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一中:“问题导学”为师生齐减负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erri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绕问题组织教学,备课组长严把作业关,严格规范资料征订, 江苏省镇江一中“问题导学”为师生减负。“过去,学生在高三这一年,仅物理就要做七八千道题!自从学校推出了‘防护网’般的改革措施,各科练习和作业都大大减少,像物理,有的老师把习题量减掉一半,但考试的效果并没减下来。”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中学的物理高级教师邹建平如是说。
  3年来,镇江一中把学生从“题海”中“捞”起来,不开晚自习,双休日和寒暑假不补课,高一、高二不搞月考,同时严控作业量,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消化所学知识,学生学习轻松了,反而在高考中屡屡拿到全市“状元”。学校副校长周晓宇信心满满地说:“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有空间的。”
  与其他同类学校相同,镇江一中一直面临着强大的升学压力。前些年,在办学恶性竞争中,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假期补课、铺天盖地订阅学习资料、教师满堂灌、习题“淹没”学生等情形一样不少。这种“战术”的确也曾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学校的管理者心里清楚,有的教师讲课内容1/3以上是无效甚至负效的,给学生造成了很多无谓的负担,靠“硬拼”得来的胜利代价过于沉重。
  转折开始于2006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又将每天的10节课减为8节课,并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开齐开足课程。这样一来,那些习惯于通过“磨”时间提高成绩的教师,那些“课上没讲完的课后讲、白天没讲完的晚上讲、平时没讲完的假期讲”的做法,就行不通了。
  减掉了课时,拿什么保障质量?“问题导学”成为学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法宝”。这种以问题为主线,围绕师生共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组织的教学,极为有效地提高了针对性。以往教师是“眼睛向上”关注高考,看高考考什么,课标怎么提,再来分析学生可能有什么问题;如今要“重心向下”盯住学生,看学生需要什么,再通过课前给学生学案、学生预习后提交问题条确定课堂讲什么。
  教师从备课环节开始,就要精心设计问题,对学生在预习环节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和整合后形成“问题链”。同时,教师也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课标和学生实际提出补充问题,以弥补学生提出问题的不足。上课时,教师会根据这些问题,讲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高效、互助学习。在学生的互动学习和成果共享中,往往还会生成新的问题,教师又引导学生对这些新生的问题进行评价和完善,继续对这些新问题进行学习。
  自2007年起,镇江一中就将“问题导学”确定为研究课题,后来又申报为省级课题并大面积实施。几年来,学校每两周举行一次全校性的“问题导学”教学公开课,每学期对外开设一次大型的公开课。在推行“问题导学”的过程中,镇江一中为自己“轻负担”的办学理念上了三道“保险”:
  设在教学环节的第一道“关卡”前移,在备课时就不给教师的多讲留出空间。学校规定的备课流程是:教师集体备课—上网初备—讨论修改—再备—课后补备。而后是课堂上,学校规定“三讲三不讲”:“讲重点、难点和易混易错点”,而“学生已经会了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讲了也不会的”都不讲。课堂讲解的时间和内容也有规定:文、理科教师占用课堂的时间分别不能超过15分钟和10分钟,讲解的内容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严控作业量,是第二道“保险”。学校将作业细化到每一天、每一科,并要上墙公示。“备课组长为作业把关”成为制度,作业内容、数量、要求等都要经过全组集体讨论后确定;每位教师布置的作业都要求上网,作业难度依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而定,作业讲评时间不得超过作业时间的一半。学校还要求教师布置作业要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补,这使得教师想多留作业也难。
  第三道“保险”是严格规范资料征订。教师手中可以拥有多本资料,但却不能给学生订阅任何资料。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使用自己手头的资料给学生编制“学案”,给学生的学习以“拐杖”。
  “问题导学”教会了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现在,因为会学习,镇江一中的老师有事外出时,只要告诉学生明天的课是什么范围,他们就知道怎么去学。”学校历史特级教师王生轻松而自豪地说。(摘自《中国教育报》2010年12月3日)■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课改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吹动了高中语文教师一颗驿动的心。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技能,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思考。笔者认为除了转变观念之外,关键在于教师既要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把握,还要联系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实际。换言之,就是理性地探索“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一、分析研究教材是课改的关键——明确教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是否熟练、精当地分析
