人类在道德教育思想史上的一次新尝试。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伦理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康德伦理思想的启发者
  
  卢梭的伦理思想不仅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它也是从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到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重要环节。黑格尔曾明确指出:“休谟和卢梭是德国哲学的两个出发点”①,这就揭示了德国哲学与卢梭哲学的内在联系。康德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在伦理思想发展的道路上,卢梭对康德进行新的思想探索以至后来批判哲学的形成,无疑也起来重要的作用。
  康德曾说,是卢梭思想的启发使他从教条主义的沉睡中觉醒过来,并从迷途中返回正道;是卢梭教会了他“学会尊重人”。这不仅是看法上的改变,而是道德观念上的革命。正直卢梭使康德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转向到对人的学说的研究,引导他去窥探人类灵魂的奥秘,去探索社会伦理问题。卢梭把自由看作人的本质,他的全部学说都是从人的自由本性出发,并以维护这种本性为归宿的,他的伦理原则就是自由原则。这对康德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黑格尔指出,在卢梭哪里作为绝对的东西出现的自由原则“提供了向康德哲学的过渡,康德哲学在理论方面是以这个原则为基础的。②”自由概念也因此成为了康德道德哲学体系的整个建筑的“拱心石”。
  在康德那里,自由概念是纯粹理性在伦理道德上的表现,是他提出的三条道德律令从不同角度指向的一个共同中心,也是理解他道德哲学的关键。康德把卢梭的自由原则纳入伦理学的范畴,发展为一个完整的道德哲学体系。康德在他的道德哲学中提出了三条道德律令。他的第一条道德律令,即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原则是:不论做什么,总应该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准则要成为道德的,则必须使它成为普遍的,具有普遍有效性;准则成为普遍律令,它就是人人都必须遵循的绝对命令。而这正是被卢梭看作每种“合法”社会秩序之真正基本原则的东西,即他所说的公意。只不过卢梭的公意还没完全摆脱经验世界的干扰,而康德的绝对命令已超越了经验世界的限制,成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原则。
  康德提出第二条道德律令是: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在他看来,“人并不是物体,不是一个仅仅作为工具使用的东西,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在他的一切行动中,把他当作自在目的看待,从而他无权处置代表他人身的人,摧残他、毁灭他、戕害他。”③康德认为,其他任何对象只具有相对的价值,唯有人才具有绝对的价值,因而决不能把任何人当作可以任意使用的工具,人作为理性而存在,自然作为目的自身而存在,人作为理性的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就是自由的。康德的第二条道德律令也是不同程度打上了卢梭的烙印,卢梭曾明确提出了人都是生而自由,人不是工具的思想。他反对任何人把他人当成工具,反对任何人把他人当成奴隶,他主要是把矛头指向了那些封建剥削者,这些思想体现了他反对封建专制桎梏,反对封建专制压迫和奴役的革命精神。康德曾表示正是卢梭的思想使他从纯粹知识的形而上学的迷梦中醒来,使他看到了人的价值:“我自以为我爱好探求真理,我感到一种对知识的贪婪渴求,一种对推动知识进展的不倦热情以及对每个进步的心满意足。我一度认为,这一切足以给人类带来荣光,由此我鄙视那一班一无所知的芸芸众生。是卢梭纠正了我,有目的的偏见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性,而且假如我不是相信这种见解能够有助于其他人去确立人权的话,我便应把自己看成比普通人还不如。”④
  康德提出的第三条道德律令是:意志自律,即自己为自己立法。康德认为,人是道德律令的主体,这个道德律令是我们自己
  为自己颁布的,而不是从外部强加于我们的。因此,人是服从自己立法的主人,意志自律是自由的直接表现。康德的这条原则也是深受卢梭自由学说的影响。在卢梭那里,自由就是自觉的服从公意,社会行为的道德性就在于它们要受普遍法则的指导;他倡导意志自由,反对任何外部强加的束缚,而唯有服从人们为自己制定的法律,才符合道德的自由。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卢梭的许多见解都对康德的道德哲学思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人道主义民主思想的发挥者
  
  卢梭在论述他的人性论的同时,也探讨了人的价值,表现了他思想的平民性。在他看来自然人是生而独立自由的,就是说他们既不以来别人,也不依赖社会,而是独立的“绝对的存在”。在文明社会里,人们由于彼此依赖,相互奴役,而变成了依赖于他人和社会的“相对的存在”,因此人的价值是依其与社会的关系为转移的。卢梭反对以理性的发展程度作为衡量人的价值高低的标准。他认为构成人的价值的基本因素在于人按照自己的本能、情感和良心,遵循良心的呼声和内心的是非标准去行动,从而表现出人的本性。卢梭指出,人具有无可代替的价值,人类具有无可代替的价值,但他说:“是人们构成人类,不属于人民的人就没有什么价值。”⑤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智慧,而在于他有道德本性,唯有善良的愿望具有绝对的价值。除此外,卢梭还宣扬人的尊严,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当平等的把人看待,主张对人以爱,他说:“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要使得他不置身于任何一个阶级,而必须同全体人民在一起。”⑥在此卢梭突现人的价值,要求尊重人的尊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这在当时的封建等级压迫和专制剥削下表现出了强烈的平民思想。
