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学习能力和素养的发展和进步,是有效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现实落脚点.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初中数学教师要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重要内容,借助有效数学教学要素,实施有效数学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思维能力的提升和进步.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总导演,居于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课堂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承载体,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阵地,三者组成了教学活动的三要素.近年来,本人抓住数学教学的三要素,将学生、教师和课堂等三要素的教学功效进行有效糅合,进行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研活动,现将教研策略和心得进行粗浅阐述.
一、抓住学生内在能动性,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思维的内在潜能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具有能动学习探知的良好内在情感.由于初中生处在特殊发展时期,其心理发展具有消极性,学习情感易出现波动性和反复性.而思维能力作为学生学习能力的较高形式,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学习情感作为支撑.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保持和树立良好的学习情感和克难求进的学习信念.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教学活动的情感要素,设置出生活性或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分析、解答活动中.
如,在教学“相似形”知识时,教师抓住学生能动探知知识、主动探知问题的积极一面,利用该知识点的生活性特点,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利用太阳影子,测量旗杆高度”情境,使学生“情感敏感区”得到刺激,对新知分析思考的内在潜能进行有效激发,为学生“主动思考”解答问题打下情感“基石”.
二、凸显教师教学指点性,指导和传授学生有效思维的活动要领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学生学习活动有序推进的指导者,具有指导和点拨的主导作用.初中生处在学习能力发展的特殊时机,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和解题要领,能够对学习效能的提升起到“助推”功效.由于学生在分析解答问题过程中,未能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导致学生思维效能降低.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将思维方法和要领传授作为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条件,指导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问题分析思考活动,对学生分析解法中出现的“疑惑”和“卡壳”进行有效的“释疑”和引导,逐步教会学生进行类似问题思考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图1问题:东方红小学在每个教室里放了一台饮水机,该饮水机上有两个放水管.假设放水管同时打开时流量相同,接水不发生泼洒,且学生所接的水量相等.放水时先打开一个水管,过一会再打开第二个水管,放水过程中阀门一直开着.饮水机的存水量y(升)与放水时间x(分钟)的函数关系如图1所示:⑴如果打开第一个水管后,2分钟时恰好有4个同学接水结束,则前22个同学接水结束共需要几分钟?⑵按(1)的放法,求出在课间10分钟内最多有多少个同学能及时接完水?
这是关于“一次函数”方面的数学问题案例.教师在讲解该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师自身主导作用,将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变为思考分析的过程,引导学生抓住该问题案例的条件,建立“等量关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等量关系,思考找出问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从而逐步领悟该类型问题解答的要领.最后,教师向学生指出进行该问题解答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这是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图象的识读能力,能否围绕图象来解决问题.在考试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把问题简单化了,片面认为两个放水管的工作效率是单独一个放水管工作时效率的2倍.这样一来,得出:每个同学接水需0.5分钟,22个同学接水需:(22-4)÷2×0.5+2=6.5(分钟).从图象上不难得出:两个放水管的工作效率=9/10,单独一个放水管工作时效率=1/2,1/2×2≠9/10”.
三、紧扣课堂教学延续性,锻炼和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的数学思想
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持续性、发展性的过程.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活动,而是需要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锻炼和发展,才能逐步发展和形成.而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树立整体教学观念,只注重课堂教学,忽视了课外教学,做“甩手掌柜”,出现“45小于0”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思想,运用到布置的课外问题解答活动中,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问题探究、分析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再提升和数学思想的再进步.
总之,思维能力的锻炼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始终,以抓住教学活动要素,开展有效思维锻炼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有效教学中思维能力和素养的显著提升.
一、抓住学生内在能动性,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思维的内在潜能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具有能动学习探知的良好内在情感.由于初中生处在特殊发展时期,其心理发展具有消极性,学习情感易出现波动性和反复性.而思维能力作为学生学习能力的较高形式,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学习情感作为支撑.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保持和树立良好的学习情感和克难求进的学习信念.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教学活动的情感要素,设置出生活性或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分析、解答活动中.
如,在教学“相似形”知识时,教师抓住学生能动探知知识、主动探知问题的积极一面,利用该知识点的生活性特点,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利用太阳影子,测量旗杆高度”情境,使学生“情感敏感区”得到刺激,对新知分析思考的内在潜能进行有效激发,为学生“主动思考”解答问题打下情感“基石”.
二、凸显教师教学指点性,指导和传授学生有效思维的活动要领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学生学习活动有序推进的指导者,具有指导和点拨的主导作用.初中生处在学习能力发展的特殊时机,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和解题要领,能够对学习效能的提升起到“助推”功效.由于学生在分析解答问题过程中,未能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导致学生思维效能降低.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将思维方法和要领传授作为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条件,指导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问题分析思考活动,对学生分析解法中出现的“疑惑”和“卡壳”进行有效的“释疑”和引导,逐步教会学生进行类似问题思考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图1问题:东方红小学在每个教室里放了一台饮水机,该饮水机上有两个放水管.假设放水管同时打开时流量相同,接水不发生泼洒,且学生所接的水量相等.放水时先打开一个水管,过一会再打开第二个水管,放水过程中阀门一直开着.饮水机的存水量y(升)与放水时间x(分钟)的函数关系如图1所示:⑴如果打开第一个水管后,2分钟时恰好有4个同学接水结束,则前22个同学接水结束共需要几分钟?⑵按(1)的放法,求出在课间10分钟内最多有多少个同学能及时接完水?
这是关于“一次函数”方面的数学问题案例.教师在讲解该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师自身主导作用,将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变为思考分析的过程,引导学生抓住该问题案例的条件,建立“等量关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等量关系,思考找出问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从而逐步领悟该类型问题解答的要领.最后,教师向学生指出进行该问题解答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这是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图象的识读能力,能否围绕图象来解决问题.在考试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把问题简单化了,片面认为两个放水管的工作效率是单独一个放水管工作时效率的2倍.这样一来,得出:每个同学接水需0.5分钟,22个同学接水需:(22-4)÷2×0.5+2=6.5(分钟).从图象上不难得出:两个放水管的工作效率=9/10,单独一个放水管工作时效率=1/2,1/2×2≠9/10”.
三、紧扣课堂教学延续性,锻炼和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的数学思想
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持续性、发展性的过程.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活动,而是需要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锻炼和发展,才能逐步发展和形成.而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树立整体教学观念,只注重课堂教学,忽视了课外教学,做“甩手掌柜”,出现“45小于0”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思想,运用到布置的课外问题解答活动中,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问题探究、分析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再提升和数学思想的再进步.
总之,思维能力的锻炼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始终,以抓住教学活动要素,开展有效思维锻炼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有效教学中思维能力和素养的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