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是学生接触化学知识的初始阶段,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尤为关键。但由于初中生对化学学科的认知是从零开始的,采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通过实验演示、家庭小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在浓厚的化学知识探索的氛围中,主动观察奇异的化学现象,提高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化学素养的提升。
一、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神奇的自然化学现象。要想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运用到化学知识,就应当从生活中多寻找和发现自然存在的化学现象,让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来联想和巩固常用的化学知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时,应当挖掘生活中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例如,在讲授“溶解度”这一概念时,为了让学生快速理解“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笔者以一瓶学生爱喝的可乐作为教学素材进行讲授。在打开新可乐瓶时,笔者询问学生:应当摇晃后再打开瓶盖还是不摇晃就打开瓶盖呢?学生均根据生活常识答道是不摇晃打开瓶盖,否则就会有大量的气泡冲出瓶盖的缝隙。针对摇晃后才起泡沫的这一现象,笔者引发了学生对这一生活现象的思考。而后在新课讲授中,学生就可以了解到是因为可乐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此,摇晃瓶身导致二氧化碳气体量增加,这就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气体在水中的溶解体积,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的性质了。这就说明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程度。在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将化学还原于日常生活中,通过引入常见生活现象和事例,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在生活中验证化学理论,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对于化学的应用探究。可以说,生活中处处包含着化学的影子,学生的实际生活就是一个素材百宝箱。《课程标准》也倡导化学教学要回归学生生活。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较为熟知的生活事物,创设有效的生活化情境,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化学教学中创设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把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去指导具体的运用,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感悟、升华学识,才能让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效。
二、课堂演示,创设实验情境
实验是化学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一切化学原理的得出都需要经过实验的严格验证。因此,化学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建立实验验证的概念和意识,在实验演示中不断理解化学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从而形成严谨的实验思维。同时,由于初中化学知识的实验性特点,其简单而充满趣味的化学实验演示,往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化学学科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惊叹于自然科学的奇妙所在。
例如,笔者在“化学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的导课环节,选择采用一系列简单的化学小实验演示来将学生真正带入化学的世界。课前,笔者选定了几个简单易操作、现象变化明显的小实验。首先是“魔棒点灯”的小实验。将少量高锰酸钾放入酒精灯灯芯内,将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点在灯芯上,即可看到酒精灯燃起了火焰,学生看到两个都不带有火焰的物体相接触便产生了火焰,这一现象立即吸引住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其次是“水和牛奶”的小实验。笔者在事先装有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中吹入气体,可以发现瓶子中的颜色由透明变为乳白的牛奶色,再多吹几口气,瓶中的牛奶色液體又变澄清透明了。学生此时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已经达到高潮。最后是“白纸黑字”的小实验。笔者课前预先在一张白纸上蘸取酚酞溶液写好“欢迎走进化学奇妙世界”几个字,同时将氨水装入小喷雾瓶中,课上笔者将喷雾瓶中的液体喷向看似什么都没有的白纸上,即可呈现出事先写好的几个红色大字。学生此时已经被奇妙的化学实验完全吸引,纷纷鼓掌叫好。
这种看似“变戏法”的基础化学现象正对应学生在今后的化学知识中所要学到的原理,充分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热情。我们知道,有效的实验情境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的探究意识。可以这么说,课堂实验永远是高效化学课堂的支点和拐点。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实验的直观性和奇特性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各种生动奇妙的实验现象,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发现现象背后隐藏的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教学情境中形成对知识的主动需求和主动探索。
三、深化认识,创设实践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相比于教师的反复讲解,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才是最好的教与学的过程。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无处不在,教师可挖掘一些生活中奇妙的实验现象,并转化设计为学生的家庭化学实验探究计划,引导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来进行化学现象的演练、观察或验证,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化学实验的乐趣,同时让学生更加具有严谨的化学实验思维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例如,笔者在讲授“燃烧的条件”这一知识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以家庭为实验单位的生活小实验。首先,在课堂上给学生详细介绍实验步骤,从而保证实验能够在家庭中完整进行。学生可在家中找一个未用过的一次性纸杯,装适量凉水,固定于一个点燃的蜡烛火焰上方加热,不一会就可以看到蜡烛火焰接触的杯底变黑,杯中的水也沸腾起来,停止加热,待纸杯冷却后可轻松刮开底部的黑色部分,白色的纸杯仍旧完好无损(这一实验涉及明火,须在家长陪同下进行)。学生在观察到这一实验现象后立即产生疑问,纸非常容易被火点燃,为什么还能用纸质的杯子将水烧开呢?面对这一疑问,很多学生在课前抑制不住好奇心,在网上搜索其原理,对实验原理有了初步的定位和了解。最后由笔者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原理:由于纸的着火点比水要低,因此虽然火焰接触了纸杯,但纸杯却源源不断将热量转移到了水中,才造成纸杯烧水不破的神奇现象。有的学生已经经过资料的查阅和自主思考,因此更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理论知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才能不断增强自己实践动手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丰富愉悦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深化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从而把单一的学习变为一个融合了实践体验的过程。
总之,在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知识的起步阶段,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是教学的关键所在。以趣味实验的形式引入知识点的讲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对实验的观察和主动尝试也是有效锻炼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以及探索、发现、创新能力的关键点。因此,化学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当重视课堂实验演示、家庭实验探究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等策略的使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邱陞中学)
