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教学要做到严谨性与趣味性的和谐统一,才能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领悟到历史的魅力进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虚拟情境教学就是旨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增强课堂趣味促进学生快乐学习的大胆实践,通过借助虚拟的情境学习史实。但是在运用中要注意兼顾历史课堂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合理创设虚拟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知历史知识。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虚拟情境;趣味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历史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言极为重要。但是传统课堂以书本为本位,教师主动讲授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很少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因此,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如何避开传统课堂填鸭式、重知识、死答案的情况,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学会感动、学会思考,成为历史教学中发人深思的问题。
一、突破传统,情境取胜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由知之者变为乐知者,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目标。历史是“鲜活”的,但是同样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逝去便不会回头。限于客观条件,教师也少有机会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历史遗址。所以设置情境是还原史实的重要方法。这一形式生动形象,使学生对历史史实有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让他们逐步了解史实,形成相关的历史见解。一个小故事,一个人物的经历,一段符合历史的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急其所急,想其所想,不知不觉就深入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历史,在历史氛围中探究历史,从而建构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因而我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虚拟情境教学法有其适用性和生命力。
但无可否认,历史并不如胡适所言“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离开了真实,历史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于是在处理课堂教学趣味性与严谨性时,就有了如下冲突:首先,设置虚拟历史情境作为一种“人造史料”,可能就此成为学生所认知的历史的一部分,使其难以分清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其次,创设虚拟历史情境容易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却不好兼顾历史学科的严谨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设置虚拟情境,才能在科学严谨的前提下让学生插上快乐的翅膀在历史学科的天空下自由翱翔呢?
接下来我就以《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教学设计片段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案例剖析,抽丝剥茧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以及知识现状,经济知识对其来说比较陌生,这方面的内容讲起来往往显得枯燥无趣。所以我利用创设虚拟历史人物的教学方法做了如下尝试:
我从岳家军中解甲归田的虚拟人物士兵王成入手,以他的经历透视南方经济的繁荣,以小见大,使学生在趣味中学到知识。以境动情,引起学生共鸣。
导入:上节课中提到宋金对峙,那支由岳飞领导的英勇善战的岳家军立下了汗马功劳。沙场上,他剑眉一扫,怒发冲冠,让敌人闻风丧胆。而风波亭中他对着那莫须有的罪名却只能幽幽一叹魂归长天。岳家军就此风光不再,七零八散……
场景一:王成是岳家军里的一名士兵,此时的他要解甲归田,可家园早已被毁,看着地图,北上是宿敌金,往西是西夏,吐蕃,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思考:1.王成该何去何从呢?
2.联系课本,看看人口为什么大规模往南移?
(评注:设置承上启下的虚拟情境,便于学生温故知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阅读课本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知识,加深印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归纳概括能力)
场景二:王成到了南方,发现可以从事务农,手工,经商等活动。而民以食为天,所以王成先用积蓄买房置地,开始务农。种植了从越南引进的新品种---占城稻,收获颇丰。邻居教会他如何种植棉花和栽培茶树,左邻右舍互帮互助。
思考:1.“苏湖熟,天下足”说明什么?
2.结合教材,说明水稻、棉花的种植情况。
(评注:将本课知识点通过小故事的方式归纳出来,学习宋代农业发展的情况。)
场景三:王成的外地表哥是位商人,他要挑选几样具有代表性的瓷器、药材等通过海路到日本做买卖。故而还要选取上好的丝织品与棉织品送给京城主管市舶司的一名官员。表哥请王成帮忙采购。
思考:1.宋代哪些地方的丝织品、棉织品以及瓷器较有代表性。
2.阅读课本,概述丝织品、棉织品及陶瓷业的发展。
(评注:借助王成在都市中的所见所闻来学习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
场景四:王成出游归来,切身感受到南方经济的繁荣,可是听老人们说以前南方啊可落后着呢,他不以为然。直到偶然看到了《史记》和《宋史》中关于南方经济的记载。
思考:阅读史料,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评注:在虚拟人物与史料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保持学习热情的同时提高材料分析能力,趣味性与严谨性相统一。)
最后通过回顾王成的经历复习本课知识,并自然过渡到下节课的学习。
三、点滴回顾,总结反思
这个情境以虚拟人物的形式,串联起整节课的重点内容,将刻板的文字化为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在人物体验中拉近了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从课堂的实效来看,学生显然是被士兵王成的故事吸引住了,整节课学生非常自然的对他所从事的活动进行探索。在趣味中了解宋代南方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发展繁荣的主要表现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但是要想保证教学的严谨性,在设置虚拟场景时,就要把握住一个“度”,不能单纯为了“有趣”而去虚拟,要把虚拟情境建立在历史真实基础之上。所以我很注重虚拟人物设定的合理性。将主人公的身份设定成上节课所提到的岳家军士兵,由他解甲归田而展开故事,承上启下,且有史实依托;考虑到一个人由农到商的转变过于突兀,故而引出主人公的表哥,使情节更加合乎情理;由于历史的生命力及存在价值在于一个“真”字,尤其是古代史的课堂上更离不开对原始材料的展示与分析。为避免出现教学围绕虚拟情境而没有提供相应的史料组织学生进行深化探究的情况,我同样采用了分析史料,论从史出的方式增强历史学科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借主人公之口引出史料,与整体故事相协调,趣味性与严谨性统一。
总之,通过对本课的探索与尝试,我发现一去不返的史实可以换种方式去重温,一段生涩抽象的知识可以换成故事去铭记,一种贴着意义与影响的标签可以换成情感去认知。每一个历史课堂都可以是趣味性与科学性的完美统一,刻在史书上的冰冷文字亦可以成为闪耀着人文情感魅力的科学。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启发学生走近历史,最终爱上历史,思考现在,不仅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回归真实的过去,更能用真实的过去指导未知的明天。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沃土,成长的摇篮。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虚拟情境;趣味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历史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言极为重要。但是传统课堂以书本为本位,教师主动讲授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很少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因此,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如何避开传统课堂填鸭式、重知识、死答案的情况,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学会感动、学会思考,成为历史教学中发人深思的问题。
一、突破传统,情境取胜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由知之者变为乐知者,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目标。历史是“鲜活”的,但是同样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逝去便不会回头。限于客观条件,教师也少有机会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历史遗址。所以设置情境是还原史实的重要方法。这一形式生动形象,使学生对历史史实有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让他们逐步了解史实,形成相关的历史见解。一个小故事,一个人物的经历,一段符合历史的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急其所急,想其所想,不知不觉就深入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历史,在历史氛围中探究历史,从而建构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因而我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虚拟情境教学法有其适用性和生命力。
但无可否认,历史并不如胡适所言“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离开了真实,历史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于是在处理课堂教学趣味性与严谨性时,就有了如下冲突:首先,设置虚拟历史情境作为一种“人造史料”,可能就此成为学生所认知的历史的一部分,使其难以分清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其次,创设虚拟历史情境容易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却不好兼顾历史学科的严谨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设置虚拟情境,才能在科学严谨的前提下让学生插上快乐的翅膀在历史学科的天空下自由翱翔呢?
