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秋时的教育与文化嬗变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lee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新科技、新经济迅速发展,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建立和谐社会。我国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也处在一个推陈出新的发展时期。回顾春秋初,我国铁耕出现,奴隶在井田外开出大量“私田”,引发春秋变革,“官学制度”在春秋战火中失去垄断,新兴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开始聚徒讲学,出现了孔子等诸子百家。那里发生的教育与文化嬗变,交融激荡,孕育了博大久远的中华文明。即使时光流过千秋,中华悠久的文化背景和杰出人物仍然是新一代创造者创新生活的寶贵能源。
  铁耕引发春秋剧烈变革
  《汉书·儒林传》说:“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这校、庠、序,就是那时学校的名称。
  夏代的事迹无文字记载,是传说,所以《汉书》用了一个“闻”字描述,就是“听说”。于是历史也可以载“传说”,相传帝舜命契为司徒掌教化,又命夔为乐官教诗歌乐舞,这是公元前22世纪中国的教育。
  甲骨文有“学”字和“庠”字,这是关于殷代有学校的证据,那是距今约3600年的事了。西周的教育已分“国学”和“乡学”,国学还分“大学”和“小学”。这时的“国学”与“乡学”都是贵族子弟学校,就是所谓“学在官府”。
  中国用铁始于西周末,铁器用于农耕就促进了井田外“私田”的开发。百年后齐桓公用管仲搞“相地而衰征”,用征税的方式承认私田,那是春秋初土地制度出现的最早变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主。
  管仲于公元前645年去世,孔子于公元前551年诞生,中国教育在历史深处发生的重大嬗变,是可以追溯到铁耕出现引起社会变革的。
  “私田”被承认,“私人”就出现了,这些最早的“私人”就是新兴的地主。这一时期因经济关系剧烈变动,上层建筑也不得不变了。天子无力号令诸侯,诸侯也不把天子当一回事,烽火连天,战车隆隆的时代出现,周朝的统治逐渐走向崩溃。原先的“官学制度”在春秋战火中失去垄断,官府所藏典籍流散民间,新兴的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开始“聚徒讲学”,发表和传播自己的政见与学识,这就出现了“私学”。
  鲁国的“初税亩”,出现在公元前594年,这是鲁国承认私田并对土地收税的更明确的记载。这事发生在孔子出生前的40多年。今天我们称山东为齐鲁大地,春秋时相邻的齐鲁两国,确实风云激荡。
  至此可以看到,因生产力更新换代,经济基础就更新换代,中国传“三代”近两千年的教育在这里出现了重大进步,于是在这经济形态大变迁的基础上,产生了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教育学的哲学基础
  那是一个迄今值得我们探究的时代。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是什么意思?两千多年来人们有过多种解释。
  我想,孔子说的“仁者为人”该是我们理解“仁”的关键。这是把“仁”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怎样才算“人”呢?大抵当是“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者。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者。这是有自主意识的人,是不受钱财收买、不受邪恶驱使、有是非善恶判断的志士。所以孔子也称志士为“仁人”。所谓“匹夫”,就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吧!
  怎样才能成为这样一个人呢?
  孔子重视的“修己”,也许是我们解读“仁”的一把钥匙。“仁”含“二人”,当指初生之人和长大成人之人。初生之人,只是父母给了一个有本能的人之形体,成人之人是需要“修己”的。“修己”在《中庸》里又称“成己”。学生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克己复礼,便是修己的方法。
  我由此以为,“仁”的含义该是:从初生到成人,这是人生自我完善、自我完成的过程。“仁”就是成人之人所具有的内在的“质”,即人的本质。
  孔子的学说,在政治方面通常被认为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在教育学方面被尊为中国第一教师、伟大的教育家。我认同这是孔子学说被后世运用的一部分。我还以为,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学”,在其学说的核心中蕴含着迄今值得我们认真解读的伟大的人生哲学,这也是孔子教育学的哲学基础。
  因为“仁”所蕴含的“初生之人”到“成人之人”,凝聚着每个人自己的人生历程,无人可以替代,是必须由自己去完成的。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于是孔子说出“有教无类”。儒家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讲的不仅是平等观念,更道出在“成人”方面,天子与平民都要付出一样的努力。若说“仁学”是以人为本的,并非牵强附会。
  既然无人可以替代,只能由学生本人接受教育以至成人,在孔子的教育观中,学生已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
  如果说烽火连天的春秋剧烈变革是出现“私学”的社会基础,孔子的思索则是这个背景下去开创民办教育的思想基础。不管怎么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民间办学出现,教育开始发生重大嬗变。
  诸子百家,恢廓有容
  没有什么比教育解放更能促进社会进步!
