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9月,新入学的中小学生开始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其中,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初中生必背61首古诗词,足见古诗词阅读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沉淀,蕴涵着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的精神,还熔铸了中华文化之魂与民族道德之根。所以,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将担负起重要责任。为此,笔者根据教育部统编初语教材使用要求,并结合自己以往教学实践,对新版统编初语教材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提出以下五点教学路径,以期与同行及大家交流。
一、研读题目,体会意境的广度
古诗词的题目命得极富内涵,对题目的深入研读,会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有的在题目上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观点,如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有的在题目上表明了诗的主旨以及诗人抒發的情感等,如李白《行路难》;还有的在题目上点明了作品的范畴,是写景诗、咏物诗、叙事诗,还是送别诗、怀古诗。认真研读古诗词的题目,就会找到诗词信息点,这对分析、理解、欣赏古诗词大有帮助。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题目中的“送”字就非常明确地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送别。教学时通过让学生仔细诵读全诗,就会发现全诗以“雪”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唐代西北边塞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道出了朋友间那浓烈的离别之情,表达了朋友间那浓浓的真情。“雪上空留”是对行者的留恋,也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诗人将情感凝聚笔端,诉说悠悠不尽的情思。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赏析和理解此类诗词就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二、品读内容,理解哲理的深度
诗词是生活的浓缩,更是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是诗人透过文字想要呈现的主要内容。
比如杜甫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是杜甫应举落第后游泰山所作。诗中描绘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洋溢着青年杜甫那蓬勃的朝气。全诗没有写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首联点出了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颔联近望泰山神奇秀丽,颈联细望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诗人心中为之荡漾。尾联作者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饱含着生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勇攀高峰,才能有所作为,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境界。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再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这句话描述的是自然时序的交替,残夜未退,一轮红日已经从江上升起;严冬未消,江南春意已经涌动。“生”字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了新的生命;“入”字说明残冬中涌动着春的气息。这两句诗景中有情,景中有理,暗示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诵读全篇,领会时空的组合
元曲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打破了中国诗词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显示出明显的并列式时空组合的特点。但是反复诵读,你还是会发现,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及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从远方而到眼前。“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品读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
四、咀嚼文字,感受情操的高洁
诗言志,这是许多诗人的初衷,他们高洁的情操也往往随着力透纸背的文字汹涌而至,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这首托物言志的词,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词的价值就在作者处处以梅花自喻,咏梅花即是咏自己高洁的人格。词的上阙写了梅花的艰难处境,下阙写了梅花的灵魂和生死观。词人以傲岸不屈的梅花暗喻自己虽然终身坎坷却坚贞不屈。首句“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描写了梅花的艰难处境。次句“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极力渲染梅花生非其时,遭遇不幸。“断桥”“寂寞”“独自愁”“更著”等词语无不透着凄凉。下阙写梅花开于严冬,不屑与百花争春,其胸襟旷达洒脱。“成泥”“作尘”等词语写出了梅花遭遇的摧残之深、践踏之甚。“香如故”突出了梅花能在困境中坚守情操、不变志节的品质。这首咏梅词是咏怀之作。作者将个人的平生际遇、个人感情、理想信念乃至整个生命都与梅花完全融合在一起,写出了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孤高自傲的形象。
五、品味语言,惊叹文字的传神
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雅致的,尤其是古典诗词,都是以凝练而传神的语言写景抒情、叙事述理。诗歌用简约而优雅的词句将某一种景致、某一段经历及其所蕴含的某一种情感娓娓道来。单就一个抽象的“愁”字来说,就有数不尽的、看似漫不经心却又字斟句酌的优美字句描述过:“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这些诗句都能如此地动人情绪、撩人情怀、惹人情思乃至于让人牵肠挂肚、潸然泪下。妙言佳句不胜枚举,可见在传情达意方面古诗词的语言独树一帜。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坚持古诗词基本知识的普及与赏析方法的训练,是引导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理解古诗词进而从古诗词中汲取营养的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在使用“教育部新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切实引导初中学生诵读并欣赏古典诗词,沉浸其中,含英咀华,理解哲理,体会感情,帮助他们从中不断感受先贤们的智慧和情怀,不断汲取诗词中所蕴涵的思想与艺术的精华。由此将会不断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文精神。
