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三重维度探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zzh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内容丰富,其蕴含着治国理政主题、“四个总”谋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三重维度,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迸发生机的活力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比任何时期面临的环境都更复杂、更严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日益不均衡、新兴大国和既成大国冲突日益凸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总”谋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现实依据和实践基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治国理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全面”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总”谋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主题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封建主义思想源远流长,根植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意义。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两半”社会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入侵,封建王朝腐朽,人民群众遭受剥削和压迫、苦不堪言,国家面临亡国灭族危险,中国前途、中国道路、中国命运就成为当时时代主题。近代以来,出现了许多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仁人志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山河破碎、亡国为奴的危机时刻,以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与列强和封建势力顽强斗争,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使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派系林立、利益纠葛、民心不齐,国民政府带领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的目标根本不可能完成。然而,国家独立、人民幸福及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就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历史使命、近代屈辱,密切联系群众,以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为己任。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党与国家、党与社会、党与人民的关系,带领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建立以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背景下,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提出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寻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邓小平理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改革开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推向21世纪。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即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建国一百周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八大以来,中国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也越艰巨,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顺应时代特征和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
  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是党治国理政的现实依据和实践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事业就已經开始。以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人士,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启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现代化运动,但无论是地主阶级改良派、革新派,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尝试,最终都失败了,建设现代化事业的重担就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了。[3]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中,遇到过困难,走过弯路,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勇于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从根本上改善了人民生活状况、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铺平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复杂和严峻,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泛起;一方面,党在新时期面临着“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同时,还面临着“四大危险”即消极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贪污腐败危险[4]。“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对新时期党治国理政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因此,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自信,借鉴世界先进治国理念,加强党建,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奠定了现实依据和实践基础。
  3.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新时期党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目的都是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个方面、是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紧密结合,展示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最伟大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道路决定前途和命运,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取得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实践概括和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反过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实践,而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的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又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6]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流入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血脉,无血便不能生存,因此,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基于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衍生出的思想精华,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时期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因此,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道路自信、中国理论自信、中国制度自信、中国文化自信,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课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二、“四个总”谋划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科学部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个总”谋划,优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中国社会现代化中的资源配置。“四个总”谋划是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力量。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即坚持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做好中国事情,首先要认清中国现实,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由于未能正确分清中国现实、时代需求、政治力量,造成初期党的部分领导人存在左倾或“右倾”错误,致使党的事业蒙受了重大损失。但是,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教训,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遵循社会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提供了理论保障和实践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创新性地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是基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顺应时代特征和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重要课题。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抓住中国问题本质,实现现代化目标。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坚定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没有这“四个自信”,中国一样事情都做不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总任务就不可能。同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目标是推动事业前行的动力,目标不明确,动力就不足,事业就会中途夭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不竭动力,推动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推动中国治理现代化。历史与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四个自信”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寓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将不断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五位一体”总布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設,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即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即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保障民生,使人民群众有病可医、老有所养、有学可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治理,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坚持党的建设,即党的建设科学化、民主化,建设学习型政党和服务型政党,增强党治国理政能力。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五位一体”总布局寓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7](P235)自近代以来,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三大历史性胜利。其成功的法宝在于,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三大胜利,赢得人民支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核心;第二,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依靠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保证,为实现中国现代化提供力量支撑;第三,时代号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顺应历史潮流和时代特征的主旋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艰辛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的选择。自党成立以来,党就紧紧依靠人民,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8](P76),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努力。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共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科学指南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破解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均衡的科学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发展。“四个全面”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者统一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协同推进。新时期,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泛起的复杂环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群众政治热情高涨,文化日益多元。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世界经济依赖增强易受全球经济影响;文化上,中国主流思想和主流价值观正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侵蚀;政治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现实政治发展不相适应等等影响。同时,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基本国情内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受传统发展理念和治理方式影响,我国既产生了资源短缺、生态危机等不可持续问题,也出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不协调,利益差距不断拉大等突出问题。[9]因此,新时期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统筹区域城乡差异、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破解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10]推进党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破解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具有深远意义,是指导党治国理政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理论。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破解新时期党面临严峻挑战的科学理论
  新时期,党治国理政比任何时期都更复杂、严峻,党面临着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11],同时新时期党也面临着消极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贪污腐败危险,[12]这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了新挑战、新问题。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1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发展,重视新时期党统揽全局的治国理政能力,提出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新时期,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薄、组织涣散、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给党造成恶劣影响,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致使党的事业蒙受巨大损失。实现党在新时代的使命,必须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加强理想信念建设,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力量保障,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法宝,是破解新时期党面临严峻挑战的科学理论。中国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4]破解“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坚持党的领导,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锁钥,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好比“牛鼻子”,治国理政好比牛儿,要牵好牛儿,就要牵住牛鼻子,党要治理好国家,就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战略目标、强大动力、可靠保证、领导核心。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破解新时期新兴国家与既成国家冲突的科学理论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内涵丰富,其内涵包括改革稳定发展,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多个领域,涉及范围之广,内容之全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精髓和重要锁钥,十八大以来,中国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正逐渐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然而,一些既成大国不希望看到一些新兴国家发展崛起,尤其是不希望社会主义中国崛起,不希望社会主义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梦目标,千方百计通过“和平演变”、思想渗透的方式使中国误入歧途,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能不能破解新时期新兴国家与既成国家间的冲突,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然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方面,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独立自主、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互利共享;另一方面,始终立足中国国情,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决不照搬西方制度模式。[1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我们认清世情国情,维护社会稳定,处理国际争端、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具有深远意义,为实现世界和平、人类和睦、自由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是破解新时期新兴国家与既成国家冲突的科学理论。
  参考文献:
  [1] 邸乘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题[J].新疆社会科学,2016(5).
