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下英语教师单纯追求课堂生动丰富,简单罗列了一些教学活动,为了吸引眼球而导致一些花哨的、非英语的东西大量涌入了课堂,使英语课堂失去了本真,变得臃肿不堪,致使课堂活动成了流水帐一般。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学会取舍,让课堂变得生动而高效。
【关键词】导入繁琐 多余课件 低效表演 说教灌输 教师素养
课堂是一道美丽而富有生机的图景,即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单调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也不是一些活动的简单罗列。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英语课堂上各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我们应学会取舍,不能盲目乱用,这样才能使课堂真实起来。现简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改变导入的繁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就能起到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课堂授课和听课效率大大提高。但导入是课堂的必要环节,并不是主要的部分,教师没有必要再在此哕哕嗦嗦,把一节课开头弄得峰回路转,千转百回,(英语课时一周4课时,你这样浪费,不心疼啊),而应开门见山,直接人题。几个简单的能激起学生共鸣的设问即可。
二、筛掉多余的课件
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之后,让课堂变得生动和丰富,一个简洁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的确能够让老师的教学变得富有吸引力,通过它的描述与演示,引入了众多的课外信息,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彻底告别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苍白无力。但是,课件也要用得恰到好处,不能将课堂变成展示课件的舞台。一些绚丽多彩的动画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和引发学生对课件制作的讨论。教学媒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本身就是最鲜活的教学媒体,教材是最丰富的学习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媒体。媒体运用课件,一定要经过筛选,用到点上。笔者建议多媒体课件运用时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简单实用,不一定每节课都用,有些课需要用传统的做法,而有些课则需要家常做法。
三、删掉低效的表演
课堂表演是英语教学常见的教学形式,特别在低年级更是每节必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对话内容,深化了学生对对话的理解,增强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运用,不能为了填充课堂而盲目乱用。课堂表演运用的好会提高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会使课堂空洞低效。我前不久听了一堂课,课文材料是有关情态动词被动语态的练习,教师让学生反复练习后,就喊了近十组同学表演对话,学生只是照背句型而不是说,大部分学生在那耗着,成了孤独的看客,面向全体学生成了一句空话。这种低效的机械式的表演,笔者不敢恭维。
四、减去不必要的活动
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也应用而有度,避免过滥,而且应具有针对性,和教材密切联系。有一堂优质课,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设计了多个游戏,其中一个是击鼓抛绣球游戏,鼓声停时绣球传动哪个学生那,就让他回答个问题。学生的参与性那个高啊,课堂那个活跃啊,持续了大约七分多钟,就为了回答五个问题,那把我疼得不得了,课堂要分秒必争。如果游戏和教材脱节,即使有了气氛,但代价有点昂贵,不值,该“瘦”去。
五、抛弃空洞的说教灌输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老师要处理好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老师对语言知识的讲解不厌其烦,特别是语法知识,害怕学生听不懂,反复的进行讲解灌输,孰不知学习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的,你越是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学习的机会就越少,学习效率也就越低。收起你的“爱心”吧,让课堂这片天地更广阔一些,让学生学的更主动一些,这样的课堂更简约,更“苗条”!
