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教师要关注和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知,学会独立思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探究;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理念付与我们的任务是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发现规律,理解和掌握知识,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个性得到张扬,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氛围,促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索学习的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更多的下功夫,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现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平等的、自主的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态,进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起其参与学习的情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他们才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索学习。这样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主动探索学习的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再次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激起他们的求知热情,促使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
二、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需求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当前的课堂教学是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数学只有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才能使学生切实理解数学源于生活,抽象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动力是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心理学家说:“儿童是有个性的,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学习最大的内驱力。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想方设法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反思、评价等活动过程中,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活动经验,逐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亲身经历知识建构过程,提高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的过程。”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多留给学生思考与活动的时空,亲身经历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
教学《平行四边形认识》一课时,进行了以下活动组织,每2人一组,每组准备若干根“小棒和∟型”接头。
师:“请你们用这些材料插拼成平行四边形”,然后收集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展示。
师:“你们拼出了这么多的平行四边形请认真观察这些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用这些课堂生成的资源,来研究数学问题,学生倍感亲切。于是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群策群力,学生自主探索出了平行四边形对面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的特征,进而理清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之间涵概关系。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建构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观察中有反思,在摸索中有发现,真正获得新的体验,较好地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同时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开放思维,给学生留足探究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包括观察、操作、实验、思考、推理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知识。教师在学生主动探究中应当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从事数学的思维活动。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带领学生欣赏世博会的建筑的墙面,从中抽象出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平面图形的面积,你会选择什么图形来研究,为什么”?生:“选平行四边形,因为平行四边形跟长方形最像,计算方法可能一样”。师:“你们的猜测很有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师:“你们打算怎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现在就按照你们自己想好的方法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能独立完成的可以自己完成,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可以同座合作完成;也可以阅读教材,按照教材指导的方法尝试完成”。
这留给学生一个更大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明确探究方向的前提下,凭借探究长方形面积运用数格的已有经验以及他们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逐渐地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根据转化前平行四边形与转化成长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形状发生变化,而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转化前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转化后长方形的长,转化前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转化后长方形的宽。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后放手让各个学习小组选择和圆有关的知识进行自主研究,同学们为了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研究能力,立即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笔者给足他们时间,并融入他们之间,了解他们研究的情况,适时给予点拨。学生们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了。可见,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同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组织小组合作,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学习的舞台
在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和互动,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借鉴促进反思自我调控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并能够得到满意的探究成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这样就为开展自主探索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情绪酝酿;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为自由的舞台,在这种学习形式中,新知识的获得不再完全依赖教师,可以由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法经探索而获得,有效地培养了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分组学习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学会交往,有效地发展他们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总之,教育要着眼于未来,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自主探究”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独立地获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探究;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理念付与我们的任务是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发现规律,理解和掌握知识,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个性得到张扬,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氛围,促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索学习的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更多的下功夫,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现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平等的、自主的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态,进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起其参与学习的情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他们才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索学习。这样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主动探索学习的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再次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激起他们的求知热情,促使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
二、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需求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当前的课堂教学是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数学只有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才能使学生切实理解数学源于生活,抽象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动力是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心理学家说:“儿童是有个性的,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学习最大的内驱力。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想方设法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反思、评价等活动过程中,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活动经验,逐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亲身经历知识建构过程,提高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的过程。”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多留给学生思考与活动的时空,亲身经历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
教学《平行四边形认识》一课时,进行了以下活动组织,每2人一组,每组准备若干根“小棒和∟型”接头。
师:“请你们用这些材料插拼成平行四边形”,然后收集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展示。
师:“你们拼出了这么多的平行四边形请认真观察这些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用这些课堂生成的资源,来研究数学问题,学生倍感亲切。于是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群策群力,学生自主探索出了平行四边形对面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的特征,进而理清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之间涵概关系。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建构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观察中有反思,在摸索中有发现,真正获得新的体验,较好地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同时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开放思维,给学生留足探究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包括观察、操作、实验、思考、推理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知识。教师在学生主动探究中应当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从事数学的思维活动。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带领学生欣赏世博会的建筑的墙面,从中抽象出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平面图形的面积,你会选择什么图形来研究,为什么”?生:“选平行四边形,因为平行四边形跟长方形最像,计算方法可能一样”。师:“你们的猜测很有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师:“你们打算怎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现在就按照你们自己想好的方法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能独立完成的可以自己完成,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可以同座合作完成;也可以阅读教材,按照教材指导的方法尝试完成”。
这留给学生一个更大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明确探究方向的前提下,凭借探究长方形面积运用数格的已有经验以及他们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逐渐地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根据转化前平行四边形与转化成长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形状发生变化,而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转化前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转化后长方形的长,转化前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转化后长方形的宽。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后放手让各个学习小组选择和圆有关的知识进行自主研究,同学们为了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研究能力,立即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笔者给足他们时间,并融入他们之间,了解他们研究的情况,适时给予点拨。学生们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了。可见,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同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组织小组合作,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学习的舞台
在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和互动,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借鉴促进反思自我调控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并能够得到满意的探究成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这样就为开展自主探索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情绪酝酿;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为自由的舞台,在这种学习形式中,新知识的获得不再完全依赖教师,可以由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法经探索而获得,有效地培养了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分组学习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学会交往,有效地发展他们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总之,教育要着眼于未来,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自主探究”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独立地获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