一、研读题目,体会意境的广度
古诗词的题目命得极富内涵,对题目的深入研读,会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有的在题目上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观点,如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有的在题目上表明了诗的主旨以及诗人抒發的情感等,如李白《行路难》;还有的在题目上点明了作品的范畴,是写景诗、咏物诗、叙事诗,还是送别诗、怀古诗。认真研读古诗词的题目,就会找到诗词信息点,这对分析、理解、欣赏古诗词大有帮助。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题目中的“送”字就非常明确地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送别。教学时通过让学生仔细诵读全诗,就会发现全诗以“雪”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唐代西北边塞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道出了朋友间那浓烈的离别之情,表达了朋友间那浓浓的真情。“雪上空留”是对行者的留恋,也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诗人将情感凝聚笔端,诉说悠悠不尽的情思。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赏析和理解此类诗词就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二、品读内容,理解哲理的深度
诗词是生活的浓缩,更是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是诗人透过文字想要呈现的主要内容。
比如杜甫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是杜甫应举落第后游泰山所作。诗中描绘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洋溢着青年杜甫那蓬勃的朝气。全诗没有写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首联点出了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颔联近望泰山神奇秀丽,颈联细望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诗人心中为之荡漾。尾联作者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饱含着生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勇攀高峰,才能有所作为,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境界。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再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这句话描述的是自然时序的交替,残夜未退,一轮红日已经从江上升起;严冬未消,江南春意已经涌动。“生”字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了新的生命;“入”字说明残冬中涌动着春的气息。这两句诗景中有情,景中有理,暗示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诵读全篇,领会时空的组合
元曲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打破了中国诗词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显示出明显的并列式时空组合的特点。但是反复诵读,你还是会发现,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及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从远方而到眼前。“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品读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
四、咀嚼文字,感受情操的高洁
诗言志,这是许多诗人的初衷,他们高洁的情操也往往随着力透纸背的文字汹涌而至,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这首托物言志的词,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词的价值就在作者处处以梅花自喻,咏梅花即是咏自己高洁的人格。词的上阙写了梅花的艰难处境,下阙写了梅花的灵魂和生死观。词人以傲岸不屈的梅花暗喻自己虽然终身坎坷却坚贞不屈。首句“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描写了梅花的艰难处境。次句“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极力渲染梅花生非其时,遭遇不幸。“断桥”“寂寞”“独自愁”“更著”等词语无不透着凄凉。下阙写梅花开于严冬,不屑与百花争春,其胸襟旷达洒脱。“成泥”“作尘”等词语写出了梅花遭遇的摧残之深、践踏之甚。“香如故”突出了梅花能在困境中坚守情操、不变志节的品质。这首咏梅词是咏怀之作。作者将个人的平生际遇、个人感情、理想信念乃至整个生命都与梅花完全融合在一起,写出了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孤高自傲的形象。
五、品味语言,惊叹文字的传神
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雅致的,尤其是古典诗词,都是以凝练而传神的语言写景抒情、叙事述理。诗歌用简约而优雅的词句将某一种景致、某一段经历及其所蕴含的某一种情感娓娓道来。单就一个抽象的“愁”字来说,就有数不尽的、看似漫不经心却又字斟句酌的优美字句描述过:“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这些诗句都能如此地动人情绪、撩人情怀、惹人情思乃至于让人牵肠挂肚、潸然泪下。妙言佳句不胜枚举,可见在传情达意方面古诗词的语言独树一帜。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坚持古诗词基本知识的普及与赏析方法的训练,是引导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理解古诗词进而从古诗词中汲取营养的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在使用“教育部新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切实引导初中学生诵读并欣赏古典诗词,沉浸其中,含英咀华,理解哲理,体会感情,帮助他们从中不断感受先贤们的智慧和情怀,不断汲取诗词中所蕴涵的思想与艺术的精华。由此将会不断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