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检察机关如何做好未成年人犯罪帮教工作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s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未成年人犯罪大多是因受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或自身法制观念不强等原因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对未成年犯进行帮教并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一直是检察机关不懈追求的目标。从以未成年人帮教工作为出发点,结合检察机关近年来对未成年人帮教工作的相关探索,论述检察机关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未成年人检察帮教工作体系。
  关键词:未成年人;社会帮教;研究对策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乎着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快速上升状态,形势不容乐观。如何有效的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迫在眉睫,作为法律监督者的检察院更是应该肩负起这个责任。本着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结合办案实际,本文仅就关于检察机关如何做好未成年人帮教工作发表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现状
  1、 犯罪年龄低龄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发育普遍提前,十一二岁左右即在性别特征、身高、体重等方面表现出成人化特征。这一时期的少年,精力旺盛、好奇心强,但心理普遍的不成熟、自控能力差,再加上家庭、学校、社会如不能给于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势必会加大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可能。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以14-16周岁少年犯罪更为突出,从2010-2012年某县检察院办理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统计数字来看,14-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率同比增加108%,同时在校生所占比例也有所增加。
  2、 财产型犯罪居多,暴力型犯罪并存。从2010-2012年某县检察院办理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统计数字来看,盗窃案件占总案件的314%,抢劫案件占总案件的291%,故意伤害案件、绑架案件等暴力型案件占121%。
  3、 犯罪成员团伙化。由于未成年人生性喜欢结伴出行,团伙作案便成为其一种主要的作案形式,从2010-2012年某县检察院办理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统计数字来看,2010年结伙作案案件占总案件的623%,2011年结伙作案案件占总案件的701%,2012年结伙作案占总案件的742%。
  4、 重新犯罪率高。如前所述,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犯罪低龄化的趋势,这就带来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就是重新犯罪率的增加。从2010-2012年某县检察院办理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统计数字来看,2010年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案件占总案件的24%,2011年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案件占总案件的27%,2012年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案件占总案件的34%。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
  1、犯罪手段成人化。通过分析这几年受理的未成年人案件,可以看出,未成年人犯罪在犯罪手段上呈现出成人化特征,其暴力化、恶性化程度加剧,犯罪手段也更加残忍。以前的未成年人犯罪多表现为盗窃、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行为。但是这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往的抢劫、杀人、故意伤害这些主观恶性加剧的犯罪方面发展,其攻击性倾向也更为明显。
  2、未成年犯罪的文化程度偏低,无业人员犯罪所占比重大。这几年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过程中,很明显可以看出,未成年人嫌疑人的文化程度偏低,有很大一部分的嫌疑人是读完初中以后就放弃学业,在外面做一些偏重与体力劳动的工作,与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人混在一起,这就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三)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1、自身因素的缺陷。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发育不同步,导致这一阶段成为人生最危险的阶段。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未成型,缺乏辨别是非、支配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二是意志薄弱、争强好胜、不计后果。有的潜意识里存在不良因素,稍有诱因或教唆,便走向犯罪。三是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容易失去理智,很难考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可能受到的法律制裁。
  2、家庭教育的缺陷。对某县近几年办理的未成年犯罪案件分析可得出,80%以上的未成年犯的家庭教育都有问题,例如父母在外打工,属于留守儿童;父母一方死亡,属于单亲家庭等等。2012年某县检察院办理一起未成年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案子,犯罪嫌疑人杨某某就是因为父母离异造成其性格极其孤僻,才会一时激愤将人捅死。
  3、学校教育的缺陷。学校是未成年人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未成年人的人际面、交流面大多来自于学校。在当前形势下,学校往往太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德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及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法制观念的淡薄,生理和心理方面成熟不同步,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4、社会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根据对某县检察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分析,各种犯罪频发于网吧、KTV、溜冰场、酒吧、游戏机室、台球室等娱乐场所,究其原因主要有经营业主违法经营,私自让未成年人进入这些场所,社会监管不力。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帮教制度的现状