  在那里出现的不是一个孔子,那里出现了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
  那里的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自己来编纂教材,如孔子将西周以来五百年间的诗歌选编为《诗经》,用来陶冶人的精神情操,这使远古的诗歌得以传播下来;又将自己的鲁国史修订为《春秋》,以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当然更有按自己的政见和学说来培育学生的,比如孔子说“仁”,孟子说“義”……“義”是什么?有人解释为“我的羔羊”義,就是说我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我们知道,井田制时代奴隶是没有“私产”的,孟子的时代,私田和私人已是那个时代变革的新事物,但是该不该有,在各国以及贵族和平民间仍有剧烈的甚至兵锋相加的争论。孟子讲“義”,是一种新理论新道德,这样来理解,可不可以呢?如果您对此种解释有怀疑,那么还可以听听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确切的进步思想。
  墨家讲“兼爱”,名家更主张“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与儒家主张的“四海之内皆兄弟”都在冲击旧时代的等级观念,呼唤平等。孙子则用一部兵法帮助弱小的国家和民众维护自己的利益。   何谓诸子百家?诸子不是诸侯,也不是大王,是民间的“小子”。正是这些民间之子的学说,那样振聋发聩,激动人心。这些学说通过教育去传播,有那么多的平民色彩,那么大的生活意义。是那样的激荡交融、五彩缤纷,那样的相互辉耀、恢廓有容,最终导致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最早实现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造就了大一统的中国,造就了中华博大久远的灿烂文化。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孟子持“性善说”,认为人性本善,因后天习染不同才分善恶。孟子还提出“良知”的概念,这是把从外部世界得来的学问看作是知识,把从内心,亦即人的善良本性中发现出来的认识称“良知”。荀子持“性恶说”,认为“人性恶,其善者伪也”。这“伪”不是指“虚假”,而是“人为”的意思,这“人为”便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如此,不论“性善说”还是“性恶说”,都导向人生必须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好人。中国古代的教学,从孔子开始就不只是传授知识,还注重启迪良知,有了“育人”的意识,所以称“教育”。
  孔子有弟子三千,但他的讲学之地肯定不是最有规模的。战国时的齐国稷下学宫,是齐宣王的祖父在都城临淄附近创办的,经三代扩建成为汇集各国文人学士讲学著书的中心。
  郭沫若在《奴隸制时代》一书中说,孟子是稷下学宫的一位老师,他的出入就有“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还说“像孟子那样的老师,在宣王时就有七十六位”。像孟子这样的大夫都住在“康庄之衢,高门大屋”,郭沫若认为“七十六家高门大屋”再加上“数百千人”的弟子宿舍,稷下之学的宏大可想而知。
  这是奴隶制逐渐瓦解后,新兴的地主阶级政权建立的讲学议论中心,这里的教育是生机勃勃的。因而孟子能在那里一边住着“高门大屋”享受车马随从,一边说着“君轻民贵”。它反映出春秋时期教育发生重大嬗变后,到战国时代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君和民众对教育重视的程度。
  再看一个经典故事。寓言《刻舟求剑》见于《吕氏春秋·察今》,此书是吕不韦在秦国组织大批学者编写的,那是秦国将完成大一统的前夜。写这则寓言的人已经看到时代天翻地覆了,但也有人不识时务,他就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不慎把宝剑掉进了江里,便在船帮坠剑处刻上记号,想待船停泊后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那能找得到吗?
  这寓言在说什么?在说时代变化已是潮流,船都走了,可是你这个读书人还把工夫下在这条航船不变的船帮上,这有用吗?这寓言收在《吕氏春秋》的《察今》篇里,那不是说古,那是在喻今!