  卢梭思想的平民性在他的道德教育方法中还表现为;首先,他非常强调实践,认为儿童只有在亲身实践体验中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道德知识也是如此。他在教育爱弥尔时主张他到远离城市而接近自然的农村中去学习,他认为城市里的大部分人是有钱人,他们丧失了自然人的本性,变得虚伪奸诈,在这种环境中教育儿童只能使他们沦为象这样丧失了自然本性的人一样,成为金钱和欲望的奴隶。卢梭极力主张让儿童在农村总进行劳动和受教育,他认为下层劳动人民还保留着自然人的纯朴本性,他说:“在一般平民中间,虽然是偶尔流露热情,但自然情感却是随处可见的。在上流社会中,则连这种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们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到利益或虚荣心的支配”。⑦其次是他十分注重情感教育。在论述人的同情心的培养时,他提出了同情的三条原则,在这些原则中他指出,我们同情的主要是贫困的劳动人民,同时感受到的同情程度也是看到穷人所遭受到的痛苦所引起的。相反,富人一般觉得他们不会陷入痛苦的境地,而穷人所遭受到的痛苦都是由于他们的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所以我们也感受不到对富人同情的程度,那么我们同情的对象就大部分应该是穷人。在此卢梭体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极大同情和对富人极端憎恶的情感。卢梭一生饱受欺凌侮辱、饥寒交迫的痛苦遭遇,经常接触下层劳动人民,使得他非常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痛恨富人和显贵的剥削压迫,推崇人类在自然状态中的两种天赋情感,即自爱心和怜悯心,而下层劳动人民正还保留着这两种情感。
  总之,卢梭的道德教育方法从各个方面都反映了他思想极强的人民性,对后世也影响颇大。
  
  三、 朦胧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卢梭顺从自然的道德教育思想,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在整个十八世纪,当其他的启蒙思想家高举科学和人类理性的火炬大步向前的时候;当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一时需要,运用科学和技术向大自然无限索取,造成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的时候,卢梭以一种敏锐的眼光看到了人类盲目运用科学和理性,破坏大自然,使人类道德蜕化的严重后果。在他看来人应该对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进行正确的定位,人类不应当破坏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界,超出自然给予人的体力、智力和能力,超出自然给予人的合理位置而去强求索取,而是应当与自然融为一体。他说:“人啊!把你的生活能力限制于你的能力,你就不再痛苦了。紧紧占据着大自然在万物的秩序中给你安排的位置,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使你脱离这个位置;不要反抗那严格的必然法则,不要为了反抗那个必然的法则而耗尽了你的体力,因为上天所赋予你的体力,不是用来扩充或延伸你的存在,而只是用来按照它喜欢的样子和它所许可的范围而生活。”从生态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角度来看,卢梭道德教育思想中关于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是对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的现代工业文明盲目发展的一种匡正,是符合生态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
  另一方面,卢梭道德教育方法的非理性特征,如果站在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看,卢梭反对过分迷信理性,倡导顺从自然和重视情感的道德教育理论,已经超越了时间、空间和时代给予他的限制,而将道德教育思想的光芒射向了后现代,指向了未来。这也是卢梭思想深邃的地方所在,也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社会批判思潮的最初思想渊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具有某种后现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梭著.李常山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2] 卢梭著.何兆武译.论科学和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3] 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 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作者简介:
  程亚鹏(1980--),男,汉,硕士研究生,山西临汾,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系助教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口语教学一直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比较难以开展的项目之一。分组轮换式口语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班级人数过多,教师备课压力大,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介绍分组轮换式口语教学的实施方法,并总结该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关键词】口语教学;分组教学;英语教学改革;分组轮换式教学法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交际能力具有可能性,并使学生付诸实施语言,将英语交际能力的可行性
期刊
