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积极去漂泊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t7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書橱里有整整两排刘墉“专列”,那是他相赠的书和画册,有我选编作序的他的散文精品集,还有保存多年的合影。最有意思的是书中夹着几张他的行程单,那是当年他来厦门前传真给我的,上面有我密密麻麻的“批注”,写的全是我为他安排的活动,包括找什么人安排签售,去哪儿演讲,演讲场地和演讲之题,何时游览,何时何地接受媒体采访,等等。

在全国高校最大的礼堂开讲


  那是2006年,也是在11月,刘墉来信说有意来厦门相会,可以安排三次演讲,讲题有三个:《今夜我们聊聊天》《活出闪亮的人生》和《从文学的美到说话的美》。他说第一个最通俗,最后一个比较适合文学系的师生。我为厦大挑选了最后一个题目,又分别找了两个学校,讲另外两个题目。
  挑选刘墉在厦大演讲的场地时,我几番犹豫,小的怕容纳不下,大的又怕冷清。最后,我还是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把演讲安排在全国高校最大的礼堂——厦大建南大礼堂,它楼上楼下有4000多个座位。晚上,我陪刘墉到礼堂旁边走了走,告诉他,建南大礼堂是厦大的地标建筑,由当年的校主陈嘉庚亲自规划督建,它建在海边的坡地上,是要让所有进入厦门港的轮船一眼就看到它。礼堂于1952年完工,里面的50多排木椅,用的是南洋木料,历经半世纪风雨依然坚固牢靠。刘墉听说要在这么大这么漂亮的礼堂里演讲,一下子兴奋起来。我知道他有强烈的表演欲,大学时代他就演过许多话剧和舞台剧,姚一苇的《红鼻子》和张晓风的《武陵人》,他都演过男主角,还拿到台湾金鼎奖最佳男演员奖。
  虽然兴奋,他还是按照自己的老规矩,演讲前15分钟到场,拒绝媒体和访客,一人在贵宾室静默独坐,我向有关领导和媒体解释了他的习惯,让他独自一人坐在僻静之处,足足有10分钟。
  晚上7点,大礼堂已经座无虚席,无需介绍,他从大幕背后走出,立刻掌声如雷。他开口第一句话是:“我爱厦门!我爱厦门大学!”又是一片掌声。他接着说:“我出生在台湾,后移居美国。我在台湾已很少演讲,也不接受电视采访。现在全家居住在美国,有很多美国大学邀请我去演讲,我也一一谢绝,唯有在厦门,我这两天已经讲了两场,还接受了本地电视台专访。贵校现在存有我全部的作品,我曾一箱箱地寄过来,因为知道这所大学有台湾研究所,有徐学老师,他写的不少评论,我觉得很好,像知音。我给厦大寄书都是一箱箱捐的,三周前还寄了一批书,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第二所大学让我如此钟情。”
  “为什么我如此‘厚爱’厦门、厦大?” 刘墉说,“我也不知道,莫名其妙就爱上厦门,爱上厦大,觉得就像在恋爱一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话音刚落,台下再次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本是纯文学的主题,刘墉用极通俗方式来演绎,他抑扬顿挫地吟诵长篇的古诗、散文和童谣;他惟妙惟肖地念起山东快书、数来宝、评剧、京韵大鼓……他富有感情的语调和停顿,演绎和展现了中国语言和文字的魅力。其出口成章的功力,肆意潇洒之态感染了在场观众,一晚上笑声掌声此起彼伏。

文中有画,画里有诗


  接触刘墉的作品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但那时我不太欣赏他的励志小品,而看重他的长篇散文。2003年,我应邀为九州出版社编选了刘墉散文精品集,并写下序言《漂泊如何走成沉静》。我写道:他有敏感的心灵,会为许多微未琐碎场景所感动,夜放的昙花、飘洒的雪片、晨雾与晚山等大自然景色能让他柔肠百转,而人间百态更是让他情不自禁——看见空气污染的城市,他会为人们伤怀;甚至看到一大群学子从校门里冲出来时,也会为他们茫茫的未来感到忧心,一个圣诞节外出向穷人散发礼物的老人都能让他久久不能释怀。他还有细致的笔触,山中的云气在他的笔墨中分为晓雾、断云与岚烟,姿态各异;雪花更是墨分五色,“阴影处的雪就更是美了,它们能随着四周光影的变化,而改换为千万种色彩:晨光中带黄,正午带蓝,入夜则是淡紫的‘鸢尾兰’的颜色……”这就是他的文中有画。
来厦门期间,刘墉(右)与本文作者交流。

