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我国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是伴随着竞争的激烈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就业困难,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就业难的原因也不是单方面的因素,学生自身的能力不足、就业心态消极,用人单位歧视,学校对就业的引导不够等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而如何让这一问题得到缓和与解决,基于上述因素我们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因素;对策
一、就业困难的定义及类型
就业困难主要是指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其不能够找到工作。而就其类型主要有:
1.经济困难型。这一类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读书期间很大一部分时间会花在勤工助学上面,如果二者不能够较好的平衡,就会影响到学业。再者在面试过程中,如果面试成本较高也会影响学生的选择,导致就业选择面及面试机会大大的减少。
2.性别困难型。这个主要表现在就业单位在用人选择时在性别上存在歧视,主要表现在女大学生上,单位人才招聘时,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不录用女性,但很多单位都是男性优先,这使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大大的缩水。
3.心理困难型。主要表现在面试的时候产生胆怯、紧张的心理,在面试的时候缺乏自信,使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不能得到展示,降低面试官的好感度让自己与一些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4.学习困难型。这一类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综合影响,导致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而就业单位往往在面试的时候需要以在校成绩做一定的衡量,较低的学业成绩会让人觉得学习能力欠缺,直接让用人单位不再考虑。
5.能力困难型。这部分学生由于在学校的锻炼不足,导致能力不足,在面试时面试技巧不够,简历上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亮点,就会在面试官的心理大打折扣,无法获得面试官的青睐,也就成了就业困难的典型。
6.学历歧视型。这部分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在对人才的选用过程中,存在的人才高消费现象,许多用人单位脱离客观需求片面追求高学历,“硕士生、博士生以上”的招聘要求或者在人才选拔的时候非“985”“211”高校的学生不予考虑。应该看到学历是证明个人能力尺度之一,但不是唯一尺度。
二、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帮扶对策
就业困难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因素,既有学生本身的因素,也有用人单位以及目前政府在政策制定上的一些不完善,所以对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需要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学生个人方面
1.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要兼顾学业和自身能力的锻炼。首先应该将专业知识学习扎实,为自己找到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应该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多锻炼一下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在面试时才能更好的展现自我,获得进一步面试的机会。面试前充分了解面试单位的情况,锻炼自己的面试技巧,掌握如何在面试当中发挥自身优势,规避自己的短處,体现自身的价值,赢得签约的机会。
2.认清就业形势。在进入大学就应该明确现在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大学首先就要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毕业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如果是工作,首先要树立一个职业目标,并为目标做好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再者大学生还应该调整就业心态,不应该好高骛远,也不应该在一开始就追求与自身能力不相符合的薪酬水平,更不应该对职业性质进行歧视,到最后只会导致就业机会的丧失。
(二)学校方面
1.根据就业形势设置专业和课程。目前我国的大学专业趋同化现象严重且在专业课设置中专业课内容比较滞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为以后工作做知识的储备,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变的,这就要求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开设时更应该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专业课程应及时变更以适用社会需求,明确教育目标的导向,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2.加强就业指导。就业的好坏是检验一所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准,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目前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就业工作也成为了学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是学校稳定发展的头等大事,所以学校也应该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就业问题的指导,如开设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开办就业指导的讲座等等。
3.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应该扩宽学生就业的渠道,学生由于缺少社会经历,在找工作的时候就表现出就业渠道的单一并且不能够很好的判断企业的好坏,也出现了一些毕业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被一些不良企业欺骗的现象。学校在此方面应该加强一下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及就业机会。
(三)用人单位方面
用人单位应该树立理性用人的观念,不能一味的追求用人的性价比,想用低廉的价格获得最大限度地人力使用,有些单位给出的基本工资甚至不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这就导致了就业人员的频繁跳槽;其次一些单位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只想选择的人才马上能够进入工作角色,不想支付对大学生的培养支出,而大学生的工作经验缺乏,进去之后没有培养往往就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最后是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对与一份工作在学历和学校上面有严格的限制,就大大的缩小了就业人员的选择面,给其他同样优秀或能够胜任工作的学生设置了障碍。
(四)政府方面
1.规范就业市场,对一些企业的不合理用工,比如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买社保、工资明显偏低等现象应该进行规范;同时对用人单位在人才选用时的性别歧视、拒绝应届毕业生的现象进行规范。
2.规范就业渠道及企业资格。现在的招聘渠道多样化,校招、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网站都是大学生选择就业的渠道,一些不良的企业趁机混入招聘网站,大学生在选择时候判断能力缺乏,导致上当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被传销组织控制。所以政府应加大管控的力度,使就业渠道安全可靠。
3.提供就业优惠。比如大学生创业会减少一些就业压力后期也会吸收一些就业人,政府目前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给与了极大的优惠补助同时给予大学生就业补贴。
总之,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核心是大学生需要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不断的适用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同时需要政府、学校、用人单位的一致努力,在各个方面给与支持和保障,促进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郑晓涛.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机制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24):113-115.
