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楢山节考》的叙事艺术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今村昌平是日本电影界颇具影响的导演之一。其影片《楢山节考》荣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在今村昌平精心营造的影像世界里,无论是他早期拍摄的作品《无止境的欲望》,还是巅峰之作《楢山节考》无一不承载着导演对生命、人性的历史与哲学的拷问,其影像借助对比镜头、空镜头、镜头剪辑技巧进行叙事,其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命题和民族文化之精神。
  关键词:今村昌平;对比镜头;空镜头;镜头剪辑;叙事艺术
  
  战后的日本电影迅速地以它那奇特、神秘的艺术空间跻身世界影坛,尤其是著名电影大师今村昌平的影片中对于民族传统及文化特别的“关照”意识,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强烈的视听感受。在他的影片中,常常是以出乎意料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曲折镜头内容来剖析社会、生命、人的价值。从他拍摄的早期作品《无止境的欲望》起,便有意将自己的作品着眼于人的原始性,对日本民族的“劣根性”以及传统文化提出了明显的挑战.并为自己以后的影片奠定了创作基调。因而有人用“挖洞”来形容今村昌平的风格。
  一、反差对比镜头叙事技巧
  从某种程度上讲,《楢山节考》既是一部撼人的古装片,也是一部披着“古装片”外衣,直指当代人心的警喻之作。这样顶级水准的片子,在日本电影里应属凤毛麟角的。即使放到整个浩如烟海的电影史上,分量相近的恐怕也就那么一二十部。
  1984年在戛纳电影节荣获大奖的影片《楢山节考》,以日本北部一个贫瘠、荒凉、落后的小村落为背景,向观众展示了这块土地上令人扼腕的习俗——“拜槽山”。即把年过70岁的老人送上楢山顶任其自生自灭.以缓解整个村庄极度贫穷,粮食极度匮乏的艰难处境。影片中乡村的贫穷蒙昧;母亲阿玲婆在面对死亡时的从容坦然以及对两个儿子的最后眷顾:村民们面对险恶生存环境的惶恐以及超出人们想象同类相残的越激行为;还有对蛇、蛙、猫头鹰、乌鸦等影像的强调,无疑都成为导演在影片中对生命、人性、死亡进行哲理思辨的镜像。
  阿玲婆是导演今村昌平在影片中塑造的一位不朽的母亲形象,同时也是一位真正透彻理解了生死姻缘的伟大祭者。随着七十岁生日的临近,辛苦劳作一生的阿玲婆深谙当地习俗和村规,她开始为自己“参拜楢山”做临行前的准备:身体健壮的她为了显出老态而有意在村里弯着腰行走,又偷偷用石头磕掉了结实的门牙。她为丧妻的长子辰平又娶了媳妇。然后.阿玲婆坦然的伏在儿子辰平的背架上,默默离开生她养她的这个村庄,登上去楢山朝圣之路。
  导演今村昌平以镜语中反差巨大的生死并置和神秘主义“天人感应”式的“灵验”完成了对阿玲婆形象的最终塑造和“献祭”主题的提升。透过导演今村昌平赋予阿玲婆这一形象的表意,我们看到的或许是一种意义非凡的奉献精神.抑或仅是一种顺应天性的回归母爱。而今村昌平的价值指向却远远超过了对其高尚德行寓言式的褒扬。直指当代社会现实中膨胀的私欲、沦丧的道德、摒弃的责任。在今村昌平的眼里,这无疑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悲哀。阿玲婆在历经人生种种磨难之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表面上看来是令人心痛的悲剧。而实际上它体现的是宗教意义上死而复生的精神。阿玲婆最后消隐在群山白雪之间如同一曲生命的赞歌。
  大量空镜头的运用和人物镜头形成深刻对比。导演今村昌平十分善于运用空镜头穿插于故事叙述之中,既有调控影片的敘事节奏,又能凸显其表意的双重功能。影片中楢山山麓的四季景色呈现出一派原始生态:夏季的野生植物。冬季的白雪,秋季的黄叶以及春季的野花与流水映衬着远近清晰的山脉,自然界的生机及荣枯消长规律与村庄里流传的“七十朝山法规”的生死轮回相联系.由此构筑了原始农耕经济条件下,社会规范与自然规律的呼应关系。同时也进一步地将阿玲婆弃生从死的选择赋予了更大的意义。
  二、空镜头叙事技巧
  《楢山节考》的故事有着明显的寓言性质。一百多年前楢山下的小山村,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瘠薄的土地养不活过多的人口。很久以来村子里就遵守一条不成文的规则:人活到七十岁就要上山朝见山神,把自己当作山神的祭品为后人祈福。这是一种残酷的强行淘汰原则:“已死而令他生”。这一法则让影片的女主人公阿玲直接面对了死亡。
  在《楢山节考》里,今村昌平的镜语表现沉稳而简约。阿玲教新娶的媳妇做家务的段落,镜头从门的方向和屋内“正,反”相切。婆媳俩隔着灶台站立,阳光从门和窗户射入,形成明暗的对比和半拥塞,半开敝的构图。阿玲详细地向媳妇交待家里的日常用度,一日三餐。在此镜语表现自然地由描述和交待导向了更深一层次的表意。“正、反”交错间的镜语表现暗示着阿玲的去留,也传达出阿玲对操持一生的家务,对人间生存的留恋。
  大量空镜头的穿插运用是《楢山节考》镜语表现的又一大特色。楢山山麓的四季景色,夏季长势硕壮的野生植物,冬季的白雪,秋季的黄叶和春季的野花与流水衬着远近清晰的山形线,把自然界的生机描绘得绚丽多彩。今村昌平运用空镜头穿插于故事叙述其一是为了调控叙事节奏。空镜穿插所产生的停顿,游弋和延宕使叙述在整体上吻合于山村生活的节律(感)。其二是在表意方面,村庄中流传的“七十朝山法规”与生死轮回,荣枯岁岁的自然消长规律相联系,由此构筑了原始农耕经济条件下,社会规范与自然规律的呼应关系。同时也更进一步地将阿玲弃生从死的选择赋予了更大的意义。
  今村昌平在《楢山节考》中对女性人格尊严和高尚德行寓言式的褒扬,其社会意义直接指向了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但尊严流失,道德沦丧,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盛行的当代社会现实。透过《楢山节考》今村昌平让世人看到,在生产力水平不足以维系社会平衡和发展的当口是母性的责任感和尊严意志战胜了私欲,母性的行为、意志成为文明得以延续,社会得以存在的决定性因素。而当今的社会膨胀的是私欲,丢弃的正是社会责任和道义良心。在今村昌平的眼里,这无疑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悲哀。