期刊
“可能性”是新课标中新增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在单个随机事件中出现的可能现象,学会通过简单的列举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理解其中的等可能性现象,并通过可能性分析判别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初步理解可能性大小不能确定某一次事件的结果,适时渗透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在执教该课时,特级教师吴金根创设有效学习情境,优化数学活动,让学生穿梭在思维的丛林中,促进
期刊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而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不断变化的教育基点,一切教育都必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他就应当首先全方面地了解人。”教师要把了解学生,认识教育对象放在工作首位,既要了解学生个体,又要了解学生群体;既要了解学生的昨天,又要看清学生的现实,并预测和控制他们未来的发展走向。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本身实践、先天遗传等不同,这
期刊
复沓又叫复唱,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中国诗歌从诗经起,就有这个传统。这样的重章迭句,有一唱三叹之效,并有强调、加深所反复句段的内容、感情的作用,还易于记诵传播,更重要的是它使得诗歌具有了迷人的节奏美。欣赏了第八届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易艳丹老师执教的《巨人的花园》一课,深深感受到回旋复沓手法同样能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美。  【片段一】  (师出示词语:第一组:脸颊 训斥 冷酷 拆除;第二
期刊
瑞昌市实验小学始建于1903年,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一个世纪以来,历经兴衰更迭,而今坐落在有着“殷商铜都”之称的瑞昌市西城区。近年来,学校致力于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科技教育让这所百年老校勃发旺盛的生命活力,绽放出璀璨的创新之花。    科学课上的探究体验  上课铃声一响,三(1)班的教室里顿时一片安静,学生个个精神抖擞,等待着科学课老师的到来。记者在学校三(1)班采访时,看见陈丽华老师提着
期刊
课堂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明确中肯、激励唤醒、批评指正都将深刻地引领着学生的发展。在重视学生主体体验、重视课堂有效生成的今天,课堂评价的技巧和作用更加引起教师的重视。然而课堂恰当的评价语言却很难预设,往往是教师爱心、学识以及课堂调控机智的自然流露。翻开名师实录,仔细研读他们的课堂评价,我们能颇受启发。  【片段一】评价有温度(《晏子使楚》窦桂梅)  师(夸张地拍拍学生的肩):你怎么这么
期刊
【片段一】  师:我给同学们出一道数学题,看谁回答得快又准确。1+1=?  (生愕然,齐声回答,并大笑)  师:回答得很好!如果把它作为一道作文题,我想也难不住同学们吧。好,给你们3分钟时间,以“1+1=?”为题拟一个作文提纲。(生动手列提纲)  师:提纲拟好了先放在一边。老师这里有一篇别人写的文章发给你们,跟自己的提纲比较一下,看看它的优点在哪里。(发第一篇文稿)  师:谁来读一下这篇文章?(一
期刊
窦桂梅老师的作文指导课《捶捶乐》在多次公开课展示中都取得了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她以“交际”为作文教学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将生活事件引入课堂,利用课堂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真实交际,使写作活动具备“真实的言语人物”“真实的言语环境”“真实的言语成果”。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论可发,不仅兴致盎然,而且目的明确,成效显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片段一】知己——
期刊
他本是一个幸福的孩子,有着快乐的童年,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不料,一次突发的意外几乎把他完全击倒。  10岁那年,他和另外3个孩子在一个简陋的配电室旁玩捉迷藏。配电室的墙是用土砌的,很矮。他往墙上爬的时候,不幸触到了裸露的高压线。等他醒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他却永远失去了双臂。  突逢变故,他开始变得消沉。但是父母并没有因为他失去双臂就特别保护他,相反有时候
期刊
“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六年的,应当流动”写进了《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征求意见稿)》,在人们纷纷关注究竟如何制订切实有效的操作细则实行教师流动的时候,请别忘了要多给“流动教师”以心理关怀。  “流动教师”的困扰,有日常生活层面的,如语言交流障碍,饮食、生活、习惯差异;有教育环境层面的,如教育硬件的悬殊、教研氛围的区别;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如离开熟悉的生活、工作环境来到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