六、收起你唠嗑的本领
时下正在推广学习有效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充分使用课堂的每一分钟是教师的任务目标之一,教师少讲学生多练也是新目标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许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一些不良教学习惯浪费了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许多教师唠嗑本领一流,随手捡起一个题目就能谈个几分钟。深受学生们喜爱,但有时不择时机。课堂不是你哗众取宠的地方,没有必要用拉家长里短的本领来博得学生一笑。拉呱是娱乐身心,但不要占用学生的宝贵的学习时间,课下有你和学生交流的机会,还怕你那时没空呢。当然这只是个别现象,有的话一定要收起来。
七、为英语课瘦身。还需提升教师的素养
教师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为英语课瘦身的质量。一个素养高的英语教师,不仅能很好的挑选备课素材,净化英语课堂,而且还能让英语课堂散发出浓郁的外语氛围。因而要想为英语课瘦身,对教师也得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也应具备较高的英语专业化素养,
我们做为一线的教师,应该彻底领悟新目标的理念,重新审视当今的课堂,把一些非英语的东西,一些误解新理念的行为彻底赶出英语课堂,让英语课堂多一些实在,真正为英语课堂“瘦身”,让课堂活动更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宋桂月、金莺,《英语新课程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导入繁琐 多余课件 低效表演 说教灌输 教师素养
课堂是一道美丽而富有生机的图景,即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单调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也不是一些活动的简单罗列。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英语课堂上各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我们应学会取舍,不能盲目乱用,这样才能使课堂真实起来。现简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改变导入的繁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就能起到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课堂授课和听课效率大大提高。但导入是课堂的必要环节,并不是主要的部分,教师没有必要再在此哕哕嗦嗦,把一节课开头弄得峰回路转,千转百回,(英语课时一周4课时,你这样浪费,不心疼啊),而应开门见山,直接人题。几个简单的能激起学生共鸣的设问即可。
二、筛掉多余的课件
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之后,让课堂变得生动和丰富,一个简洁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的确能够让老师的教学变得富有吸引力,通过它的描述与演示,引入了众多的课外信息,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彻底告别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苍白无力。但是,课件也要用得恰到好处,不能将课堂变成展示课件的舞台。一些绚丽多彩的动画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和引发学生对课件制作的讨论。教学媒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本身就是最鲜活的教学媒体,教材是最丰富的学习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媒体。媒体运用课件,一定要经过筛选,用到点上。笔者建议多媒体课件运用时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简单实用,不一定每节课都用,有些课需要用传统的做法,而有些课则需要家常做法。
三、删掉低效的表演
课堂表演是英语教学常见的教学形式,特别在低年级更是每节必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对话内容,深化了学生对对话的理解,增强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运用,不能为了填充课堂而盲目乱用。课堂表演运用的好会提高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会使课堂空洞低效。我前不久听了一堂课,课文材料是有关情态动词被动语态的练习,教师让学生反复练习后,就喊了近十组同学表演对话,学生只是照背句型而不是说,大部分学生在那耗着,成了孤独的看客,面向全体学生成了一句空话。这种低效的机械式的表演,笔者不敢恭维。
四、减去不必要的活动
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也应用而有度,避免过滥,而且应具有针对性,和教材密切联系。有一堂优质课,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设计了多个游戏,其中一个是击鼓抛绣球游戏,鼓声停时绣球传动哪个学生那,就让他回答个问题。学生的参与性那个高啊,课堂那个活跃啊,持续了大约七分多钟,就为了回答五个问题,那把我疼得不得了,课堂要分秒必争。如果游戏和教材脱节,即使有了气氛,但代价有点昂贵,不值,该“瘦”去。
五、抛弃空洞的说教灌输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老师要处理好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老师对语言知识的讲解不厌其烦,特别是语法知识,害怕学生听不懂,反复的进行讲解灌输,孰不知学习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的,你越是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学习的机会就越少,学习效率也就越低。收起你的“爱心”吧,让课堂这片天地更广阔一些,让学生学的更主动一些,这样的课堂更简约,更“苗条”!
六、收起你唠嗑的本领
时下正在推广学习有效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充分使用课堂的每一分钟是教师的任务目标之一,教师少讲学生多练也是新目标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许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一些不良教学习惯浪费了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许多教师唠嗑本领一流,随手捡起一个题目就能谈个几分钟。深受学生们喜爱,但有时不择时机。课堂不是你哗众取宠的地方,没有必要用拉家长里短的本领来博得学生一笑。拉呱是娱乐身心,但不要占用学生的宝贵的学习时间,课下有你和学生交流的机会,还怕你那时没空呢。当然这只是个别现象,有的话一定要收起来。
七、为英语课瘦身。还需提升教师的素养
教师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为英语课瘦身的质量。一个素养高的英语教师,不仅能很好的挑选备课素材,净化英语课堂,而且还能让英语课堂散发出浓郁的外语氛围。因而要想为英语课瘦身,对教师也得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也应具备较高的英语专业化素养,
我们做为一线的教师,应该彻底领悟新目标的理念,重新审视当今的课堂,把一些非英语的东西,一些误解新理念的行为彻底赶出英语课堂,让英语课堂多一些实在,真正为英语课堂“瘦身”,让课堂活动更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宋桂月、金莺,《英语新课程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