  当然就对女性的关注和表现而言,《楢山节考》并不是今村昌平“正值”表现的终极。在2000年新近拍摄的《赤桥下的暖流》里,今村昌平对女性及其生理机能作出了神秘主义和近乎异想天开的,科幻性质的阐释。女性成为特异功能,外太空(宇宙)生成的新物质活性剂以及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命运的性爱激情的“发生器”。在今村昌平的影像叙述中,赤桥下的暖流温润欢愉,仿佛神赐的本源活水。
  三、镜头剪辑的叙事艺术
  摄影机在日本东北部一座雪山的上空缓缓的旋转,拉开了故事的帷幕,这片叫做楢山的雪山,荒芜,寒冷,洁白得让人无法想象山下居住着一群贫穷蒙昧,衣衫褴褛,浑身污泥的人们。
  这个被楢山封锁着的聚落,缺少生存的资源,也缺少性的对象。他们用盐和马铃薯交易,用死 婴儿 来肥沃田地,女人用身体去获取食物。最纯洁的需求使得人们和动物一样地居住在这个生存困难的村落,和蛇,蛙还有数不清的昆虫一样过着觅食,交配的生活,一样浑身沾满雪水,泥土。这里还生活着很多的寡妇,鳏夫和老处男,被压制的原始欲望如惊蛰后的蛇一般在人们身体内躁动不安。
  在许多日本电影大师用皮鞭滴蜡,饲育捆绑的虐恋美学来关注繁衍之外的性本能的时候,今村昌平却在本片中表达了人基于繁衍的性,和其他一些日本电影不一样,片中没有出位的性行为,做爱在潜意识里不是为了快乐和享受,而是在躁动不安里发展这个聚落的生命力。性,和死一样,成为一种被赋以神性的仪式,做爱,只要不是和狗交配,就和吃饭,死亡一样正大光明,没有人会认为这种滥性的行为是道德的沦丧,相反却是这片雪地勃发的生命力的象征。家族对蛇的崇拜,男性对女性生殖的崇拜,无不是对生命的冲动的敬畏和渴望。 在有限的资源下,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信仰,“上山”是一个圣洁的生命仪式,“上山”不等同于死,而是生命必然要有的一个神的赐予,就像交媾一样,他们宁可死于山中也不要病死家里,就像动物用坚硬的外壳来适应寒冷的雪地一样,他们必须要有一种信仰来维持聚落的生存。
  阿玲婆上山前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剪辑:镜头在村里长者送她上山的仪式和她次子与老妇人反复交媾之间反复切换。上山仪式被安排在堂屋里,安静而严肃;交媾在马棚的草地上,疯狂而野蛮。一为死,一为性,对于这老少两代人来说,两者都是唯一,性与死浑然一体,神赐予性的生命力的同时,也赐予死的终结,使得这个聚落处在永劫回归的平衡中。
  阿玲婆教会了媳妇捕鱼,让次子幸助体会了性感,她于尘世已无牵连。捕鱼的细节在电影中并非可有可无,东亚文化里,鱼被看作意味深长的图腾,捕鱼行为本身被看作性行为的暗示,老妇人把捕鱼的本领交给媳妇,意味着家族母氏主权的交接,也意味着聚落繁衍不止的生殖力。让次子体会性感的是已经没有生殖能力的老妇人,优胜劣汰的法则,同样体会在弱者之不能被年轻强壮的母性选择籍以繁衍后代上。
  片子用了近乎四分之一的长度来跟拍辰平背母上山的一段,凄厉的音乐和刀锋般寒冷尖锐的山景营造了死亡前的恐惧,冷酷。但是,在这漫长的路中,人们会暂时忘却这 旅途 的意图,山景变得静谧安详,华美的秋叶和生命的绿色出现,仿佛辰平背着母亲走过的是一个季节。在山的马背处,母亲消失了,突然,温暖静谧的风景不见了,楢山的绿树,枫叶霎那变成凄厉肃然的灰色,悲怆的音乐再次响起, 母亲 在背后重新出现,提醒死亡这一残酷生命行为的存在,提醒这是一个赴向万劫不复之死亡的仪式。
  这个丑陋的,伛偻的老妇人在死亡面前如此端庄,圣洁,尘世所见她之卑微,愚昧,她为琐事所苦的辛酸劳累,此时此刻,都已消失不见。这不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的世界,风雪中,她双手合十,等待死亡,皈依使得这个老妇人比任何一个同龄人都能安静地面对死亡。
  《楢山节考》所展示的我们所认为野蛮蒙昧的心灵积习,其实蕴含的恰恰是哲学所纠缠不止的问题,在机器轰鸣所不能掩盖的歌声里,在霓虹灯所不能照亮的世界里,生(死)和性的冲动始终是必然存在的生命体验,任何人任何时代都无法退去人的本原,透过影像,智者自明。
其他文献
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使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人民监督员制度适应检察体制改革的需要,对丰富我国的监督理论、推动刑事诉讼改革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监督机制  以制度规制制度,以权力制衡权力,是人类社会配置政治资源、管理国家、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司法文明的重要特征,也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检察制度本身的设置,从司法权配置角度分析,已体现了权力控制和制约的
期刊
摘 要:我国《公司法》2005年10月通过的修订稿,其新增加的内容之一即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它是对公司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一种矫正机制。但从我国新《公司法》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它是顺向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对于逆向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却没有明确规定。其实,允许逆向揭开公司面纱不仅符合现代法律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也合乎公司法人格否认之法理,是巩固公司法人制度之必需。但我国当前确立逆向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却尚未可行。 
期刊
