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本文从准备阶段落实“细致入微”,实施阶段落实“灵活机动”,总结阶段落实“巧妙激趣”三方面阐述小学高段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指导策略。
关键词:过程性指导;细致入微;灵活机动;巧妙激趣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6-0164-01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1.指导活动计划
有完整的活动计划,教师就会清晰:我带领学生怎样开展活动?期望达到怎样的结果?教师只有统筹规划,有序地带领学生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达成有效指导。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参加过好多次综合实践活动了,但是每次活动的开展中间都隔较长的时间,因此对于这个每次活动都得撰写的研究计划可能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在撰写研究计划之前,我觉得应该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活动计划范例,让他们对此展开讨论,让他们实实在在了解活动计划的大致框架和写法。如在指导《垃圾减量分类见证美好生活》这个综合实践活动的计划撰写时,我就为学生提供了《校园百草园“绿色”种植》这个活动的研究计划,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在样本的讨论中,学生对这研究计划的熟悉感逐渐上升,做到心中有数,这就为接下来的计划撰写奠定了强劲的基础。
2.熟悉学生情况
学情分析是教师在开展活动指导的起点和切入点。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在班级特点、家庭教育情况分析等。基于这些因素,然后再去分析:学生在参加这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我们该如何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難?如有教师在开展《童年纸乐》活动时,在充分分析学生的情况后,发现剪纸对大部分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没有经历过。怎样剪纸就是他们面临的一个困难。因此,教师针对这个困难做了专题指导。
3.关注小组组建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它便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锻炼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小组活动开展有效与否,直接影响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因此,教师在学生组建小组时,要关注小组的组建方式,明白学生的小组是通过完全开放的自由组合,还是半开放的教师指定学生参与。不同的组建方式,会有不同的指导策略。同时,教师要关注小组内的成员组成,了解组内的学生个性,并重视组内成员的任务分配。适当的时候,教师就要做必要的干预,让小组做适当的调整。
4.注重活动进展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任务是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实践,但学生往往缺乏这些实践的经验。因此,教师的指导必须要适时适度地进入。教师在指导时,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做到以生为本,顺势而导。因此,指导的思路必须要清晰。比如,学生在开始实施时,必须引导学生知道:我们到底要做什么事情。然后,再引导学生探讨,怎么做这个事情。接着,引导学生预设困难,再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学生综合实践的老师,我们应该时时关注学生活动的进展,给予适时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如在《垃圾减量分类?见证美好生活》活动尾声时,学生用分发建议书的方法将成果分享给我们的家长,然而有些家长朋友却看完后随手将之扔在了地上。鉴于此,我把学生带到了校门口的大屏幕处,一点拨,学生恍然大悟。回去后,他们立马制作二'PT,联系管理大屏幕的老师。这样一来,大屏幕滚动播出,既环保,又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进展的随时关注,教师的适时指导,我们的学生活动的开展真是如虎添翼。
总之,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保障。在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始终,做到适度、适时和适当,这些有效的指导就能保证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这对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和课程成功实施是基本条件,也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2]潘洪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
[3]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反思》,教育科学出版社.
[4]欧益生、张建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实践与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过程性指导;细致入微;灵活机动;巧妙激趣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6-0164-01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1.指导活动计划
有完整的活动计划,教师就会清晰:我带领学生怎样开展活动?期望达到怎样的结果?教师只有统筹规划,有序地带领学生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达成有效指导。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参加过好多次综合实践活动了,但是每次活动的开展中间都隔较长的时间,因此对于这个每次活动都得撰写的研究计划可能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在撰写研究计划之前,我觉得应该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活动计划范例,让他们对此展开讨论,让他们实实在在了解活动计划的大致框架和写法。如在指导《垃圾减量分类见证美好生活》这个综合实践活动的计划撰写时,我就为学生提供了《校园百草园“绿色”种植》这个活动的研究计划,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在样本的讨论中,学生对这研究计划的熟悉感逐渐上升,做到心中有数,这就为接下来的计划撰写奠定了强劲的基础。
2.熟悉学生情况
学情分析是教师在开展活动指导的起点和切入点。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在班级特点、家庭教育情况分析等。基于这些因素,然后再去分析:学生在参加这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我们该如何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難?如有教师在开展《童年纸乐》活动时,在充分分析学生的情况后,发现剪纸对大部分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没有经历过。怎样剪纸就是他们面临的一个困难。因此,教师针对这个困难做了专题指导。
3.关注小组组建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它便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锻炼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小组活动开展有效与否,直接影响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因此,教师在学生组建小组时,要关注小组的组建方式,明白学生的小组是通过完全开放的自由组合,还是半开放的教师指定学生参与。不同的组建方式,会有不同的指导策略。同时,教师要关注小组内的成员组成,了解组内的学生个性,并重视组内成员的任务分配。适当的时候,教师就要做必要的干预,让小组做适当的调整。
4.注重活动进展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任务是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实践,但学生往往缺乏这些实践的经验。因此,教师的指导必须要适时适度地进入。教师在指导时,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做到以生为本,顺势而导。因此,指导的思路必须要清晰。比如,学生在开始实施时,必须引导学生知道:我们到底要做什么事情。然后,再引导学生探讨,怎么做这个事情。接着,引导学生预设困难,再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学生综合实践的老师,我们应该时时关注学生活动的进展,给予适时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如在《垃圾减量分类?见证美好生活》活动尾声时,学生用分发建议书的方法将成果分享给我们的家长,然而有些家长朋友却看完后随手将之扔在了地上。鉴于此,我把学生带到了校门口的大屏幕处,一点拨,学生恍然大悟。回去后,他们立马制作二'PT,联系管理大屏幕的老师。这样一来,大屏幕滚动播出,既环保,又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进展的随时关注,教师的适时指导,我们的学生活动的开展真是如虎添翼。
总之,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保障。在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始终,做到适度、适时和适当,这些有效的指导就能保证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这对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和课程成功实施是基本条件,也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2]潘洪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
[3]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反思》,教育科学出版社.
[4]欧益生、张建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实践与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