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新课改下的数学学习方式更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而现代学习方式的运作是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作为先决条件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动机时,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由“学会”上升为“会学”。那么,作为学生与知识的中介的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一、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想学
首先,要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要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富于感染力的语言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投入到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有了想学的欲望;课后,要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和培养,使学生对该学科,该领域的知识有了偏好,主动地想学
其次,教师要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把学生调动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去体验,去感悟,去解决问题。
再次,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确定能满足学生某种特定需要的学习目标,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为此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并根据其需要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使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激发、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
第一,要注重导入新课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巧妙设疑、层层推进的教学方式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在教学中要布置开放型作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确保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性。
三、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
第一,指导学生抓好课前预习。
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有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预习就是“知己知彼”的准备工作。在预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找出重点和不理解的问题,尝试做笔记,把预习笔记作为课堂笔记的基础。做好预习学习,就是要抢在时间的前面,是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中。
第二,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增强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根据现实生活的表现和实践去理解。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提炼,最后归入某一系统,从整体结构上把握知识的脉络。
第三,指导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去了解各种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新课程虽然删去了许多概念,但也存在一些必要的内容。小学五、六年级就有较多的概念。如: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比和比例、除尽与整除等等,两个概念间有区别也有联系,通过比较能更好地理解把握概念的内涵。通过比较促使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能逐渐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
第一,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任何创造性活动都受个性的极大制约,都需要对已有观念、方法和理论的突破。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认真地、自信地审视周围的事物,不人云亦云,而是勤奋好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未知=世界。
第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行为特征。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不仅在个性上有独特之处,其行为表现也与众不同。这些行为表现突出体现在:一是好奇心强,不断提问;不随大流,不依赖群体的公认;二是敢于幻想,喜欢虚构;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三是灵活性强,主意多;对事物的错综复杂性感兴趣,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的事物;四是思维和行动具有独创性、独立性,顽强坚韧,自信、自理、立强。
第三,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在学习内容上,使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更多的是喜欢对未知世界探求;在学习态度上,使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大量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范围与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同意学生不按规定时间去学,在他们完成课堂作业之余,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使学生不仅能获得书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还敢于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质疑,更自主而有选择地吸收,并能在别人的交谈中善于发现问题;在学习动机上,使学生有找到疑难问题答案的渴望,喜欢寻找缺点和进行批判,并对自己的直觉能力表示自信,相信自己的直觉。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爱因基坦有一句名言:“优秀的性格与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与博学更重要”。这表明,坚强的意志,不屈不挠的决心,对于一个人的创造活动是否会获得成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可见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是创造性的人格特征之一。意志品质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品质,因而他的形成要遵循循序渐进机会,如布置有难度的习题,要求撰写学习总结和感受等,使学生在创造活动的实践中,在克服困难中培养自身的意志品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支配自己的自觉性,遇事以科学态度明辨是非的果断性,不怕困难与失败的顽强性、自制力,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诸如此类可以激发学生自身创造意识的良好意志品质。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尽量设计活动来帮助、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变学习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主动发展。
一、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想学
首先,要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要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富于感染力的语言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投入到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有了想学的欲望;课后,要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和培养,使学生对该学科,该领域的知识有了偏好,主动地想学
其次,教师要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把学生调动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去体验,去感悟,去解决问题。
再次,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确定能满足学生某种特定需要的学习目标,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为此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并根据其需要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使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激发、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
第一,要注重导入新课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巧妙设疑、层层推进的教学方式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在教学中要布置开放型作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确保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性。
三、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
第一,指导学生抓好课前预习。
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有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预习就是“知己知彼”的准备工作。在预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找出重点和不理解的问题,尝试做笔记,把预习笔记作为课堂笔记的基础。做好预习学习,就是要抢在时间的前面,是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中。
第二,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增强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根据现实生活的表现和实践去理解。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提炼,最后归入某一系统,从整体结构上把握知识的脉络。
第三,指导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去了解各种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新课程虽然删去了许多概念,但也存在一些必要的内容。小学五、六年级就有较多的概念。如: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比和比例、除尽与整除等等,两个概念间有区别也有联系,通过比较能更好地理解把握概念的内涵。通过比较促使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能逐渐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
第一,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任何创造性活动都受个性的极大制约,都需要对已有观念、方法和理论的突破。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认真地、自信地审视周围的事物,不人云亦云,而是勤奋好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未知=世界。
第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行为特征。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不仅在个性上有独特之处,其行为表现也与众不同。这些行为表现突出体现在:一是好奇心强,不断提问;不随大流,不依赖群体的公认;二是敢于幻想,喜欢虚构;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三是灵活性强,主意多;对事物的错综复杂性感兴趣,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的事物;四是思维和行动具有独创性、独立性,顽强坚韧,自信、自理、立强。
第三,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在学习内容上,使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更多的是喜欢对未知世界探求;在学习态度上,使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大量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范围与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同意学生不按规定时间去学,在他们完成课堂作业之余,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使学生不仅能获得书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还敢于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质疑,更自主而有选择地吸收,并能在别人的交谈中善于发现问题;在学习动机上,使学生有找到疑难问题答案的渴望,喜欢寻找缺点和进行批判,并对自己的直觉能力表示自信,相信自己的直觉。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爱因基坦有一句名言:“优秀的性格与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与博学更重要”。这表明,坚强的意志,不屈不挠的决心,对于一个人的创造活动是否会获得成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可见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是创造性的人格特征之一。意志品质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品质,因而他的形成要遵循循序渐进机会,如布置有难度的习题,要求撰写学习总结和感受等,使学生在创造活动的实践中,在克服困难中培养自身的意志品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支配自己的自觉性,遇事以科学态度明辨是非的果断性,不怕困难与失败的顽强性、自制力,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诸如此类可以激发学生自身创造意识的良好意志品质。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尽量设计活动来帮助、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变学习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