摘 要:农村选举的质量、结果与村民的投票行为密切相关。建立了农村选举村民投票博弈模型,对村民的投票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对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提高选举质量,选拔优秀的农村领导干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从事农村选举研究和实践的部门或人员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村选举;投票行为;纳什均衡;选举治理    具有选举权的村民,是农村选举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投票行为不仅决定了能否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农村领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促进自身执法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改进和加强检察工作,提高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执法能力和办案质量,确保依法公正履行职责,发挥了其独到的作用。检察机关推行这项制度二年多来,人民监督员成功地监督了一批案件,维护了司法公正,施行效果是值得称道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监督员制度毕竟是一项改革探索,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试从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
期刊
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也是一个执法机关其权力运用理应受到监督,人民监督员制度正是由此而产生的。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1、监督行为缺乏依据。《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第1条规定: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根据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有关法律,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制定的。而《宪法》没有直接关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只有《宪法》第41条对公民的监督权作了总括性的规定:“中华人民共
期刊
放假回家的路上,一直惦记着妈妈专门为我熬的汤。好不容易到家了,第一件事便是直奔厨房。掀起汤锅盖,一股暖流直冲而出,新鲜的玉米,甜软的红萝卜,还有那鲜美的汤。冬天里,就是一锅简单的汤,足以让心随之温暖起来,心里乐开了花!有时候,满足就那么简单。  广东人家,几乎每顿饭都要喝汤,可谓无汤不欢。正是因为太平常了,于是往往忘记了我们血液里有汤的温热。人就是那样,拥有的时候不懂珍惜。懂得珍惜了,没准就是因为
期刊
摘 要:英语语法的掌握是英语能力的基本功,而目前中国学生的英语语法的学习效果并不令人乐观。改进教学方法,有机整合语法内容,加强文化对比,进行有效的语法练习是改善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法教学;有机整合;文化对比;语法练习    语法是语言赖以形成和发展的要素,是语言组织的纽带,它和词汇、语语音共同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在英语教学中,语言的三要素都是学生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其中语法是研究用
期刊
摘 要:解决纠纷是社会的内在需要,运用人民调解制度解决纠纷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因其具有成本低、耗时少、节省司法资源、易执行等特点,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经验”而受到推崇。人民调解秉承以和为贵、互谅互让、化解矛盾的理念,着力发挥社会的自我矫正的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总结经验、多管齐下,促进该项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人民调解;和谐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是检察机关强化外部监督,妥善解决“监督者无人监督”问题而实行的一项制度创新,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3年发布了《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方案》,从而开始了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经过六年多的不断探索和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已经在全国的检察机关全面施行。我们应当承认,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施在规范执法、防止侦查权的滥用以及保障人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谁来监督
期刊
最高人民检察院自2003年10月起在10省(市、区)开展了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后经中央批准,又决定于2004年10月起在全国试点人民监督员制度。按照这一制度,人民监督员由社会各界推荐的人士担任,对检察机关直接受理侦查职务犯罪案件的“三类案件”、“五种情形”进行监督。自该制度实施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存在多方面的争议。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性质  (一)人民监督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