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也不是特定学校的学生才有,而是所有学校学生都存在的一个问题。学生厌学心理发展到较高阶段便会发生逃离学习生活环境的行为。厌学症不仅导致厌学学生的学业失败,而且还会造成学生不求上进的消极心态,并将影响他一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厌学学生的主要表现
1、对学习功能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
有人说:“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脑体倒挂、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但无论如何,这种观点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是厌学症产生的一种主要的社会文化因素。“读书无用论”是厌学症患者调节心理平衡的精神支柱。
2、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
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
3、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
厌学学生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和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此外,学习成绩差,而且有愈来愈糟的趋势,也是厌学症患者的特点。
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的因素
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
外因一:家庭教育背景。
主要是家庭教育方式不良。据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表现过多的惩罚、拒绝、否认和干涉,同时又有偏爱和过度保护,更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采取的教育方式易走极端,或过于严厉,或放任不管、过度溺爱,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
外因二:社会文化背景。
主要是低俗文化的传播。低俗文化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因此,他们对社会中流行的时髦的表层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更易接受和模仿,而这些东西往往与学校教育的要求和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的文化思想相违背。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他们必然会放松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外因三:学校教育背景。
中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了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满堂灌”、“题海战”、严厉惩罚等方式,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内因四:自我心理背景。
首先是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注意稳定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等,都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次,自我认识偏差。有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以致形成了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无前途者,于是自暴自弃,放弃了学习的追求和热情。再次,错误的学习观念,如“读书无用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低下等,都会对学生厌学症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三、学生厌学症的矫治策略
要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共同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还需要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调整学习心态,积极、主动、愉快地对待学习。
1、矫正学习心理,施之以爱。
帮助厌学症学生矫正厌学症,首先要矫治其厌学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爱这把钥匙开启僵化的心灵,要爱得真、爱得深、爱得持久。教师和家长不能对厌学症学生的优点视而不见,要毫无偏见地挖掘他们的优点,不要让厌学症学生产生“被遗弃”的错觉,要使他们感到只要自己勤奋努力,也能学好。
2、矫正学习行为,正确引导。
厌学症学生由于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致使学习效率低下,从而丧失了学习信心,厌恶学习,教师要矫正其厌学行为,必须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此外,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不断产生新的更高的学习需要,也是避免厌学的一个重要措施。
3、营造学习环境,转变观念。
据调查显示,学生之所以对某学科厌学,往往与授课教师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有些教师不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去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是简单粗暴,过多地运用惩罚甚至是变相体罚的方法去纠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错误,例如“罚做百题”、“罚抄百遍”等等。这样做不但不能使原始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反而失去了学习活动中最珍贵的东西——好奇心与求知欲,更谈不上新的学习需要及欲望的产生和发展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不是新奇、探索、自信等一些积极的情感,而是枯燥、乏味甚至是痛苦等消极的感觉,久而久之必然厌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要时时装着厌学症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备课时要了解厌学症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中要做到五优先(优先提问、优先答问、优先演算、优先批改、优先辅导)、四经常(经常考察、经常指导、经常鼓励、经常强化)、三辅导(老师辅导、家长辅导、优生辅导)、二特殊(设计特殊的作业、规定特殊的评比条件)。
4、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彻底转变自己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
当然,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必须尽早请心理医生诊断,利用医学手段来治疗厌学症。对患有厌学症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
一、厌学学生的主要表现
1、对学习功能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
有人说:“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脑体倒挂、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但无论如何,这种观点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是厌学症产生的一种主要的社会文化因素。“读书无用论”是厌学症患者调节心理平衡的精神支柱。
2、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
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
3、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
厌学学生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和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此外,学习成绩差,而且有愈来愈糟的趋势,也是厌学症患者的特点。
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的因素
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
外因一:家庭教育背景。
主要是家庭教育方式不良。据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表现过多的惩罚、拒绝、否认和干涉,同时又有偏爱和过度保护,更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采取的教育方式易走极端,或过于严厉,或放任不管、过度溺爱,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
外因二:社会文化背景。
主要是低俗文化的传播。低俗文化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因此,他们对社会中流行的时髦的表层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更易接受和模仿,而这些东西往往与学校教育的要求和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的文化思想相违背。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他们必然会放松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外因三:学校教育背景。
中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了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满堂灌”、“题海战”、严厉惩罚等方式,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内因四:自我心理背景。
首先是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注意稳定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等,都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次,自我认识偏差。有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以致形成了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无前途者,于是自暴自弃,放弃了学习的追求和热情。再次,错误的学习观念,如“读书无用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低下等,都会对学生厌学症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三、学生厌学症的矫治策略
要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共同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还需要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调整学习心态,积极、主动、愉快地对待学习。
1、矫正学习心理,施之以爱。
帮助厌学症学生矫正厌学症,首先要矫治其厌学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爱这把钥匙开启僵化的心灵,要爱得真、爱得深、爱得持久。教师和家长不能对厌学症学生的优点视而不见,要毫无偏见地挖掘他们的优点,不要让厌学症学生产生“被遗弃”的错觉,要使他们感到只要自己勤奋努力,也能学好。
2、矫正学习行为,正确引导。
厌学症学生由于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致使学习效率低下,从而丧失了学习信心,厌恶学习,教师要矫正其厌学行为,必须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此外,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不断产生新的更高的学习需要,也是避免厌学的一个重要措施。
3、营造学习环境,转变观念。
据调查显示,学生之所以对某学科厌学,往往与授课教师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有些教师不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去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是简单粗暴,过多地运用惩罚甚至是变相体罚的方法去纠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错误,例如“罚做百题”、“罚抄百遍”等等。这样做不但不能使原始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反而失去了学习活动中最珍贵的东西——好奇心与求知欲,更谈不上新的学习需要及欲望的产生和发展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不是新奇、探索、自信等一些积极的情感,而是枯燥、乏味甚至是痛苦等消极的感觉,久而久之必然厌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要时时装着厌学症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备课时要了解厌学症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中要做到五优先(优先提问、优先答问、优先演算、优先批改、优先辅导)、四经常(经常考察、经常指导、经常鼓励、经常强化)、三辅导(老师辅导、家长辅导、优生辅导)、二特殊(设计特殊的作业、规定特殊的评比条件)。
4、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彻底转变自己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
当然,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必须尽早请心理医生诊断,利用医学手段来治疗厌学症。对患有厌学症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