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而这种增长大大地超过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这表明,一方面居民总体收入水平有所增长,生活比较宽裕;另一方面居民总体消费水平偏低,仍然保持节衣缩食的谨慎消费心理和消费模式。形成高储蓄低消费的根本原因是,我国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的费用有了大幅的增长,居民需要通过压抑消费,長期储蓄积累才能保证这方面的开支。这种高储蓄低消费的局面严重造成经济结构失衡,为经济高速发展埋下潜在的隐患。
关键词:高储蓄;低消费;经济结构失衡;原因探索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量有了大幅度增长,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2004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2万亿元。2005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4.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万亿元,增长17.9%,超过总量GDP增长的8个百分点,超过消费增长的5个百分点。截至2006年5月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5.4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7月突破20万亿后,我国居民储蓄总额仍在一路上扬。与降息之前的2008年8月相比,2008年11 月末我国居民存款总额增长了5.67%。
居民储蓄大幅度增长,一方面表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即生活比较宽裕,除满足了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费用支出之外,有所剩余,而且这种剩余还有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表明,我国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偏低,仍然保持节衣缩食的谨慎消费的生活心理和消费模式。一方面是居民总体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比较宽裕;一方面是居民总体消费水平偏低,这就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积累与消费关系之间存在的矛盾。一般来说,当居民收入有了增长的情况下,居民的消费也应有相应的增长。但是,从国家统计局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来看,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 49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 255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2%。而2005年我国居民储蓄增长是17.9%,大大超过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也大大地超过了居民消费增长幅度。过高的储蓄必然会降低消费水平,使消费增长缓慢,同时,经济增长中消费偏低也会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因而低消费是经济发展中的不利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比改革之前有了大幅的增长,由解决了温饱发展到小康再发展到全面小康,是芝麻开花节节高。问题是,在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居民高储蓄低消费的现象呢?可以说,这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从目前来说,改革以后,我国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费用有了大幅增长,居民对这方面的支出,需要通过长期储蓄积累才能保证。这就是居民高储蓄低消费,储蓄存款持续大幅增长的根本原因。由于我国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对原来的公费医疗、公费住房以及退休金等制度进行了改革,把这些福利性的东西推向了市场。随着住房、医疗、教育、退休制度的改革,居民需要自己购买住房,自己承担一定的医疗费用,居民在这些方面的费用开支越来越大,而且费用还处在继续增长的趋势,因而不得不作长期打算,早作准备,在资金上有所积累。尽管居民的收入在不断提高,但居民不敢轻意加大消费,而是持谨慎消费和压抑消费的心理,因为,这些方面的费用支出,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既是必要的和重要的消费项目,也是数目非常大的经费开支项目,要靠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甚至一辈子的积蓄才能保证,因而不得不通过节衣缩食,压抑消费以储蓄存款的方式予以保证。可以说,在我国现阶段,绝大多数居民的存款还是从牙缝里抠出来的,是节衣缩食的结果。
我国的经济结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什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由我国居民的高消费低消费的局面有何关系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受城乡二元保障结构,和在城镇又存在明显的国有和集体二元结构的制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覆盖范围狭窄,养老保险只是覆盖到了城镇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部分企业职工和少数个体劳动者,医疗保险暂时也还没有覆盖各类企业职工和自由职业者。那些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的人要使自己病有所依,老有所养,就要靠自己或购买商业保险或投资或增加个人储蓄的方式为自己保障。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商业保险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很规范,并且商业保险是以盈利为目的,对参保人员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让人们不敢放心购买;另一方面,我国投资渠道的狭窄和投资工具的匮乏以及股票市场的低迷状态和时而的不规范,使得投资者不敢贸然行动。于是储蓄成了最安全的资金去处,为了养老,为了突发事件,乃至为了子女的教育,居民选择了把储蓄作为了自己的“个人保障”。
通过比较分析,至少可以发现中国居民储蓄变动的几个主要社会经济特点:
(1)中国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居世界前列。
(2)个入储蓄率(每年个入新增储蓄额/每年个人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因而,中国居民储蓄具有长期行为的动机。
(3)个人储蓄总余额巨大,与当年个人可支配收入几乎等额,有些年份甚至超过当年个入可支配收入。并且居民储蓄支出范围还比较小,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被迫储蓄的性质。
(4)由于国民收人分配格局的变化和个人储蓄率的提高,全国总储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个人储蓄上升,而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下降。
(5)1988年储蓄增长率较上年增长率下降13.6个百分点,而1994年储蓄增长率较上年增长率上升14.9个百分点。1988年和1994年同样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两个高通胀年,但在储蓄增长率上反映出两个完全不同的态势。这表明在通胀环境下,由于居民心态及其心理承受力的不同,反映对储蓄的行为结果不同。
(6)城乡人均储蓄存款额相差近10倍之多,说明中国城乡社区居民在收入、消费以及储蓄社会心理预期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居民储蓄具有明显的二元社区储蓄结构特征。
(7)边际储蓄倾向呈非规则变化,有的年份高达60%,而有的年份出现负值6个百分点,最高和最低之间相差10倍之多。
对中国来说,要保持经济增长,提振国内的消费是当务之急。这也是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但这很不容易。因为要让普通中国人放心地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消费,势必要改变中国社会目前的利益格局——首先是分配格局。这尽管必要,却显然不是所有人都乐见的局面。提振内需的计划因此将受到许多障碍的考验。让老百姓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敢于花钱,敢于消费,更大限度的扩大内需还有一条很长的路。
