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走向“治理” 打造新时代育人生态场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kai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推进班级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实现班级德育变革已经刻不容缓。在班級“治理”的道路上,班主任应努力实现“德法共治”“立体治理”“协同治理”以及“无痕治理”。班主任必定要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寻找适合班情的有效赋德途径,让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赋德的能量,努力打造新时代育人生态场,实现美好的赋德愿景!
  [关键词] 治理;赋德途径;育人生态场
  20世纪末,“治理”一词开始流行,它和“全球化”“共同体”一样具有宽泛性,富有弹性,经常在不同的语境及不同的场合中使用。作为一个跨界使用的热词,它开始登上教育的舞台,如何推进班级教育治理现代化,实现班级德育变革,实现双向塑造良好品德的愿景,成了当下的重要命题。
  一、新时代班级“治理”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延伸至班级建设,与传统的班级“管理”相比较,新时期班级“治理”应该具备以下特征:(1)班级运行需“德法”共治。“德”是基石,“法”是准绳,班主任应将两者紧密结合。但是班级的“法”应该是全体成员共同制定,班级规则既适用于班主任,也适用于学生。规则高于教师权威,优于个人意志。(2)班级应实现“多元共治”。教师、学生、家庭共同参与班级事务,民主协商,多方合力,学生在“他治”和“自治”中成长,在参与管理中领悟人生道理,涵养良好品德。(3)班级活动应走出“班门”。“治理”班级本身就将育人的活动社会化,比“管理”更鲜活,更有生命力。杜威先生曾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校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但是并不能实现社会环境育人的功能。班主任应带领学生接触更广阔、更丰富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情境与场所。(4)班主任更注重“修身”。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精神领袖,应具备更高的道德情操,在育人的同时也不断修炼自身,与学生一起融合为成长共同体,将班级打造为正己育人的生态场。
  二、新时代班级“治理”的可为之举
  治班如治国,古代治国,讲究的是“外儒内法,济之以道”。新时代班务工作中,结合“治理”的特征,要想实现“治理赋德”,笔者以为以下几点应该是可为之举。
  1.从“认知”到“行为”,实现“德法共治”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德治国”的是孔子,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同样,班主任也应用德来管理班级,使用道德标准来衡量和约束学生的言行,提升其道德意识,增强其道德情感,确保班级健康发展,实现学生美好品德的养成,最终达成“德治”的最高境界“自律”。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学生,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理解认知水平还不足以支撑起对道德的精准把握。其次,不同年龄的人对道德的认知也不尽相同,随着个人成长经历的丰富,学生对道德的认知也可能会发生改变,也有可能形成自己的道德评价。
  于是,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亟须有依据可循、可以操作的“法”来支撑,即行为标准。现代班级治理中“有法可依”,要求班主任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商讨、制定班级的细化规则。相比传统的管理,现代“法治”更具有约束性、可评价性和可操作性,行为规范更易考核,不再是简单的命令式的、行政化的管控。就如李镇西老师班级管理规定细则有一条:班主任不得未经学生同意而占用自习课讲语文,违者独自扫教室一次并罚款10元。此项由班长监督执行。“法治”的思想在这样的规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规则高于人情,高于教师权威。 今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正体现了“法治”精神,也是对“德治”的有效补充。
  “德治为体,法治为用”。两者相互结合,一撇一捺构建起稳固的“人”字,才能实现现代班级治理的“有理有据”,将“教室”这一最基本的育人生态场打造完整。
  2.从“独白式”到“对话式”,实现“立体治理”
  “独白”和“对话”是戏剧台词的主要表现形式,二者有机结合,戏剧人物形象才更加丰满。在治理班级时,“独白”指班主任起主导作用、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即传统的班主任权威起决定性作用的“线性”管理模式;“对话”则指体现了师生关系平等、共同商讨班级大事、共同治理班级的模式。
  长期以来,学生在传统班级中处于“失语”状态,大部分班主任认为“我的班级我做主”,实行的是“独白式”管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模式常为“我说你听”。“独白”往往使班主任和学生处于对立面,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沟通、对话的机会减少,不利于学生合作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而在“对话式”管理中,首先,师生双方平等,能换位思考,能实现共情。在对话中,学生能更积极地言心声、谈困惑,师生关系更为融洽,班级氛围更为和谐,学生的精神世界也会不断丰盈起来。其次,“对话式”模式,归根结底是为了鼓励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及自我发展,也能敦促师生双方共同制定出适合班情的道德规范及行为规范,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较好的体现,在参与管理中学会合作,开放包容;学会责任,坚毅勇敢;学会担当,乐思笃行。再次,这里的“对话”还涵盖了“多方对话”,班主任、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老师共同参与班级各项事务,真正实现从“线性”模式到“立体性”的“治理”模式的转化。学生在与成年人的对话中,增强人生体验,产生更多的精神碰撞和智慧交流,营造“安全”“安心”的成长环境,接受积极价值引领。
  育人生态场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发挥自己的作用,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3.从“小班级”到“大社区”,实现“协同治理”
  “治理”班级的过程必定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家庭、社会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者爱普斯坦认为,家校合作应该理解为“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伙伴关系”(School,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她认为家校合作是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产生叠加影响的   过程。
  在中国传统的“养不教父之过”的文化意识熏陶下,大部分的中国家长都能够肩负起在家庭中教育子女的职责,主动与学校做好沟通,寻找育儿途径。班主任也有义务有责任,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传递育人新观念,分享育人新智慧。
  然而,长久以来,社区一直是被遗忘的育人场所,走进社区,能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其积极、自信、开放的品质。比如,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公益宣传活动,如垃圾分类、抗击疫情等;可以配合社区建设计划,为社区提供服务,如提供文艺演出等;可以邀请社区有专长的人士走进班级,提供实践技能辅导等。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到“知行合一”,社会责任感也自然根植于心。
  同时,这里的社区也不仅仅是指学生居住或者离学校较近的社区,还包括那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社区及场所。笔者所带领的班级,开展一年一次的“校企”合作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企业,感悟科技发展,树立科技改变生活的理念,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实创精神。遵循“协同育人”的原则,把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把教室小课堂与社区大课堂贯通起来,将育人工作隐身于各类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成长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育人生态场延伸至社会,资源也会更加丰富。