【摘要】笔者所在的外语系日语专业从2006年开始开设本科专业,从开设时起,笔者就有幸同时担任了日语专业本专科的经贸日语的教学工作,一直到现在为止已有两年半的时间。在这两年半中,从初始教学时的茫然,犹豫到现在的由慢慢积累的经验而培养出的一点点自信,笔者认为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的。特别是在本专科共同教学中,可以根据本专科学生的不同特点,而适当展开一些区别教学法和交叉教学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
期刊
【摘要】羽毛球运动是一项群众性强的项目,不但具有魅力、高雅的特性,而且在国际上极高的美誉度和极强的影响力。羽毛球运动具有技术要求严格、细腻,速度快,变化多,比赛竞争激烈等特点,因此,要熟练的掌握其技术并达到一定的水平具有一定的难度。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的开展和普及,羽毛球运动逐渐被人们所熟悉,成为健身的好项目,并随之进入高校当中,成为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我国高职院校羽毛球教学
期刊
【摘要】本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进行了介绍,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进行阐述,目的在于说明,功能翻译理论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的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动态的视野。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     一、引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主要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了语码
期刊
【摘要】在高校足球普修课中运用表象训练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掌握足球技术的速度和质量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善足球课教学环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视觉时空感与观察力。  【关键词】高校;表现训练;足球教学     高校普通足球课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掌握足球的基本技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意识,从而改进或创新教法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本文运用表象训练教学法
期刊
【摘要】评价是人的一种主观行为,是人把握客体对人的意义、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活动。评价句式是本身就具有评价意义句子结构模式。本文以语义学、语用学理论为基础,从词汇和句法的角度讨论了评价意义及评价句式的界定问题。  【关键词】评价;评价句式;句子模式     一.引言    评价是直接参与、组织语言交际的最重要的语言手段之一。评价意义作为现代俄语中评价范畴的一个重要内容,同其他语言意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因
期刊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知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得理念,在知识技能教育、德育教育、学生管理和服务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得需要,体现人文关怀,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职业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如何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党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期刊
【摘要】以大学生读者为对象,就高职院校的读者特点,通过我院图书馆外借库抽查统计并结合图书馆流通的有关数据,来具体分析读者行为和阅读特征。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流通数据;阅读行为;阅读倾向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经济社会的到来以及人类人文素质不断地提高,大学生作为读者中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特定的文化层次和社会环境中,是社会文化中最敏感最活跃也最具有时代特色的读者
期刊
【摘要】改进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我们应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开放教学过程,相信学生,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借鉴、学会欣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二要把握时机,适时“收手”。只有灵活驾驭课堂,做到收放自如,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开放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打破教材框框,精心设计问
期刊
【摘要】「ことになる」和「ことにする」是常用的习惯用法。基本的不同点是:「ことになる」表示不是主体的意志,而是自然、客观地变化达到的结果;「ことにする」表示由主体(主语)通过自己的意志使之达到的结果。而在实际运用中往往超出一般概念下两种句式的概念及含义。因此,如何来区别呢?笔者通过长年的学习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及探讨。  【关键词】客观性;主观性;意义;用法    在对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