  法律监督者的特殊身份,使得检察机关能够以更加公正的姿态去面对失足的未成年人,使得帮教工作顺利开展并落到实处。未成年人检察帮教工作已逐渐为大家所重视,也起了一些良性的社会效果,但是由于具体的帮教法律法规的缺失,一些帮教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等因素,还未形成完整的检察帮教体系,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诉中帮教未形成完整的个案体系。虽然现在很多检察院都成立了未成年人检察科或者未成年人办案小组,由专门部门、专门人员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但是鉴于科室初期建立,很多办案流程还是沿袭老一套的办案理念,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如何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案件承办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办案经验,推敲出自己的一套办案方法,不能形成完整、统一的个案体系。
  2、未成年人检察机构和检察队伍未能满足检察需要。我国专门的未成年人检察机构数量不多,有些地方限于客观条件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只指定了专人处理。在检察人员上,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全面科学的考核体系,造成少年检察队伍专业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稳定性较差,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案件的办理质量。   3、相关单位和部门缺乏配合,辅助体系不能满足需要。一是缺乏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为未成年人提供社会调查、法律援助等帮助的专门机构。二是在案件办理后缺乏跟踪帮教的社区矫治体系,社区、学校和劳动部门未能较好地发挥帮教作用。三是检察、公安、法院和司法之间缺乏配合,未能形成未成年人帮教“司法一条龙”体系,影响了未成年人案件办理的效果。
  三、检察机关帮教未成年犯罪的对策
  针对以上检察帮教工作的现状,从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坚持“宽严相济”的方针,积极做好检察环节的未成年人犯罪帮教工作:
  (一)诉前帮教, 防患于未然
  1、开展诉前社会调查。在案件起诉前,办案人员采取走访、书信、电话等方式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开展社会调查和品格调查,对该未成年人的品格、社会关系、家庭情况、学习生活环境等进行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全面了解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相关情况,分析其性格特点,深入剖析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以公正办理案件、有效实施帮教。
  2、积极开展法制进校园活动。委派检察官到中小学担任法制宣传组长,开展“法制进校园”等活动,切实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与司法局、法制局、关工委、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法制讲座、开通法律热线等等,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从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二)诉中帮教,形成完整个案体系
  1、落实刑事和解制度。坚持把刑事和解工作作为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一个必经程序,努力促使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之间达成谅解,化解社会矛盾,以减少由于羁押给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2、落实亲情会见制度。通过见面了解掌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以及走上犯罪道路直接原因;了解掌握其在校学习表现和学校教育管理的状况及平时交友状况和走入歧途的外部环境。
  3、建立对涉案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制度。制订《关于在刑事诉讼阶段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未成年被害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实施办法》,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未成年被害人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依法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未成年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三)诉后帮教,落实帮后回访政策
  1、开展判后帮教和回访工作。制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跟踪回访工作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判后帮教回访制度,建立回访帮教档案记录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的相关情况,定期与未成年人的家庭、学校、社区进行沟通,根据回访情况调整帮教措施,巩固帮教成果,构建办案部门、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帮教网络。
  2、与法院共建未成年人庭审绿色通道。与法院共建新型未成年人庭审方式,重在增设法庭教育阶段。即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开庭审理时,首先提交被告人在审查起诉环节形成的社会调查报告,就被告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分析。然后再对涉嫌犯罪情况进行审理,其后法庭宣布休庭,就被告人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进行一次评议。
  总之,未成年人帮教工作不仅仅是人民检察院的事情,而应当是全社会的事情,只有全社会都动员起来,帮助未成年人违法者改过自新,重返社会才是未成年人帮教工作最根本的“良方”,我国目前在未成年人帮教工作方面全社会参与度较低。基于此,我们就应当逐步建立一个各主体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未成年人帮教体系,构筑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司法一条龙”。同时积极培育对违法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跟踪帮教和技能培训的“社会一条龙”,构筑未成年人的“帮教、保护”大格局。
  参考文献:
  [1]张桂荣,宋立卿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矫治制度研究群众出版社2007。
