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以改进教学方法作为切入点展开论述,从引发学生知识层次不同的因素上着手展开,提出几种较切合实际的预防措施。并将改进教学方法作为重点,以最新的教学教育理论为指导展开阐述,从实际教学工作中总结出:制定多层标准;彰显学生个性;训练形式多样;恰当点拨指导;讲究批改方法;评优劣重褒扬等方法,从而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尽可能地实现异步训练,同步达标,让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学生能力差异 教学方法
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接受相同的课程和人文教育。但是,由于学生个体存在个性特征的差异,自然有不同的个性特征、知识层次和习作能力。
一、学生知识程度、作文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
就智力因素考量,科学地说,每个学生的大脑发育、各种感官的发育程度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上先天资质,决定他们对于同一个认知事物或知识有不同的反应和认知水平。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存在不稳定性。学生心理特征的不同,智力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不同,以至于学生基础知识水平不同,基础知识的水平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习作能力。
社会因素的影响极大地影响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以上种种因素,决定学生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习作练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在作文训练中,不注重学生的能力差异,要求知识水平、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同一作文要求,必然是不科学、不现实的。
二、应对学生能力差异的方法
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调动各种感官细致地观察,深入地观察,并不断提高观察质量。如观察一个人,要设法接近他,观察人物的肖像、衣着、举止、言谈及内心活动等,并由人物的外表、活动体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观察时,可就地取材,不仅要留心观察,还要善于观察,让学生懂得,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熟悉事物,只有熟悉事物,才能积累素材,写好作文,丰富作文内容及词汇。还要带着一定的情感观察。在生活中,人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的。学生在观察时,也有情感体验,要达到古人所说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
学会了观察,还要注意积累。积累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事,也可以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还可以是从报纸杂志上获得的素材。
有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就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无物可写的“入门难”问题。
1.制定多层标准
在学生有了习作兴趣之后,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出不同层面的作文要求,适应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习作能力。否则,将再次进入要求高,低能力的学生厌写、怕写;要求低,高能力的学生懒写的怪圈中,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学生兴趣消失殆尽。
我们在习作训练中,应该制定一题多标准、多题多标准及自拟题目,自定要求的方法满足不同知识层面学生的需要。其一,每次作文时,出示多题多标准的题目若干个,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对题目要求的难易程度的感受,选题而作。其二,一题多标准,体现习作的难易程度。要求水平高的学生,立意要高远,情节要曲折,叙述要通顺,语句要优美。其三,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自定要求,自选题材,较有条理地围绕中心叙述事情。留给学生张扬个性、自由挥洒的写作空间,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的重要指导思想。
2.彰显学生个性
一篇习作就是学生彰显个性的一面镜子,是学生内心精神世界的体现。习作中应当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而不应当压制个性的流露,甚至泯灭学生的个性,从中发掘创造的智慧和创造的潜能。要让学生的个性在习作中彰显:一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志趣、思想、情感、性格特征,教师不应横加干涉,让学生独立思维,组合加工。教师因势、因人、因文、因情而利导,使学生的习作个性化。二要尊重学生的习作原创性。学生的习作是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的直接表达,充满童真、童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悟与理解,如果横加指责,则必然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从而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能力的提高。三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论知识层面高与低,创造机会让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都获得成功,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良好心态。对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的情况要以诚相待。
3.恰当点拨指导
学生的习作训练,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要让学生“我笔写我心”。但是,过于放任学生自我表达,是不恰当的。当前习作训练中,要么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肆挥洒,自由驰骋,要么给定模式、因循守旧,束缚学生手脚,缺乏中肯的、有效的习作指导。习作指导在学生习作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对纠正学生的思想倾向、写作思路,改进学生的写作方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作的指导要因人、因文而异。根据学生的习作实际,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指导,才能使学生明确自己习作的优劣点。对于语文基础较扎实的学生,侧重于思想、立意、布局的指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侧重于基本功的训练,结合读写例话开启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4.讲究批改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批改作文要讲求实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适当指点,并逐步指导学生学习修改自己的作文。”
课程标准要求讲究批改方法。批改是学生获知教师对自己的作文有何看法的主渠道,也是教师把作文思想、作文方法反馈给学生的途径之一。批改的原则是:以褒为本,少弃多留,精批略改。“精批”并不意味着“多改”,而是尽可能地找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和问题,给予奖赏、指导、点拨,批而不改、引而不发。把“改”的工作尽可能地交给学生做,使他们愿意去改,能够改。特别是对成绩优秀、基础知识较扎实的学生,更应该放手让其自改。
精当的评优析劣是使学生作文能力能够持续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因为学习受反馈推进的原则是心理学界公认的一个教学原则。只有多而精地评讲,才会尽可能地使学生接受反馈,对作文及时“扬长救失”。为此,评讲时,一要不吝褒扬,越是基础差、能力低的学生,教师的褒扬越要真心诚意。二要当面师生共评,指出优劣及修改方向及措施。三要生生互评,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借鉴活用。
中学作文训练应当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差异,只有针对学生个性、能力的差异,提出不同的习作标准,适应于学生的知识层面及能力水平,才能使学生愉快地进行训练并逐步提高习作水平及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家良.小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2]金振邦.阅读与写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6.
[3]郑惠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福建教育,2008.4(624).
[4]林宗德.学习与发展.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4.