接下来我就以《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教学设计片段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案例剖析,抽丝剥茧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以及知识现状,经济知识对其来说比较陌生,这方面的内容讲起来往往显得枯燥无趣。所以我利用创设虚拟历史人物的教学方法做了如下尝试:
我从岳家军中解甲归田的虚拟人物士兵王成入手,以他的经历透视南方经济的繁荣,以小见大,使学生在趣味中学到知识。以境动情,引起学生共鸣。
导入:上节课中提到宋金对峙,那支由岳飞领导的英勇善战的岳家军立下了汗马功劳。沙场上,他剑眉一扫,怒发冲冠,让敌人闻风丧胆。而风波亭中他对着那莫须有的罪名却只能幽幽一叹魂归长天。岳家军就此风光不再,七零八散……
场景一:王成是岳家军里的一名士兵,此时的他要解甲归田,可家园早已被毁,看着地图,北上是宿敌金,往西是西夏,吐蕃,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思考:1.王成该何去何从呢?
2.联系课本,看看人口为什么大规模往南移?
(评注:设置承上启下的虚拟情境,便于学生温故知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阅读课本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知识,加深印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归纳概括能力)
场景二:王成到了南方,发现可以从事务农,手工,经商等活动。而民以食为天,所以王成先用积蓄买房置地,开始务农。种植了从越南引进的新品种---占城稻,收获颇丰。邻居教会他如何种植棉花和栽培茶树,左邻右舍互帮互助。
思考:1.“苏湖熟,天下足”说明什么?
2.结合教材,说明水稻、棉花的种植情况。
(评注:将本课知识点通过小故事的方式归纳出来,学习宋代农业发展的情况。)
场景三:王成的外地表哥是位商人,他要挑选几样具有代表性的瓷器、药材等通过海路到日本做买卖。故而还要选取上好的丝织品与棉织品送给京城主管市舶司的一名官员。表哥请王成帮忙采购。
思考:1.宋代哪些地方的丝织品、棉织品以及瓷器较有代表性。
2.阅读课本,概述丝织品、棉织品及陶瓷业的发展。
(评注:借助王成在都市中的所见所闻来学习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
场景四:王成出游归来,切身感受到南方经济的繁荣,可是听老人们说以前南方啊可落后着呢,他不以为然。直到偶然看到了《史记》和《宋史》中关于南方经济的记载。
思考:阅读史料,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评注:在虚拟人物与史料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保持学习热情的同时提高材料分析能力,趣味性与严谨性相统一。)
最后通过回顾王成的经历复习本课知识,并自然过渡到下节课的学习。
三、点滴回顾,总结反思
这个情境以虚拟人物的形式,串联起整节课的重点内容,将刻板的文字化为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在人物体验中拉近了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从课堂的实效来看,学生显然是被士兵王成的故事吸引住了,整节课学生非常自然的对他所从事的活动进行探索。在趣味中了解宋代南方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发展繁荣的主要表现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但是要想保证教学的严谨性,在设置虚拟场景时,就要把握住一个“度”,不能单纯为了“有趣”而去虚拟,要把虚拟情境建立在历史真实基础之上。所以我很注重虚拟人物设定的合理性。将主人公的身份设定成上节课所提到的岳家军士兵,由他解甲归田而展开故事,承上启下,且有史实依托;考虑到一个人由农到商的转变过于突兀,故而引出主人公的表哥,使情节更加合乎情理;由于历史的生命力及存在价值在于一个“真”字,尤其是古代史的课堂上更离不开对原始材料的展示与分析。为避免出现教学围绕虚拟情境而没有提供相应的史料组织学生进行深化探究的情况,我同样采用了分析史料,论从史出的方式增强历史学科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借主人公之口引出史料,与整体故事相协调,趣味性与严谨性统一。
总之,通过对本课的探索与尝试,我发现一去不返的史实可以换种方式去重温,一段生涩抽象的知识可以换成故事去铭记,一种贴着意义与影响的标签可以换成情感去认知。每一个历史课堂都可以是趣味性与科学性的完美统一,刻在史书上的冰冷文字亦可以成为闪耀着人文情感魅力的科学。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启发学生走近历史,最终爱上历史,思考现在,不仅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回归真实的过去,更能用真实的过去指导未知的明天。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沃土,成长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