  [2] 许志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与自觉[A].李崇富,郑祥福.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理论研讨会[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 佘湘.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服务型政党建设的政治逻辑[J].理论研究,2015(4).
  [4][12] 吴传毅.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框架与核心思想[J].求索,2014(9).
  [5][6] 汪青松.習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4).
  [7]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35.
  [8]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76.
  [9] 黄书进.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J].观察与思考,2016(2).
  [10] 韩庆祥.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1).
  [11] 田宪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内容[J].学习论坛,2015(11).
  [13] 王钰鑫,周利生.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在逻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1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
  [15] 黄书进.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J].观察与思考,2016(2).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着力打造平安中国,狠抓平安建设、法治建设、队伍建设和“三基”建设,使社会政治总体稳定,治安平稳可控。  关键词:安全感;社会治安;社区治理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着力打造平安中国,更紧紧围绕“公众安全感、群众满意度、司法公信力”三个提升,狠抓平安建设、法治建设、队伍建设和“三基”建设,大力开展“矛盾大排查、纠纷大调处、治安大整治、机制大完善
期刊
【摘要】:缓刑制度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英美法系国家,是目前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刑事法律制度之一,在刑事政策中被誉为除刑罚和保安处分之外的第三支柱,是“当代刑罚制度的宠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缓刑制度起步较晚,发展程度相对落后,关于缓刑的适用效果也不尽人意。当前刑罚制度的发展趋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在日益强调刑罚的谦抑、人道、社会化的今天,研究缓刑的法律制度,对当前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今后我国社会的发
期刊
【摘要】:新闻产品生产的核心是编辑过程,在编辑过程中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端等技术力量,通过这些移动化、智能化科学技术的使用,带给新闻行业一定的技术支持。通过智能化的手段,新闻业逐渐进入改革阶段。在未来新闻行业的某些环节可能重新被定义,如AR技术,机器写作,新闻分发渠道等相继被引用到新闻某些环节中。本文通过移动化、智能化的技术力量,深入分析新闻生产的再定义。  关键词:移动化;智能化;技术;新闻
期刊
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与关键环节,是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实现烟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深入推进,烟叶生产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因素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烟叶产业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值此戰略机遇期,总结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经验特色,直面瓶颈制约,找准发展路径,走出重庆特色,是必然的选择。  一、重庆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基本特色  纵观重庆合作社发展,从早期的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我国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是伴随着竞争的激烈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就业困难,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就业难的原因也不是单方面的因素,学生自身的能力不足、就业心态消极,用人单位歧视,学校对就业的引导不够等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而如何让这一问题得到缓和与解决,基于上述因素我们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  关
期刊
【摘要】:因为摄影术的发明,人类的历史才有可能由抽象模糊的记录转为直观详实的影像记录,这样的历史也才是最可信的历史。有人说摄影的本质是记录,而本文认为记录的本质是留存历史的证据,其本质是在记录那个年代的历史,记录特属于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即便在拍摄时不曾有意而为。当历史的华美铅华退尽,有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多年前可能被视之为“废品”的那些影像,恰恰才是今天不可重复的历史。  自摄影术发明以来,摄影的
期刊
【摘要】:在新媒体日益蓬勃发展的今天,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顺应当前时代潮流下,我们应该借助传统新闻模式的基础,进行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成为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改变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满足大众的需求。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特点和创新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前言: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期刊
【摘要】:地方党报集团,是当地新闻宣传界的一面旗帜,也是一个地区宣传舆论主阵地,这里的党建工作重视程度、成效好坏直接影响着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理论水平和价值取向,关乎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和服务大局的水平高低。近年来,无锡日报报业集团着重从夯实组织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强化制度约束、狠抓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积极实践并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关键词:组织基础;思想教育;制度约束;队伍建设  无锡日
期刊
【摘要】:在新媒体转型建设中,广播经历了一次有一次的洗礼和冲击,凸显出了盲点和误区,而面向用户、服务用户、进而抓住用户,是消除盲点和误区的关键所在,是应对新媒体转型的核心。  关键词:广播电台;新媒体转型建设;盲点和误区  一、以第五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
期刊
【摘要】:本文闡述了电视包装行业的现状以及趋势,并对策划制作中所产生的问题及误区进行了分析,电视包装制作的模式化与形式化问题是影响制作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介绍地域性文化符号在优秀电视包装制作中的运用及其功能,阐释了它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与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电视包装的视频识别能力与整体性,使其不但从技术层面上推陈出新,更从文化层面上加以创新,才能打造出独具个性的电视品牌。  关键词:地域性;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