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教育理论应积极渗透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转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之具备灵活运用和处理有关信息,善于迁移和设想的创新能力。本文就科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谈一下体会。
一、加强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不满足现状和已有成果的意识,这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原始动力。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完成创新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材料很多。如教材中阅读材料,实验实习册中的探索与研究、实验和实习等。另外,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屹立于科学最前沿,教师应重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素材,使之渗到教学中去,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内容。在课堂上,我适当介绍以下内容:
1.科学的昨天。介绍科学家的发明、发现的过程和研究方法。如在学习“发电机”时,我介绍法拉第在奥斯特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基础上,运用逆向思维,并结合大量的实验,经过十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此外,我还介绍了候德榜与氨碱法、沈括与磁偏角、爱迪生与电灯等。这些内容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破除对创造发明的神秘感,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小立志科学研究的远大志向。
2.科学的今天。介绍当今科学前沿的新发现、新发明和新技术等。如在学习“遗传病”时,我介绍了有我国科学家参与的人类基因计划、克隆技术等。这些内容的介绍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此外,我还介绍了当今世界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并提问:为什么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领先于世界,可后来又落后了?为什么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中国籍公民从诺贝尔奖设立至今却没有一人获奖?这些问题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
3.科学的明天。介绍当前科学研究的前沿,如当今世界八大高新科技领域:信息、生命、能源、环境、海洋、管理、新材料等。并指出有些项目还没有完成,有些研究项目才刚刚起步。以及当前科学面临的主要困难。这些内容的介绍,有助于增强学生献身科学的高尚情操和为解决现存问题而刻苦学习、努力探索的顽强毅力。
二、加强习题教学的针对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机能,也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有关创新思维的构成有多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创新思维就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第二种观点认为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辨证批判思维和隐喻思维的统一。但究其品质而言,创新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等诸项思维品质,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结果证明:创新思维品质是可能通过训练来加以提高的。因此我认为,科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品质的训练。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编写有针对性的习题并结合各种思维方法,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三、 发挥实验教育优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皆有创造力,创造力的水平可以训练提高。这表明,人的创造性普遍具有,是所有人都具有的潜能,在科学合理的教育与培养下,它可以在每个个体上都得到发展。实验是科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而又有效的途径。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得天独厚的优势,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创新个性和创新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创新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创新成就的大小。可以说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策略来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1.鼓励质疑问,培养其独立性
创新,首先意味着质疑,只有在质疑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在课堂上,我积极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不唯书唯上,人云亦云。
2.多给成功体验,培养其自信心
心理学实验和教学实践都证明,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培养他们坚定的自信心。在课堂提问中我尽量多给表扬,多用鼓励性语言,适当降低练习难度和测试的评分标准,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利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
3.适当给予挫折,锻炼其心理承受能力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中难免有失败,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其坚韧不拔的品格,在挫折面前能迅速调整自我心态,顺利走出困境。在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创设逆境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忍不拔的品格。
一、加强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不满足现状和已有成果的意识,这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原始动力。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完成创新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材料很多。如教材中阅读材料,实验实习册中的探索与研究、实验和实习等。另外,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屹立于科学最前沿,教师应重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素材,使之渗到教学中去,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内容。在课堂上,我适当介绍以下内容:
1.科学的昨天。介绍科学家的发明、发现的过程和研究方法。如在学习“发电机”时,我介绍法拉第在奥斯特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基础上,运用逆向思维,并结合大量的实验,经过十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此外,我还介绍了候德榜与氨碱法、沈括与磁偏角、爱迪生与电灯等。这些内容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破除对创造发明的神秘感,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小立志科学研究的远大志向。
2.科学的今天。介绍当今科学前沿的新发现、新发明和新技术等。如在学习“遗传病”时,我介绍了有我国科学家参与的人类基因计划、克隆技术等。这些内容的介绍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此外,我还介绍了当今世界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并提问:为什么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领先于世界,可后来又落后了?为什么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中国籍公民从诺贝尔奖设立至今却没有一人获奖?这些问题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
3.科学的明天。介绍当前科学研究的前沿,如当今世界八大高新科技领域:信息、生命、能源、环境、海洋、管理、新材料等。并指出有些项目还没有完成,有些研究项目才刚刚起步。以及当前科学面临的主要困难。这些内容的介绍,有助于增强学生献身科学的高尚情操和为解决现存问题而刻苦学习、努力探索的顽强毅力。
二、加强习题教学的针对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机能,也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有关创新思维的构成有多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创新思维就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第二种观点认为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辨证批判思维和隐喻思维的统一。但究其品质而言,创新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等诸项思维品质,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结果证明:创新思维品质是可能通过训练来加以提高的。因此我认为,科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品质的训练。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编写有针对性的习题并结合各种思维方法,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三、 发挥实验教育优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皆有创造力,创造力的水平可以训练提高。这表明,人的创造性普遍具有,是所有人都具有的潜能,在科学合理的教育与培养下,它可以在每个个体上都得到发展。实验是科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而又有效的途径。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得天独厚的优势,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创新个性和创新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创新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创新成就的大小。可以说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策略来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1.鼓励质疑问,培养其独立性
创新,首先意味着质疑,只有在质疑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在课堂上,我积极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不唯书唯上,人云亦云。
2.多给成功体验,培养其自信心
心理学实验和教学实践都证明,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培养他们坚定的自信心。在课堂提问中我尽量多给表扬,多用鼓励性语言,适当降低练习难度和测试的评分标准,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利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
3.适当给予挫折,锻炼其心理承受能力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中难免有失败,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其坚韧不拔的品格,在挫折面前能迅速调整自我心态,顺利走出困境。在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创设逆境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忍不拔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