  知道我喜欢他的画,那年刘墉特地把刚出版还未上市的《刘墉的情与艺》带来送我,这是一本自传体画册,他儿时的钢笔画,成名后的写生素描和花鸟都选入其中。他翻开画册,一幅幅地向我解说画作后面的故事,比如,那幅《风吹柳花满店香》是画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一诗的诗意。从1974年开始,他为《唐诗三百首》分类,建筑有“垒”“台”“殿”“阙”“楼”“塔”“斋”……声音有“鼓”“角”“砧”“磬”“漏”……一共细分为220类,编成《唐诗句典》出版。唐诗给了他许多灵感,书的最后是讲画法和画论,《翎毛花卉写生画法》其中有《翅膀》一页,细细画着鸟的骨骼,刘墉说:“我会花几年时间研究鸟,研究恐龙和鸡的关系。我还仔细观察过大雁。”语毕,他模仿大雁的鸣叫。我也看到他的山水画法里讲“皴”,写水的侵蚀,地层的上升下降,它们造成许许多多的变化跟国画皴法之间的关系。他的书很畅销,一个原因是他博览群书,他可以写很“辣”的书,也可以写多情的书。

出走、漂泊与沉静


  9岁丧父,13岁家中惨遭火灾,刘墉与母亲不得不搬入违章搭盖的草房。对此,他竟有这样的记忆:“弥漫着焦炭味的家,只剩几根黑黑的柱子。却有一枝曼陀罗未被烧毁,闻到它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暖意。”16岁因吐血休学,他对生命的无常、世态的炎凉有深切体验,却总汲取温暖,追寻生命真谛。从一名大学美术系的学生到台湾著名的电视主持人、话剧演员和画家,又成为美国大学的驻校艺术家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最后是华人世界里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演讲家、艺术教育家、公益慈善家。他总在成功之际出走,他说:“把行李打开,走上舞台,不管一切掌声与嘘声,忘情的演出,然后走下舞台,回到旅馆,收拾行李,走向人生的下一站。”   在纽约住了半辈子,他感觉百里红尘是一片片钢骨和水泥搭起的都市丛林,感觉光怪陆离的霓虹灯之后是荒凉和无边的寂寞。我对他说,中国人的终身大事是安身立命,金圣叹批注《水浒》,看到水浒英雄每每感慨四海之大竟无处安身,写下天下不知有多少读者为此同声一哭。有人套用莎士比亚的名言说:“漂泊,你的名字是华人。”而“忘情演出——收拾行李——走向下一站”,是刘墉作为漂泊者的浓缩写真吗?

  没有故乡的人因心无归宿而一无所有,萍飘四方的游子即使并不拥有多少财富,但当他们嗅到故乡的花香,脚踏故乡的红砖巷道,他们便感到心有所归无量幸福,充实得富可敌国。

  刘墉认为,消极的漂泊是怯懦的逃避,积极的漂泊是无畏的追求。爱事业、爱艺术就注定一生漂泊,这是他早早悟到的生命真谛。但在漂泊中,或是忘情演出的间隙,或是归途与征途的往来过渡,东去西来的阴晴高空,刘墉也会有难以排遣的惆怅。为了走向平和,他要给自己的心找到一个家。和许多杰出的华人藝术家一样,刘墉把心灵的家园放置于生命的初始之处,就是藏于心灵深处且时常反刍咀嚼的童年印象:小巷、野姜花、年夜饭、枣泥月饼、父亲亲手写的对联……这些印象和记忆附着于中华文化,有博大的中华文化赋予它意义和诗情、框架和底色,使它不流于散乱的“状态”与瞬间“表象”,让我们向往而感动。
刘墉散文作品《萤窗小语》。刘墉水墨画作品《风吹柳花满店香》。
刘墉日常作画。

