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创设情境,打造生动课堂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lo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地反思传统教学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课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巧设情境,实施情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教学并非“新鲜事物”
  人们很早就懂得使用情境来进行思想品德的转化。我国古代著名的“孟母三迁”“断织教子”的故事,实际上就是实施情境教学的典型案例。大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其实也是一种教学情境,他认为在这种情境中启发学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情境教学作为一个概念,首先是由Brown,Collin,Duguid在1989年一篇名为《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的论文中提出的。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
  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迅速且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情感升華,从而促进他们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灵活创设情境,打造生动课堂
  情境教学将抽象和枯燥的理论置入丰富和生动的情境中,使之材料化、情境化、问题化,而且取材灵活,可操作性强,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常见的思想品德课情境创设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问题质疑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积极地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课堂。
  2.语言烘托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教学《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时,我引用了歌德和他的反对者在公园相遇的故事,它本身带有一定的幽默性,经过我绘声绘色的一番描述之后,同学们哈哈大笑,课堂氛围顿时活跃起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精心组织自己的教学语言,做到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性、形象性,巧妙运用自己的语言艺术,运用优美的语言和文字来渲染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听觉和视觉上一种美的感官享受,引导学生自发、自主地走进教材,使课堂更加充满灵性。
  3.活动内化情境
  在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呆板单一,参与课堂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乏味等现象依然存在。《祝福青春》这节课,我设计了互送祝福的活动。活动开始后,有人送诗,有人送一句话,有人送歌——纯真的友谊,多彩的青春,气氛温暖,真挚感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构建生态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学效果。
  4.角色扮演情境
  情境教学中角色扮演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根据教学的要求扮演相应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加强对教材内容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自己的事自己干》一课中,我让学生扮演“社会调查”栏目的主持人,现场对学生的自立能力进行采访,经过精心的组织和编排,她表演得十分到位,职业化的语言模仿得惟妙惟肖,课堂的气氛顿时被调动起来。教师让学生扮演角色,创设表演情境,课堂形式生动活泼,学生可以在活动中体会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理解内容,熟悉知识,增强体验,丰富情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表演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还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5.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使自己所上的课“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走进青春》一课的教学导入中我播放了《青春圆舞曲》,音乐一上来,课堂马上洋溢着快乐的氛围,恰好音乐课刚学了这首曲子,许多同学马上一起哼唱起来,还有同学一边唱一边打着拍子,从众口不一慢慢演变为全班的大合唱,最后歌声在“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中结束,享受青春、珍惜青春的主题通过歌曲揭示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借助音乐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特定的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学习过程。
  6.影像、图片、实物再现情境
  影像、图片、实物等把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变更为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知的东西。《让生命之花绽放 》的教学中,我选取了《开学第一课》中讲述的四川一个叫李中俊的同学失足掉进天坑的求生过程,学生被深深地震撼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影音视频的情境创设给思想品德课堂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恰当运用情境教学,既能提升教学实效,又能让思想品德课走出现实的尴尬处境,独具特色,成为初中学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他文献
我园在《幼儿趣味游戏绘画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在游戏中师幼互动的教学形式定位在师生之间以游戏为媒介不断进行沟通和交往,通过重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师幼互动从“形式”走向“实质”。  在搜索相关信息、资料,分析教师教学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发现利用“趣味游戏与氛围营造”“绘画游戏中
期刊
养成教育是指在学习、生活、劳动等教育中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定型,从小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能更好地为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注重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人生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人生教育的基础。人的一生中的许多习惯都是从幼
期刊
我校因城市发展需要,建成了一所现代化寄宿制学校。那么全寄宿学习生活下的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如何实现,需要我们老师进一步探究新路径,以形成新的德育思路,适应新时期的工作需要。  一、問题与困惑  1.学生对其处于寄宿生活中的主角地位认识不清  全寄宿制高中是一个群居的时期,而高中阶段也是一个从幼稚期向成熟期发展的过渡时期,但是对于大部分是初次离家住宿的孩子而言,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行为处世都是以单体的方式存
期刊
班主任——一个繁忙而烦恼的代名词,可我要说做班主任也快乐。心态决定一切。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要想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首先就要为自调整出一个快乐的心态,微笑面对学生,这是班主任的大境界。只要我们每天都用微笑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自己的各项工作,我们就能收获无穷无尽的快乐。时代呼唤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谐。构建和谐的学校,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班级是学校的一个细胞,和谐
期刊
小班化教育教学要求在有限的课堂中,要针对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分享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时间与教师交往、沟通,得到个性化的教育,增加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小班化教学要就每位教师在班级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在任何空间与时间,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核心在于情感、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等各个方面,与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内涵具有一致性。教师在执教小班课
期刊
一、前言  凡事之初若养成一种习惯,就会像与生俱来的天性一样自然。什么样的习惯养成什么样的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好的习惯能成就一个人,不良的习惯能够毁掉一个人。好的习惯是一旦形成,它便凭借助人的生理记忆,在做出某种行为时就很容易自然地发挥作用。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而教师好习惯的养成却在教师教学生活中常常被忽视,得不到老师们的重视和养成。作为
期刊
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课堂是关键和核心。要优化课堂,教师必须学会放手,灵活调整教学关系、课堂结构,建立自主、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型课堂,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悟颇多。  一、把学习权充分还给学生  教学中,我把“我的教学中有哪些无效和低效表现”作为每一次授课后的反思主题,针对授课环节、目标达成、检测反馈等方面进行反思梳理,深感自己有很多费时费力的授课劳动,学生有很多无效和低效的学习活动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多元文化思想进入中国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取向也随之出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社会生活中,中学生心理现象的表现呈现多样化:有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对社会的不良诱惑缺乏辨别和抵抗的能力,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有的学生心胸非常狭窄,动辄为一点小摩擦或小矛盾而打架斗殴;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的与别人沟通而导致人际关系不好,没有朋
期刊
作为培养人才的小学基础教育,有必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提出恰当的预习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预习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既要制定统一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学生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预习要求的难易也该有所不同。如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我对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
期刊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解释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