关键词:高储蓄;低消费;经济结构失衡;原因探索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量有了大幅度增长,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2004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2万亿元。2005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4.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万亿元,增长17.9%,超过总量GDP增长的8个百分点,超过消费增长的5个百分点。截至2006年5月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5.4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7月突破20万亿后,我国居民储蓄总额仍在一路上扬。与降息之前的2008年8月相比,2008年11 月末我国居民存款总额增长了5.67%。
居民储蓄大幅度增长,一方面表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即生活比较宽裕,除满足了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费用支出之外,有所剩余,而且这种剩余还有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表明,我国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偏低,仍然保持节衣缩食的谨慎消费的生活心理和消费模式。一方面是居民总体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比较宽裕;一方面是居民总体消费水平偏低,这就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积累与消费关系之间存在的矛盾。一般来说,当居民收入有了增长的情况下,居民的消费也应有相应的增长。但是,从国家统计局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来看,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 49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 255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2%。而2005年我国居民储蓄增长是17.9%,大大超过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也大大地超过了居民消费增长幅度。过高的储蓄必然会降低消费水平,使消费增长缓慢,同时,经济增长中消费偏低也会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因而低消费是经济发展中的不利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比改革之前有了大幅的增长,由解决了温饱发展到小康再发展到全面小康,是芝麻开花节节高。问题是,在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居民高储蓄低消费的现象呢?可以说,这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从目前来说,改革以后,我国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费用有了大幅增长,居民对这方面的支出,需要通过长期储蓄积累才能保证。这就是居民高储蓄低消费,储蓄存款持续大幅增长的根本原因。由于我国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对原来的公费医疗、公费住房以及退休金等制度进行了改革,把这些福利性的东西推向了市场。随着住房、医疗、教育、退休制度的改革,居民需要自己购买住房,自己承担一定的医疗费用,居民在这些方面的费用开支越来越大,而且费用还处在继续增长的趋势,因而不得不作长期打算,早作准备,在资金上有所积累。尽管居民的收入在不断提高,但居民不敢轻意加大消费,而是持谨慎消费和压抑消费的心理,因为,这些方面的费用支出,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既是必要的和重要的消费项目,也是数目非常大的经费开支项目,要靠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甚至一辈子的积蓄才能保证,因而不得不通过节衣缩食,压抑消费以储蓄存款的方式予以保证。可以说,在我国现阶段,绝大多数居民的存款还是从牙缝里抠出来的,是节衣缩食的结果。
我国的经济结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什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由我国居民的高消费低消费的局面有何关系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受城乡二元保障结构,和在城镇又存在明显的国有和集体二元结构的制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覆盖范围狭窄,养老保险只是覆盖到了城镇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部分企业职工和少数个体劳动者,医疗保险暂时也还没有覆盖各类企业职工和自由职业者。那些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的人要使自己病有所依,老有所养,就要靠自己或购买商业保险或投资或增加个人储蓄的方式为自己保障。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商业保险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很规范,并且商业保险是以盈利为目的,对参保人员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让人们不敢放心购买;另一方面,我国投资渠道的狭窄和投资工具的匮乏以及股票市场的低迷状态和时而的不规范,使得投资者不敢贸然行动。于是储蓄成了最安全的资金去处,为了养老,为了突发事件,乃至为了子女的教育,居民选择了把储蓄作为了自己的“个人保障”。
通过比较分析,至少可以发现中国居民储蓄变动的几个主要社会经济特点:
(1)中国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居世界前列。
(2)个入储蓄率(每年个入新增储蓄额/每年个人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因而,中国居民储蓄具有长期行为的动机。
(3)个人储蓄总余额巨大,与当年个人可支配收入几乎等额,有些年份甚至超过当年个入可支配收入。并且居民储蓄支出范围还比较小,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被迫储蓄的性质。
(4)由于国民收人分配格局的变化和个人储蓄率的提高,全国总储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个人储蓄上升,而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下降。
(5)1988年储蓄增长率较上年增长率下降13.6个百分点,而1994年储蓄增长率较上年增长率上升14.9个百分点。1988年和1994年同样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两个高通胀年,但在储蓄增长率上反映出两个完全不同的态势。这表明在通胀环境下,由于居民心态及其心理承受力的不同,反映对储蓄的行为结果不同。
(6)城乡人均储蓄存款额相差近10倍之多,说明中国城乡社区居民在收入、消费以及储蓄社会心理预期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居民储蓄具有明显的二元社区储蓄结构特征。
(7)边际储蓄倾向呈非规则变化,有的年份高达60%,而有的年份出现负值6个百分点,最高和最低之间相差10倍之多。
对中国来说,要保持经济增长,提振国内的消费是当务之急。这也是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但这很不容易。因为要让普通中国人放心地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消费,势必要改变中国社会目前的利益格局——首先是分配格局。这尽管必要,却显然不是所有人都乐见的局面。提振内需的计划因此将受到许多障碍的考验。让老百姓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敢于花钱,敢于消费,更大限度的扩大内需还有一条很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