(责任编辑 冉 然)
一、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神奇的自然化学现象。要想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运用到化学知识,就应当从生活中多寻找和发现自然存在的化学现象,让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来联想和巩固常用的化学知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时,应当挖掘生活中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例如,在讲授“溶解度”这一概念时,为了让学生快速理解“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笔者以一瓶学生爱喝的可乐作为教学素材进行讲授。在打开新可乐瓶时,笔者询问学生:应当摇晃后再打开瓶盖还是不摇晃就打开瓶盖呢?学生均根据生活常识答道是不摇晃打开瓶盖,否则就会有大量的气泡冲出瓶盖的缝隙。针对摇晃后才起泡沫的这一现象,笔者引发了学生对这一生活现象的思考。而后在新课讲授中,学生就可以了解到是因为可乐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此,摇晃瓶身导致二氧化碳气体量增加,这就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气体在水中的溶解体积,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的性质了。这就说明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程度。在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将化学还原于日常生活中,通过引入常见生活现象和事例,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在生活中验证化学理论,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对于化学的应用探究。可以说,生活中处处包含着化学的影子,学生的实际生活就是一个素材百宝箱。《课程标准》也倡导化学教学要回归学生生活。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较为熟知的生活事物,创设有效的生活化情境,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化学教学中创设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把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去指导具体的运用,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感悟、升华学识,才能让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效。
二、课堂演示,创设实验情境
实验是化学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一切化学原理的得出都需要经过实验的严格验证。因此,化学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建立实验验证的概念和意识,在实验演示中不断理解化学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从而形成严谨的实验思维。同时,由于初中化学知识的实验性特点,其简单而充满趣味的化学实验演示,往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化学学科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惊叹于自然科学的奇妙所在。
例如,笔者在“化学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的导课环节,选择采用一系列简单的化学小实验演示来将学生真正带入化学的世界。课前,笔者选定了几个简单易操作、现象变化明显的小实验。首先是“魔棒点灯”的小实验。将少量高锰酸钾放入酒精灯灯芯内,将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点在灯芯上,即可看到酒精灯燃起了火焰,学生看到两个都不带有火焰的物体相接触便产生了火焰,这一现象立即吸引住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其次是“水和牛奶”的小实验。笔者在事先装有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中吹入气体,可以发现瓶子中的颜色由透明变为乳白的牛奶色,再多吹几口气,瓶中的牛奶色液體又变澄清透明了。学生此时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已经达到高潮。最后是“白纸黑字”的小实验。笔者课前预先在一张白纸上蘸取酚酞溶液写好“欢迎走进化学奇妙世界”几个字,同时将氨水装入小喷雾瓶中,课上笔者将喷雾瓶中的液体喷向看似什么都没有的白纸上,即可呈现出事先写好的几个红色大字。学生此时已经被奇妙的化学实验完全吸引,纷纷鼓掌叫好。
这种看似“变戏法”的基础化学现象正对应学生在今后的化学知识中所要学到的原理,充分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热情。我们知道,有效的实验情境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的探究意识。可以这么说,课堂实验永远是高效化学课堂的支点和拐点。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实验的直观性和奇特性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各种生动奇妙的实验现象,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发现现象背后隐藏的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教学情境中形成对知识的主动需求和主动探索。
三、深化认识,创设实践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相比于教师的反复讲解,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才是最好的教与学的过程。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无处不在,教师可挖掘一些生活中奇妙的实验现象,并转化设计为学生的家庭化学实验探究计划,引导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来进行化学现象的演练、观察或验证,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化学实验的乐趣,同时让学生更加具有严谨的化学实验思维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例如,笔者在讲授“燃烧的条件”这一知识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以家庭为实验单位的生活小实验。首先,在课堂上给学生详细介绍实验步骤,从而保证实验能够在家庭中完整进行。学生可在家中找一个未用过的一次性纸杯,装适量凉水,固定于一个点燃的蜡烛火焰上方加热,不一会就可以看到蜡烛火焰接触的杯底变黑,杯中的水也沸腾起来,停止加热,待纸杯冷却后可轻松刮开底部的黑色部分,白色的纸杯仍旧完好无损(这一实验涉及明火,须在家长陪同下进行)。学生在观察到这一实验现象后立即产生疑问,纸非常容易被火点燃,为什么还能用纸质的杯子将水烧开呢?面对这一疑问,很多学生在课前抑制不住好奇心,在网上搜索其原理,对实验原理有了初步的定位和了解。最后由笔者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原理:由于纸的着火点比水要低,因此虽然火焰接触了纸杯,但纸杯却源源不断将热量转移到了水中,才造成纸杯烧水不破的神奇现象。有的学生已经经过资料的查阅和自主思考,因此更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理论知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才能不断增强自己实践动手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丰富愉悦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深化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从而把单一的学习变为一个融合了实践体验的过程。
总之,在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知识的起步阶段,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是教学的关键所在。以趣味实验的形式引入知识点的讲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对实验的观察和主动尝试也是有效锻炼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以及探索、发现、创新能力的关键点。因此,化学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当重视课堂实验演示、家庭实验探究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等策略的使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邱陞中学)
(责任编辑 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