  [2]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康树华论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0, (3)。
  [4]徐美君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
  [5]刘凌梅西方国家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介评现代法学,2001(1)。
其他文献
今年以来,丰县人民检察院先后立案查处的妇保领域渎职犯罪案件5名被告人均被法院作出有罪判决,该案成功办理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丰县院紧紧围绕执法办案,积极参与加强社会管理 ,组织专门力量对这起窝串案进行调研分析。调查发现基层滥发《出生医学证明》不仅暴露这方面监管存在漏洞,严重干扰了户籍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造成如被拐卖、拐骗儿童身份“合法化”等社会尖锐问题不容小视,务必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一、滥发
期刊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探索和建立干部队伍管理的新机制,进一步拓宽领导干部监督渠道已是各级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法律监督部门的检察机关加强自身监督,对有效防止执法不公、遏制司法腐败、减少干警职工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抓班子树形象,避免和制约滥用权力  好班子才能带出好队伍,搞好基层检察院内部监督,首先必须从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抓起。领导干部应当身先士卒做好表率,带头
期刊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形成于70代末80年代初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它是在继承历史上各派管理学说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管理理论的重新构筑和变革。西方管理学界称之为管理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20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无论在技术设备、经济实力,还是在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诸方面均优于日本企业,而日本企业经济的起步也不能和美国同日而语。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经济实力有了“
期刊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建立,是对现行不起诉制度的重要补充,有利于更加合理的配置司法资源。要认真执行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必须积极探究和建立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具体实施细则,统一规范执法标准,让其真正成为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率高发、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和谐稳定、服务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武器。  一、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对象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
期刊
摘要:  本次民诉法的修法从多个方面完善了民事诉讼的规则和程序,其中明确规定了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程序的法律监督。如何尽快适应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准确把握检察机关民事执行监督工作新的切入点,加强对民事诉讼的监督,实现与新法的有效对接,是当前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关键词:执行程序;执行监督;检察监督  一、新《民事诉讼法》对检察机关民事执行法律监督的规定  修订前的民诉法只是规定检察机关对民
期刊
案情:某省属铜矿要在本矿所在地的一居委会地域内改建一段主干道路,该居委会所在地的村民吴某、华某、余某获悉后便去该矿工程部联系道路改建承包事宜。因协商未果,三人便找到时任该居委会书记张某和该居委会主任王某,协商共同承包该道路改建工程承包事宜。五人口头协议:(1)五人合伙,所获利润五人平均分配;(2)由张某、王某两人出面协调工程承接事宜;(3)以合伙人华某挂靠建筑公司与矿签定合同。后,张某、王某去矿工
期刊
“警察是法庭的公仆”。在英美法系国家,侦查人员作为控方证人出庭一直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美国的《联邦诉讼规则及证据规则》和英国《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都规定警察具有证人资格,有出庭作证的义务和责任,当证据涉嫌以非法方式取得时,警察应作为控方证人出庭就其侦查行为的合法性接受控辩双方询问。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新刑诉法
期刊
侦查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 是对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的监督。2000年9月, 最高人民检察院机构改革将“审查批捕” 部门正式更名为“侦查监督” 部门,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名称变更, 更是对侦监工作职责任务的诠释和定位。侦查监督部门的职责贯穿着从立案到侦查终结的全过程, 既包括了对适用法律等实体公正方面的监督,也包括了对收集证据、执行逮捕等程序公正方面的监督。随着新刑事诉
期刊
一、 旅游者合法权益概述  1、旅游者的法律定义  “旅游者”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881年出版的牛津词典,是由tourist翻译过来的,是指以观赏和游览为目的的外来游客。在我国,旅游者也是消费者的一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是指为满足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由此可以得出,旅游者是指从旅游市场购买、使用旅游商品或接受服务,满足旅游需求的个体。  2、旅
期刊
6月27日下午,南京大学法学院与郎溪县人民检察院联合举办的“非法集资”理论与实务问题研讨会在郎溪县人民检察院召开。参加本次研讨会议的有:  杨春福(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单锋(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杨辉忠(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张淼(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刘勇(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办公室主任,讲师)  黄旭巍(南京建邺区检察院挂职副检察长,南京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