  一条小巷,而不是幽深奇诡的城堡,不是繁华酥骨的街市或静谧侵肌的湖泊,让跑遍千山万水的刘墉,感到此时脚下最为踏实。因为这是故乡的小巷,因为这能让他跑回童年。没有故乡的人因心无归宿而一无所有,萍飘四方的游子即使并不拥有多少财富,但当他们嗅到故乡的花香,脚踏故乡的红砖巷道,他们便感到心有所归无量幸福,充实得富可敌国。
  刘墉说,他常带着全家回大陆做公益活动,感到无数细微的真情把他 “包着、托着、裹着、浮着”,让他“沉静”。这种朴素且透明的“沉静”使得刘墉底气十足,足以化解忧郁,也化解喧嚣。就这样,即使在外漂泊,他也独有一种徜徉和逍遥。
  刘墉
  1949年生于台北,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记者、作家、画家。1993年当选中国美术协会理事,代表作品有《萤窗小语》《人生的真相》《刘墉画集》等。
其他文献
一份珍贵的资料    冯梦龙是我国著名的明朝末年的文学家,他的生平及作品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他的《寿宁待志》一书,却尚未见详细介绍。  冯梦龙天启中曾任丹徒训导,崇祯七年以贡授寿宁知县,同年八月十一日到任。这本《寿宁待志》作于崇祯十年(公元一六三七年)春季。其中大量篇幅记载了他在寿宁县的活动和思想情况,是一份宝贵的资料。  《待志》奇在“待”字,它不同于一般县志。在“小引”里他写道:“曷言
喝茶的时候所有人共用一个碗,表示同甘共苦,这就是日本人最讲究的“和”的境界。  说起日本传统文化,外国人都能说出几样,比如茶道、花道、書道、剑道、歌舞伎等。我在日本参加过很多次茶道会,但仍一听到“茶道”二字腿就哆嗦。  参加茶道会全程要“正坐”:跪下后脚尖立起,臀部轻触脚后跟,腰板挺直,目视前方,右手压左手放在膝上。一场茶道会下来整个人就像一尊跪坐兵马俑了,小腿要很久才恢复知觉。而且,茶道会常在低
假期回家,邻居家的几个十几岁的小孩正在做作业。他们忽然为了解释好一个词争论起来。我给他们解释了一下后,忽然想起我假期前刚买来的一本《现代汉语小词典》,信手拿来,查到那个词,以证明我并非望文生义。他们一见到这本词典,一双双小眼睛变成了小核桃,无不惊奇地叫道:“原来还有这样的书,我要有一本多好啊!”  照我看,在我国有一些穷乡僻壤,如果把偶尔从头上响起的飞机声和屋里有线广播的喇叭声也抹去的话,离现代化
近读袁行霈等编的《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大版),虽然厚厚一大本,读来却有兴味,因为它为我们勾划出了一个古老的、沉睡的小说林的轮廓。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辛勤爬梳钩沉,列举了二千七百多部小说的书名,并一一注明卷数、年代、版本、著录情况,作了必要的考订。这也是文物发掘工作的一种,有功于学术。  各类书目我都喜欢浏览,因为费时无多,即可过眼繁花千树。这好比登高望远,山川风物,尽收眼底,心理上便感到一种
伊丽莎白二世。1926年生,乔治六世之女。1947年与菲利普结婚,1952年即位为英国女王,1953年加冕,2015年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94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目前世界上最年长的国家元首,她的丈夫、99岁的菲利普亲王则是最年长的“第一先生”。当新冠疫情袭向英国时,很多人都很关心这对老夫妇是否平安。有人给了她建议  3月3日,伊丽莎白在白金汉宫出席了一场授勋仪式。内行人立刻
谈李箕永的短篇小说    中国读者对李箕永并不陌生,早在五十年代,我国就翻译出版了他的著名长篇小说《故乡》和《土地》。  李箕永是朝鲜当代杰出的作家,是朝鲜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先驱,朝鲜现代革命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作品在朝鲜人民中广为流传。他是位多产的作家,以“农民作家”蜚声文坛。  李箕永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七岁入私垫,启蒙老师长于汉文和古典文学,受其影响,他自幼就酷爱文学,喜好民间故事。十
刘诗诗  1月15日,《流金岁月》大结局。晚上8点,刘诗诗在微博上更新了一则视频,以剧中女主角蒋南孙的视角,悉数她的经历与成长。镜头从她自小长大的复兴路老宅、妈妈为她租的房子、闺蜜朱锁锁收留她的老屋,再到自己买下的家,一路走来,生活起落,时光辗转。  这段视频里剪进了奶奶,蒋南孙介绍她:“和我一样刀子嘴豆腐心”;扫过因为炒股亏空家底、负债累累的爸爸,蒋南孙说:“我很想他”;画外音里,妈妈是“最隐忍
笔者是河南开封人,在开封本地的朋友相对多一些,其中有一哥们儿,搞房地产发了财,热心公益,想在开封搞一个宋词主题公园,还想在主题公园里搞一个李清照纪念馆。  读者诸君可能会提出质疑:李清照不是生在山东济南吗?不是嫁在山东潍坊吗?晚年不是定居在浙江金华吗?济南章丘搞李清照故居,潍坊青州搞李清照故居,金华市区搞李清照纪念堂,这都说得过去,你们开封算怎么回事,凭什么跟李清照攀扯关系?  其实,李清照在开封
2014年10月2日,华为CFO孟晚舟在俄罗斯莫斯科出席论坛活动。  去人们谈论华为,话题中心永远是任正非,他的远见,他的领导力,他的军人性情。任正非共有兄弟姐妹6人,育有两女一子。公众视线中,大女儿孟晚舟是个格外低调的人。  如今,一场持续了700多天的“软禁”让孟晚舟逐渐成为华为另一个焦点。人们关注她的每一次出庭,也好奇她身上的一切故事。  孟晚舟的成长和华为的壮大几乎是同步。从接线员到副董事
这是伦敦《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一九八一年七月十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作者迈克尔·斯卡梅尔(MichaelScamel1)是当前英国一个很活跃的作家。“布隆斯伯里”(Bloomsbury)是伦敦中西部的一个区域的名字,大英博物馆和伦敦大学即位于此。这里还住着一批所谓“超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包括作家、画家、艺术批评家、政治评论家、经济学家、文学批评家、哲学家、汉学家和编辑等。他们都是来自牛津或剑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