  今天,在我国科技、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教育、文化如何创新发展,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该有怎样的历史性创建,我相信中华悠久的文化背景和杰出人物仍然是新一代创造者创新生活的宝贵能源。
其他文献
2012年5月底,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去世。在所有纪念文章中,都说到了胡适当年给他的“一切可能的便利与援助”(胡适给周先生的信)以及对他的高度评价,连《光明日报》也近乎破例地在周汝昌有关文章后“链接”《胡适与周汝昌的“红楼缘”》。关于帮助,大家都知道,周先生最早关于《红楼梦》文章发表后,胡适立即去信赞扬,并在1948年夏“慷慨地将珍贵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用三层报纸包好”,借给他看。  这是明的,其
期刊
巴金的低调  巴金的儿子李小棠在复旦大学读书四年,学校许多领导都不知道他是巴金的儿子。李小棠毕业后就到上海市政协文史室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没有一点怨言。1993年,巴金90岁生日时,上海市政协主席陈铁迪来寓所拜访巴金。当看到自己属下的工作人员李小棠时,陈铁迪奇怪地问:“你怎么也来了?”这时,巴金才笑呵呵地解释道:“小棠他可是我的儿子呀!”  黄宗江的生死观  编剧黄宗江对生死看得很开,曾写小纸
期刊
“两会”,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大”是中国国家最高权力和行政监督机关,“政协”则是中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机构。那么,古代中国人是如何表达民意的?古人有“提案”一说吗?  ?笏 古代“两会”是什么样的会议  从制度层面来说,现代“两会”制度为共和国首创,古代中国是没有的。但是,如果从议事形式来讲,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形式。当然,古代中国的国家议事体系与现代是有本质区别的。  
期刊
不能饿死齐白石  解放后,齐白石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他每月到学校一次,画一张画给学生看,作示范表演。有学生指出要把他的工资停掉,时任学校军代表的艾青说:“这样的老画家,每月来一次画一张画,就是很大的贡献。日本人来,他没有饿死。国民党来,他没有饿死。共产党来,怎么能把他饿死?”  谁是皇上  1962年,溥仪在社会主义学院学习。那里的学员就餐,每人先交四毛钱。一次,溥仪掏出一块钱,付过之后,转身就
期刊
邂逅萧军,开始文学生涯  1911年端午节,萧红出生于中国东北的一座小城呼兰,当时她还不叫萧红,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张廼莹,是慈祥的爷爷给起的。据说张家祖籍是山东人,早年闯关东来到东北,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财主。到了萧红的爷爷张维祯一代,家势已经衰落,不过尽管如此,家里还有四十多垧(在东北地区一垧等于15市亩)土地、三十多间房子和一座油坊,在呼兰一带仍属于殷实人家。  萧红的父亲
期刊
西汉时期,高级官吏因年龄或健康问题而自行恳请免除官职,退休回家的,仍可以享受一定的经济待遇。有的临时规定其享受某一官职级别的俸禄,有的由皇帝一次性赏赐巨额财物,没有统一的规定。  孝景帝末年,诸侯相石奋告老还乡,退休待遇是上大夫的官俸。西汉时,诸侯相是“秩中两千石”,每月的俸禄是一百八十斛;上大夫为“秩比千石”,每月八十斛。也就是说,石奋退休后的收入还不到在任时的一半。汉武帝时,郎中周仁因病退休,
期刊
自陈胜、吴广举起反秦大旗,全国到处掀起了反抗秦朝的起义。秦朝被推翻后,又经过了五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皇朝,于是,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进入一个新时代。之所以说进入一个新时代,是因为从春秋以来,随着周天子的大权旁落,国家就陷入了战乱纷争状态。《史记》把这段历史依次概括为:“周室衰微,诸侯专政”,“五霸更盛衰”,“陪臣秉政,强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秦既暴虐,楚人发难,项
期刊
中國的四大发明可谓人尽皆知,如果让你再选一种发明作为我国第五大发明,你会选什么?我想我会选一种制度上的发明——科举制。  推举是符合人的直观和习惯的,九品官人法之类则是顺势而为的产物。将这些轻车熟路的惯例和经验推翻,改以考试遴选政府官员,的确算得上一种大胆的创建。科举制让“布衣卿相”成为可能,用历史学家钱穆的话说,中国的知识分子自此开始自觉地关注国家的命运。然而同时,科举加重了读书的功利色彩,让学
期刊
“您贵姓?”是中国很常见的问候语。姓氏在中国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历史上,姓氏大家族成员众多。据调查统计,目前中国2万姓氏已经消失,仅余4100个常见姓。那么,这些姓氏又有着怎样的历史?  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谱谍学研究学会李吉先生的说法,修姓来源有两支:  一支为满清入关后,原满族“休佳氏”改为汉姓“修”。  二支为出自古代少昊氏。关于少昊氏,《史记》上记载“黄帝生玄嚣;玄嚣
期刊
研究历史,一定要重视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历史当事人亲手写的文字。这些文字不一定公正客观,但是,它具备感性的特质,至少让我们可以探究到当事人想诉说什么,想掩盖什么,从而从这诉说和掩盖中探究历史的原本面目。  例如,清朝的科举如何?怎样录取,尤其是改卷的标准是什么?当年就有一位名为何德刚的前清官员,他亲自参与过清朝科举考试的监考和改卷,可以说是历史的亲历者,民国的时候,他将这些见闻发表在报纸上,后结集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