[5]张云鹰.培养兴趣,训练观察,引导积累,启发想象.语文教学资源网,2011.4.
[6]叶立新.改革小学作文评语,提高作文效率.语文教学资源网,2012.9.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学生能力差异 教学方法
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接受相同的课程和人文教育。但是,由于学生个体存在个性特征的差异,自然有不同的个性特征、知识层次和习作能力。
一、学生知识程度、作文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
就智力因素考量,科学地说,每个学生的大脑发育、各种感官的发育程度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上先天资质,决定他们对于同一个认知事物或知识有不同的反应和认知水平。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存在不稳定性。学生心理特征的不同,智力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不同,以至于学生基础知识水平不同,基础知识的水平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习作能力。
社会因素的影响极大地影响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以上种种因素,决定学生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习作练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在作文训练中,不注重学生的能力差异,要求知识水平、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同一作文要求,必然是不科学、不现实的。
二、应对学生能力差异的方法
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调动各种感官细致地观察,深入地观察,并不断提高观察质量。如观察一个人,要设法接近他,观察人物的肖像、衣着、举止、言谈及内心活动等,并由人物的外表、活动体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观察时,可就地取材,不仅要留心观察,还要善于观察,让学生懂得,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熟悉事物,只有熟悉事物,才能积累素材,写好作文,丰富作文内容及词汇。还要带着一定的情感观察。在生活中,人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的。学生在观察时,也有情感体验,要达到古人所说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
学会了观察,还要注意积累。积累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事,也可以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还可以是从报纸杂志上获得的素材。
有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就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无物可写的“入门难”问题。
1.制定多层标准
在学生有了习作兴趣之后,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出不同层面的作文要求,适应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习作能力。否则,将再次进入要求高,低能力的学生厌写、怕写;要求低,高能力的学生懒写的怪圈中,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学生兴趣消失殆尽。
我们在习作训练中,应该制定一题多标准、多题多标准及自拟题目,自定要求的方法满足不同知识层面学生的需要。其一,每次作文时,出示多题多标准的题目若干个,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对题目要求的难易程度的感受,选题而作。其二,一题多标准,体现习作的难易程度。要求水平高的学生,立意要高远,情节要曲折,叙述要通顺,语句要优美。其三,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自定要求,自选题材,较有条理地围绕中心叙述事情。留给学生张扬个性、自由挥洒的写作空间,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的重要指导思想。
2.彰显学生个性
一篇习作就是学生彰显个性的一面镜子,是学生内心精神世界的体现。习作中应当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而不应当压制个性的流露,甚至泯灭学生的个性,从中发掘创造的智慧和创造的潜能。要让学生的个性在习作中彰显:一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志趣、思想、情感、性格特征,教师不应横加干涉,让学生独立思维,组合加工。教师因势、因人、因文、因情而利导,使学生的习作个性化。二要尊重学生的习作原创性。学生的习作是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的直接表达,充满童真、童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悟与理解,如果横加指责,则必然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从而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能力的提高。三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论知识层面高与低,创造机会让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都获得成功,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良好心态。对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的情况要以诚相待。
3.恰当点拨指导
学生的习作训练,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要让学生“我笔写我心”。但是,过于放任学生自我表达,是不恰当的。当前习作训练中,要么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肆挥洒,自由驰骋,要么给定模式、因循守旧,束缚学生手脚,缺乏中肯的、有效的习作指导。习作指导在学生习作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对纠正学生的思想倾向、写作思路,改进学生的写作方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作的指导要因人、因文而异。根据学生的习作实际,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指导,才能使学生明确自己习作的优劣点。对于语文基础较扎实的学生,侧重于思想、立意、布局的指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侧重于基本功的训练,结合读写例话开启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4.讲究批改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批改作文要讲求实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适当指点,并逐步指导学生学习修改自己的作文。”
课程标准要求讲究批改方法。批改是学生获知教师对自己的作文有何看法的主渠道,也是教师把作文思想、作文方法反馈给学生的途径之一。批改的原则是:以褒为本,少弃多留,精批略改。“精批”并不意味着“多改”,而是尽可能地找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和问题,给予奖赏、指导、点拨,批而不改、引而不发。把“改”的工作尽可能地交给学生做,使他们愿意去改,能够改。特别是对成绩优秀、基础知识较扎实的学生,更应该放手让其自改。
精当的评优析劣是使学生作文能力能够持续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因为学习受反馈推进的原则是心理学界公认的一个教学原则。只有多而精地评讲,才会尽可能地使学生接受反馈,对作文及时“扬长救失”。为此,评讲时,一要不吝褒扬,越是基础差、能力低的学生,教师的褒扬越要真心诚意。二要当面师生共评,指出优劣及修改方向及措施。三要生生互评,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借鉴活用。
中学作文训练应当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差异,只有针对学生个性、能力的差异,提出不同的习作标准,适应于学生的知识层面及能力水平,才能使学生愉快地进行训练并逐步提高习作水平及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家良.小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2]金振邦.阅读与写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6.
[3]郑惠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福建教育,2008.4(624).
[4]林宗德.学习与发展.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4.
[5]张云鹰.培养兴趣,训练观察,引导积累,启发想象.语文教学资源网,2011.4.
[6]叶立新.改革小学作文评语,提高作文效率.语文教学资源网,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