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是中国进入新世纪之后首次召开的全国性教育大会。胡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教育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我听到这番话,虽身边已是热浪滚滚,但仍觉有股东风袭来,酷暑炎炎一时间转为春色满园。
教育就应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坚持以人为本” ,把学生当成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使教育具有人情味。作为教师,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为己任,具有健全的道德人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要把“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装在心间,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要教思路,要教方法;要会引,更要会导。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评价;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创新;让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做人。下面,我仅就高中语文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以探究和创新作为语文教学的灵魂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有意识地参与,在互助中探究并有自己的创新,把具体的知识转化为学习经验,从而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具有个性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这种教学不是培养精英和极个别的尖子生,而是所有学生都能经历的一种富有创造的学习活动。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模式,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发展的培养,特别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设定一种探究的、互动的、开放的课程文化。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布朗认为创造可以从创造性的个人、创造性的过程、创造性的产品方面分为三类。但对中学生来说,只要我们关注他们的自我表现,只要他们能把别人的观点重新组合,并加入自己极具个性的评论与观点,可以说他们都具备了创造新产品的才能。
二、以爱与交往架起探究的桥梁
教育,离不开教师的爱心。没有爱,没有对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又赋予师爱更深的内涵,欣赏、保护、尊重孩子是师爱的一部分,蕴含了对孩子美好的期待。这样,孩子们在课堂上会以愉快的心境去交往,在教师鼓励、信任的目光中去挑战未知世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满怀乐趣去参与交往,表现自我,愉悦地体验这种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经历”。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朝气、个性的生命群体,教师要在学生交往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及所属群体。通过小组讨论,表现自我;经由小组间的交往,试图超越;开展全班广泛的交流,勇敢挑战——在这不断闪现创新火花的交往中,学生得出了适合自己的方法,会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探究。在课堂上,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交往互动,向老师、同学挑战,向书本、未来挑战。
三、以调动积极发言代替被动学习的观念
中学生在教学中疏于思考、不敢发言是教师面对的共同问题,而且年级越高,学生主动发言的积极性越差。这到底为什么呢?这应该归罪于“满堂灌”的传统落后的教学体制。因此,我们每位教师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真正地、主动地投入到改革的洪流中,明白学生所思,指导学生所需,给予学生所要。教师必须以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信心,去唤醒学生,去引导学生,激发课堂回答热潮。
四、以“撞击”互动促进教学走向合作
知识中隐含的“陷阱”,使学生思维的不足、方法的欠缺暴露无遗。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师应常常设定一些诱发学生相悖的、有冲突观点的情景。有冲突才会迸发火花,才会激发思想,学习才会循序渐进。如果缺乏一种自由的空气,学生没有了自由思考的空间,那么,很难想象会有独立、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冲突性的观点,往往会引发学生不同意见、不同思维的“撞击”,教师以“误”养“正”,可使冲突趋于缓和、统一。这样师生在交往中合作,合作中探究,体验着成功的快乐。这种合作与挑战的精神,也是应对新时代所必备的。学生们在不同意见、不同思维的“撞击”中,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他们也就会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人生体验、心理需要、审美意识来走进作品、深入作品,见仁见智,也就有了让教师惊叹甚至惊喜的意见和感受。
“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灵感一旦被触动、被诱发,文本与读者的心灵之桥就会自然搭建,理智的火光就会激情迸发,共鸣自然水到渠成。我们的学生怀着一种寻求灵魂家园的执着走进课堂教与学的氛围中,走进文学艺术高雅殿堂中,而教师正是这艺术殿堂有力的引路人,一个成功的教师,无不以人格光照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学生的人格,用妙手描绘着百花齐放的春天,用真爱期待着硕果累累的收获。
教育就应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坚持以人为本” ,把学生当成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使教育具有人情味。作为教师,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为己任,具有健全的道德人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要把“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装在心间,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要教思路,要教方法;要会引,更要会导。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评价;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创新;让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做人。下面,我仅就高中语文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以探究和创新作为语文教学的灵魂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有意识地参与,在互助中探究并有自己的创新,把具体的知识转化为学习经验,从而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具有个性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这种教学不是培养精英和极个别的尖子生,而是所有学生都能经历的一种富有创造的学习活动。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模式,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发展的培养,特别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设定一种探究的、互动的、开放的课程文化。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布朗认为创造可以从创造性的个人、创造性的过程、创造性的产品方面分为三类。但对中学生来说,只要我们关注他们的自我表现,只要他们能把别人的观点重新组合,并加入自己极具个性的评论与观点,可以说他们都具备了创造新产品的才能。
二、以爱与交往架起探究的桥梁
教育,离不开教师的爱心。没有爱,没有对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又赋予师爱更深的内涵,欣赏、保护、尊重孩子是师爱的一部分,蕴含了对孩子美好的期待。这样,孩子们在课堂上会以愉快的心境去交往,在教师鼓励、信任的目光中去挑战未知世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满怀乐趣去参与交往,表现自我,愉悦地体验这种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经历”。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朝气、个性的生命群体,教师要在学生交往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及所属群体。通过小组讨论,表现自我;经由小组间的交往,试图超越;开展全班广泛的交流,勇敢挑战——在这不断闪现创新火花的交往中,学生得出了适合自己的方法,会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探究。在课堂上,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交往互动,向老师、同学挑战,向书本、未来挑战。
三、以调动积极发言代替被动学习的观念
中学生在教学中疏于思考、不敢发言是教师面对的共同问题,而且年级越高,学生主动发言的积极性越差。这到底为什么呢?这应该归罪于“满堂灌”的传统落后的教学体制。因此,我们每位教师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真正地、主动地投入到改革的洪流中,明白学生所思,指导学生所需,给予学生所要。教师必须以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信心,去唤醒学生,去引导学生,激发课堂回答热潮。
四、以“撞击”互动促进教学走向合作
知识中隐含的“陷阱”,使学生思维的不足、方法的欠缺暴露无遗。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师应常常设定一些诱发学生相悖的、有冲突观点的情景。有冲突才会迸发火花,才会激发思想,学习才会循序渐进。如果缺乏一种自由的空气,学生没有了自由思考的空间,那么,很难想象会有独立、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冲突性的观点,往往会引发学生不同意见、不同思维的“撞击”,教师以“误”养“正”,可使冲突趋于缓和、统一。这样师生在交往中合作,合作中探究,体验着成功的快乐。这种合作与挑战的精神,也是应对新时代所必备的。学生们在不同意见、不同思维的“撞击”中,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他们也就会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人生体验、心理需要、审美意识来走进作品、深入作品,见仁见智,也就有了让教师惊叹甚至惊喜的意见和感受。
“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灵感一旦被触动、被诱发,文本与读者的心灵之桥就会自然搭建,理智的火光就会激情迸发,共鸣自然水到渠成。我们的学生怀着一种寻求灵魂家园的执着走进课堂教与学的氛围中,走进文学艺术高雅殿堂中,而教师正是这艺术殿堂有力的引路人,一个成功的教师,无不以人格光照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学生的人格,用妙手描绘着百花齐放的春天,用真爱期待着硕果累累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