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同学一提到数学就头疼,认为那些数学如同天文数字一般。学生有这种思想,怎能提高课堂效率?原因何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多年的数学实践告诉我,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10个“能力”,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数学的核心素养。
一、走进生活,培养学生数感
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经验,同时他们对周边的事物、现象都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教育时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这样才能从生活中发掘学生的数感。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是用“1”表达的,学生举例出“1只鸡,1头牛,1张纸,一本书,一串葡萄……”教师从而引导学生理解“1”的意思,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也可以表示个体等。这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接受,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符号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并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呢?让学生举例回忆生活中都有哪些符号,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如商店的招牌“肯德基(KFC),红十字会(+),停车场(P),公路上的各种交通标识等”,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符号标识,可以说符号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这样把枯燥的知识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既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又为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怎样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如《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可以让学生先用书装满书包,感受剩余空间很小,再将书全部拿出来就剩一个铅笔盒,感觉空间大了,通过两次比较,能够感知体验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让学生感受书包里的空间,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准确理解“体积”的意思。
四、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统计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因此,学习统计和概率就是教会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利用数据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决策。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呢?我们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统计全过程。如统计一年二班数学期末成绩,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每个同学的成绩并记录下来,然后按标准分类(90分以上,90分以下,60分以下),说说不同分数有几人等。这样就做到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感受数据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就会有学习的动力,不会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任务来完成。
总之,日常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也将成为整个人未来发展的有力工具,把學生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数学便已生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能自觉地接受数学,喜欢数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了数学本身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从而彻底改善我们的数学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10个“能力”,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数学的核心素养。
一、走进生活,培养学生数感
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经验,同时他们对周边的事物、现象都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教育时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这样才能从生活中发掘学生的数感。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是用“1”表达的,学生举例出“1只鸡,1头牛,1张纸,一本书,一串葡萄……”教师从而引导学生理解“1”的意思,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也可以表示个体等。这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接受,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符号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并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呢?让学生举例回忆生活中都有哪些符号,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如商店的招牌“肯德基(KFC),红十字会(+),停车场(P),公路上的各种交通标识等”,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符号标识,可以说符号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这样把枯燥的知识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既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又为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怎样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如《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可以让学生先用书装满书包,感受剩余空间很小,再将书全部拿出来就剩一个铅笔盒,感觉空间大了,通过两次比较,能够感知体验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让学生感受书包里的空间,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准确理解“体积”的意思。
四、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统计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因此,学习统计和概率就是教会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利用数据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决策。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呢?我们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统计全过程。如统计一年二班数学期末成绩,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每个同学的成绩并记录下来,然后按标准分类(90分以上,90分以下,60分以下),说说不同分数有几人等。这样就做到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感受数据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就会有学习的动力,不会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任务来完成。
总之,日常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也将成为整个人未来发展的有力工具,把學生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数学便已生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能自觉地接受数学,喜欢数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了数学本身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从而彻底改善我们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