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课堂是关键和核心。要优化课堂,教师必须学会放手,灵活调整教学关系、课堂结构,建立自主、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型课堂,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悟颇多。
一、把学习权充分还给学生
教学中,我把“我的教学中有哪些无效和低效表现”作为每一次授课后的反思主题,针对授课环节、目标达成、检测反馈等方面进行反思梳理,深感自己有很多费时费力的授课劳动,学生有很多无效和低效的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陷入“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困境,其症结在于诸多教学行为削弱甚至可以说是剥夺了学生学习主体的权利。而这种“削弱”和“剥夺”又往往是在老师“不曾意识到”的情况下悄然演绎着的,渐渐的就习以为常,自以为是了。因此,要想突破“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困境,就必须学会放手,把学习权还给学生。
1.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研读课本。而我们的教学往往是用教师对课本的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现之一。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具体的做法应该视内容而定,从结果上看,最好能做到三个“让”字:首先,一篇文章学完,能让学生悟出这篇文章的特色;其次,一册书学完,能让学生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然后,一学期结束,能让学生将课本摸旧,一眼看去就能认出是自己用过、用熟的书。
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我觉得听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训练”。而“自学”和“训练”时间往往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给占用。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在这一问题上,应该有“三重意识”:第一,“学为主”意识。有效教学,不应该是“教为主”,而应该是“学为主”。第二,“学而会”意识。有效教学,不应该是“教而会”,而应该是“学而会”。第三,“学在先”意识。有效教学,不应该是“教在先”,而应该是“学在先”。只有教师具有这“三重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权才能得到保障。
3.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
学习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但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学生能够“多学”的课堂是该凸显教师的活动,还是该凸显学生的活动?我认为是后者。而我們的教师总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的酣畅淋漓的讲解活动代替学生自我提高的生动活泼的求知活动,以“自我感觉”满意来取代学生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剥夺。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怎么还法?我认为应当做到“四统一”: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与“出书”和谐统一;范围空间上,做到“入室”与“出室”和谐统一;在教学的把握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
4.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但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总是教师提问,难得有学生提问,即便有学生提问,也难免不遭到压抑。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停留在“是”与“不是”或“对”与“不对”的选择上,缺乏思维价值;问题解决的方式往往是“即问即答”,缺乏过程价值。同时,很多情况下,不提问就不想学生插嘴,一提问就不想学生答错,学生一提不同看法就反感。这些现象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问”的权利。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在操作上,要设定“三个一”的评价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须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的“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
5.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可我们的教学在很多情况下却是:总想让学生吃“现成饭”,不愿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总想让学生少走弯路,不犯错误,而急于给足条件,点明思路,唠叨引导;总想把问题当时解决,不想留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到实践中去探索。这些观念和行为事实上是对学生学习的体验权的削弱。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要确立“三个尊重”意识:第一,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第二,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的走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第三,尊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还要剥掉皮切成块,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学生的嘴里,千万不要把教学视为一种恩赐的行为。
二、正确对待“教师少教”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学生的“多学”乃至“不教”。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实行“五要五杜绝”,规范教师的“少教”
一要让学生脑、眼、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看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2.实施“三六有效讲经”,促使教师“精讲”
六个讲好: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
六个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六个不得:只需三分钟就能讲清楚的问题,不得讲四分钟;应该紧扣问题的引入,不得戴大帽子,不得绕圈子;应该留给学生的自学和训练时间,不得占用;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不得打断思路;学生能自主解决的问题,不得包办代替。
实践证明:只有教师学会放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一片灿烂的辉煌。
一、把学习权充分还给学生
教学中,我把“我的教学中有哪些无效和低效表现”作为每一次授课后的反思主题,针对授课环节、目标达成、检测反馈等方面进行反思梳理,深感自己有很多费时费力的授课劳动,学生有很多无效和低效的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陷入“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困境,其症结在于诸多教学行为削弱甚至可以说是剥夺了学生学习主体的权利。而这种“削弱”和“剥夺”又往往是在老师“不曾意识到”的情况下悄然演绎着的,渐渐的就习以为常,自以为是了。因此,要想突破“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困境,就必须学会放手,把学习权还给学生。
1.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研读课本。而我们的教学往往是用教师对课本的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现之一。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具体的做法应该视内容而定,从结果上看,最好能做到三个“让”字:首先,一篇文章学完,能让学生悟出这篇文章的特色;其次,一册书学完,能让学生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然后,一学期结束,能让学生将课本摸旧,一眼看去就能认出是自己用过、用熟的书。
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我觉得听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训练”。而“自学”和“训练”时间往往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给占用。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在这一问题上,应该有“三重意识”:第一,“学为主”意识。有效教学,不应该是“教为主”,而应该是“学为主”。第二,“学而会”意识。有效教学,不应该是“教而会”,而应该是“学而会”。第三,“学在先”意识。有效教学,不应该是“教在先”,而应该是“学在先”。只有教师具有这“三重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权才能得到保障。
3.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
学习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但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学生能够“多学”的课堂是该凸显教师的活动,还是该凸显学生的活动?我认为是后者。而我們的教师总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的酣畅淋漓的讲解活动代替学生自我提高的生动活泼的求知活动,以“自我感觉”满意来取代学生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剥夺。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怎么还法?我认为应当做到“四统一”: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与“出书”和谐统一;范围空间上,做到“入室”与“出室”和谐统一;在教学的把握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
4.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但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总是教师提问,难得有学生提问,即便有学生提问,也难免不遭到压抑。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停留在“是”与“不是”或“对”与“不对”的选择上,缺乏思维价值;问题解决的方式往往是“即问即答”,缺乏过程价值。同时,很多情况下,不提问就不想学生插嘴,一提问就不想学生答错,学生一提不同看法就反感。这些现象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问”的权利。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在操作上,要设定“三个一”的评价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须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的“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
5.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可我们的教学在很多情况下却是:总想让学生吃“现成饭”,不愿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总想让学生少走弯路,不犯错误,而急于给足条件,点明思路,唠叨引导;总想把问题当时解决,不想留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到实践中去探索。这些观念和行为事实上是对学生学习的体验权的削弱。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要确立“三个尊重”意识:第一,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第二,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的走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第三,尊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还要剥掉皮切成块,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学生的嘴里,千万不要把教学视为一种恩赐的行为。
二、正确对待“教师少教”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学生的“多学”乃至“不教”。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实行“五要五杜绝”,规范教师的“少教”
一要让学生脑、眼、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看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2.实施“三六有效讲经”,促使教师“精讲”
六个讲好: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
六个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六个不得:只需三分钟就能讲清楚的问题,不得讲四分钟;应该紧扣问题的引入,不得戴大帽子,不得绕圈子;应该留给学生的自学和训练时间,不得占用;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不得打断思路;学生能自主解决的问题,不得包办代替。
实践证明:只有教师学会放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一片灿烂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