  4.从“正己身”到“养其德”,实现“无痕治理”
  在科技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差变得越来越小,许多教育资源,学生可以在教室、学校以外的其他途径获得,当某些物化的教育资源不再被学生重视时,在治理班级过程中,班主任本身就成了最鲜活的教育资源。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新时期,班主任的自身品质应该不仅仅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兢兢业业、勤劳简朴、坚持不懈等,站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处,面对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浪潮,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现代化的教师更应具备健全的人格、开拓创新的精神、完善自我的意识、挑战自我的勇气。在变革发展的年代,班主任只有修炼自身具备贴合时代的优秀品质,才能更有底气地站立在学生中央。
  正身,而后养德。养德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在与他人的沟通之中,在处理班级日常事务中,在个人追求之中,都能体现班主任的个人品质。班主任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去润泽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二,养德,还应渗透在日常教学中。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一起治理班级,塑造育人课堂,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让道德的意义在课堂里流淌”,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好课堂,实现无痕育人。
  班集体作为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生态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必定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人都正己身,而后涵养品德,这样的教室一定是温润而又让人心向往之。
  总之,从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开始,班级的管理就是在实践中孕育的。几百年后,当教育发生变革,班级从“管理”走向“治理”时,班主任必定要创造条件,给学生留足并创造成长的空间,师生之间相互成就,共同成长,成为彼此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他人。班主任必定要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寻找适合班情的有效赋德途径,让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赋德的能量!
  [参考文献]
  [1]罗滨. 现代教育理念下高中班主任以德治班的实践策略[J]. 教育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09).
  [2]王良燕. 由“獨白”到“对话”:班级管理转型探索[J].江苏教育 2018(10).
  [3] J.L. Epstein,M.G. Sanders.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伙伴:行动手册[M]. 吴重涵,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2013.
  季晓梅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教师,南通市德育工作带头人,南通市骨干教师。曾获江苏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曾被评为“南通市优秀班主任”“南通市五一创新能手”等。
其他文献
[摘要] 小学生之间容易发生冲突。当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时,老师先让他们冷静下来,再搭建与学生交流的桥梁,引导学生在冲突情景中积极寻找背后的成长智慧,提高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的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本文从学生的实际案例出发,阐述解决学生冲突的方法。  [关键词] 握手言和;冲突;情绪;和谐相处  小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由于思维不成熟所带来的观点和行为的片面性、情绪管理能力不强、缺乏对冲突的认识以及缺乏正确
[摘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在课堂中实现劳动教育渗透,关系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观的树立与确定。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根据课程性质,探寻劳动价值;再现劳动情景,激发学生思考;组织实践活动,体验劳动乐趣;促进家校联合,培养劳动习惯。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渗透策略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劳动理念、走向美丽人生的重
[摘要] 心理健康的关键或核心是情绪的健康,儿童的情绪、情感对其人格的健全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学困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本文通过案例呈现,探究学生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提出情绪管理策略,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  [关键词] 情绪管理;案例诊断;辅导策略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
[摘要] 朱小蔓教授提出班集體建设在本质上不仅是一种知识能力的建构过程,还是一种情感建构的过程。本文追寻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之路,从关注学生情感、建设情感性班级文化、开展情感性体验活动等方面出发,结合笔者带班的情感教育实践经历,探讨如何积极地建设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有情有义的班集体。  [关键词] 情感教育;班级文化;体验活动;班集体建设  一、关注情感,师生有情  朱小蔓教授说过:“情感教育是指
[摘要] 学校、家庭与社会等环境均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借由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探讨儿童心理健康环境构建的策略,其可以分解为微系统创生“民主型”师生场域,强化个体自信感;中间系统践行“共融型”家校共育,促进个体归属感;外层系统引导“责任型”社会实践,提升个体成就感。  [关键词] 生态系统视域;心理健康环境;家校共育;社会实践  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儿童适应社会的重要基础,能够促
[摘要]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运用主题整合理念,既符合学科特质,也是对德育一体化要求的落实。主要整合策略:学科内整合,贯通教学目标;与时事联结,丰盈教学内容;学科间融合,活泼教学体态;统整德育项目,协调儿童发展,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走向丰厚、立体,使学生得到全面生长。  [关键词] 主题整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一体化  当前,主题整合理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
[摘要] 现代教育仅靠家庭或学校很难保障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需要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者”对学生信念一致、行为一致,共同发挥家校共育合力,构筑家校共育体系,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主要在分析现阶段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构建家校共育新模式策略进行探索。  [关键词] 家校共育;构建;新模式;策略  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学生是种子,家庭是土壤,教师是园丁,社会是环境;种子饱满,土壤肥沃,园丁辛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