[2]黄一岚,吴剑.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J].教育评论,2013(2):69-71.
[3]李志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现状与对策[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5-5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因素;对策
一、就业困难的定义及类型
就业困难主要是指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其不能够找到工作。而就其类型主要有:
1.经济困难型。这一类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读书期间很大一部分时间会花在勤工助学上面,如果二者不能够较好的平衡,就会影响到学业。再者在面试过程中,如果面试成本较高也会影响学生的选择,导致就业选择面及面试机会大大的减少。
2.性别困难型。这个主要表现在就业单位在用人选择时在性别上存在歧视,主要表现在女大学生上,单位人才招聘时,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不录用女性,但很多单位都是男性优先,这使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大大的缩水。
3.心理困难型。主要表现在面试的时候产生胆怯、紧张的心理,在面试的时候缺乏自信,使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不能得到展示,降低面试官的好感度让自己与一些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4.学习困难型。这一类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综合影响,导致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而就业单位往往在面试的时候需要以在校成绩做一定的衡量,较低的学业成绩会让人觉得学习能力欠缺,直接让用人单位不再考虑。
5.能力困难型。这部分学生由于在学校的锻炼不足,导致能力不足,在面试时面试技巧不够,简历上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亮点,就会在面试官的心理大打折扣,无法获得面试官的青睐,也就成了就业困难的典型。
6.学历歧视型。这部分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在对人才的选用过程中,存在的人才高消费现象,许多用人单位脱离客观需求片面追求高学历,“硕士生、博士生以上”的招聘要求或者在人才选拔的时候非“985”“211”高校的学生不予考虑。应该看到学历是证明个人能力尺度之一,但不是唯一尺度。
二、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帮扶对策
就业困难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因素,既有学生本身的因素,也有用人单位以及目前政府在政策制定上的一些不完善,所以对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需要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学生个人方面
1.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要兼顾学业和自身能力的锻炼。首先应该将专业知识学习扎实,为自己找到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应该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多锻炼一下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在面试时才能更好的展现自我,获得进一步面试的机会。面试前充分了解面试单位的情况,锻炼自己的面试技巧,掌握如何在面试当中发挥自身优势,规避自己的短處,体现自身的价值,赢得签约的机会。
2.认清就业形势。在进入大学就应该明确现在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大学首先就要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毕业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如果是工作,首先要树立一个职业目标,并为目标做好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再者大学生还应该调整就业心态,不应该好高骛远,也不应该在一开始就追求与自身能力不相符合的薪酬水平,更不应该对职业性质进行歧视,到最后只会导致就业机会的丧失。
(二)学校方面
1.根据就业形势设置专业和课程。目前我国的大学专业趋同化现象严重且在专业课设置中专业课内容比较滞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为以后工作做知识的储备,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变的,这就要求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开设时更应该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专业课程应及时变更以适用社会需求,明确教育目标的导向,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2.加强就业指导。就业的好坏是检验一所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准,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目前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就业工作也成为了学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是学校稳定发展的头等大事,所以学校也应该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就业问题的指导,如开设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开办就业指导的讲座等等。
3.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应该扩宽学生就业的渠道,学生由于缺少社会经历,在找工作的时候就表现出就业渠道的单一并且不能够很好的判断企业的好坏,也出现了一些毕业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被一些不良企业欺骗的现象。学校在此方面应该加强一下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及就业机会。
(三)用人单位方面
用人单位应该树立理性用人的观念,不能一味的追求用人的性价比,想用低廉的价格获得最大限度地人力使用,有些单位给出的基本工资甚至不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这就导致了就业人员的频繁跳槽;其次一些单位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只想选择的人才马上能够进入工作角色,不想支付对大学生的培养支出,而大学生的工作经验缺乏,进去之后没有培养往往就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最后是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对与一份工作在学历和学校上面有严格的限制,就大大的缩小了就业人员的选择面,给其他同样优秀或能够胜任工作的学生设置了障碍。
(四)政府方面
1.规范就业市场,对一些企业的不合理用工,比如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买社保、工资明显偏低等现象应该进行规范;同时对用人单位在人才选用时的性别歧视、拒绝应届毕业生的现象进行规范。
2.规范就业渠道及企业资格。现在的招聘渠道多样化,校招、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网站都是大学生选择就业的渠道,一些不良的企业趁机混入招聘网站,大学生在选择时候判断能力缺乏,导致上当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被传销组织控制。所以政府应加大管控的力度,使就业渠道安全可靠。
3.提供就业优惠。比如大学生创业会减少一些就业压力后期也会吸收一些就业人,政府目前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给与了极大的优惠补助同时给予大学生就业补贴。
总之,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核心是大学生需要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不断的适用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同时需要政府、学校、用人单位的一致努力,在各个方面给与支持和保障,促进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郑晓涛.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机制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24):113-115.
[2]黄一岚,吴剑.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J].教育评论,2013(2):69-71.
[3]李志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现状与对策[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