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作了研究和探索,提出确立学生为主体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策略和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学物理;学生主体性;确立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9 -01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主体能动性
新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都有好处。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由“不问”转变为“敢问”、“善问”。例如我在“电流”教学中,让每小组同学分得一只电流表,提出了下列问题,鼓励大家发言。
1.电流表是用来测量什么物理量的?
2.电流表是量程是多少?
3.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如果不在应如何调节?
4.用电流表如何测量电路中电流?
最后让学生总结如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从仪器的作用、仪器的结构到仪器的原理、仪器的使用。
二、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直观启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主渠道。物理课堂教学要重视整体性原则,做到师生互动。这就要求以教师为主导,更要以学生为主体,两者不能偏颇。我们应提倡充分战士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既要充分地展示教师的教学过程,更要充分展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思维过程。例如可在直观启发中培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直观启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实物、教具、图表、幻灯等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想,深刻地认识到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启发方法。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能迅速地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它是思维活动的速度。在直观启发中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方法是加强“示范”效应,引入学生“抢答”缩短领悟时间,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的过程能被学生及时表述出来。
三、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生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新课标强调“要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实施探究教学可以使学习中心由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过程,更应是一个探求、尝试、体验的过程,学习过程越接近于真实的研究过程,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高,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参与科学探究
在探究活动开始时可以设置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假设和猜想,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指导,使学生能比较顺利的完成探究活动,更多的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避免因多次失败而产生消极影响。即使判断错了,也不要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探究活动,老师应尽可能给学生多动手实践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的机会,根据一些实际情况有的活动要求做到人人参加,有的活动要创造条件去做,尽量扩大学生的探究空间。提倡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活动,例如在做“探究声音的产生”活动时,可利用橡皮筋、直尺等身边用具完成;通过搓手发热的活动来感受摩擦生热;利用皮球落地后又弹起体会能量的转化等。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教学中应多做“试一试”、“动动手”之类的小实验,演示实验应与学生活动相结合,不要用演示来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也不要将学生活动仅仅作为验证规律的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2.重视课堂实验设计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创造思维是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创造心理学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在物理探究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多看(观察)、多想、多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实验,优选最佳的方案,分析教材的某些实验装置,既可以找出其不足,又可以开发其新的用途等,都是训练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例如,将《透镜》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分解为几组基本问题,教师精心设计思考题,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教师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探究知识的奥妙,尝试成功解决问题的甜蜜,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让他们都跃跃欲试并尝试探究本来认为深奥的、难懂的知识,尝试探究获得原来认为高不可攀的技能。
3.重视探究中的合作交流,培养协作能力
在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做口头陈述描述科学过程,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与讨论,通过相互交谈、倾听、讲述、板书,使发现得以分享,凌乱的知识得以组织,模糊的认识得以澄清,猜测得到验证或否定,观点得到辨析或认同。就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既是受到充分尊重的独立学习者,又是他人的伙伴与协作者。因此交流不仅有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和群体意识,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有利于合作交流的气氛与环境。注意对学生表述的技能、技巧的引导与训练,引导学生认真听取与评判别人的表述。
关键词:中学物理;学生主体性;确立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9 -01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主体能动性
新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都有好处。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由“不问”转变为“敢问”、“善问”。例如我在“电流”教学中,让每小组同学分得一只电流表,提出了下列问题,鼓励大家发言。
1.电流表是用来测量什么物理量的?
2.电流表是量程是多少?
3.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如果不在应如何调节?
4.用电流表如何测量电路中电流?
最后让学生总结如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从仪器的作用、仪器的结构到仪器的原理、仪器的使用。
二、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直观启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主渠道。物理课堂教学要重视整体性原则,做到师生互动。这就要求以教师为主导,更要以学生为主体,两者不能偏颇。我们应提倡充分战士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既要充分地展示教师的教学过程,更要充分展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思维过程。例如可在直观启发中培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直观启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实物、教具、图表、幻灯等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想,深刻地认识到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启发方法。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能迅速地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它是思维活动的速度。在直观启发中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方法是加强“示范”效应,引入学生“抢答”缩短领悟时间,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的过程能被学生及时表述出来。
三、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生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新课标强调“要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实施探究教学可以使学习中心由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过程,更应是一个探求、尝试、体验的过程,学习过程越接近于真实的研究过程,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高,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参与科学探究
在探究活动开始时可以设置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假设和猜想,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指导,使学生能比较顺利的完成探究活动,更多的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避免因多次失败而产生消极影响。即使判断错了,也不要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探究活动,老师应尽可能给学生多动手实践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的机会,根据一些实际情况有的活动要求做到人人参加,有的活动要创造条件去做,尽量扩大学生的探究空间。提倡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活动,例如在做“探究声音的产生”活动时,可利用橡皮筋、直尺等身边用具完成;通过搓手发热的活动来感受摩擦生热;利用皮球落地后又弹起体会能量的转化等。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教学中应多做“试一试”、“动动手”之类的小实验,演示实验应与学生活动相结合,不要用演示来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也不要将学生活动仅仅作为验证规律的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2.重视课堂实验设计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创造思维是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创造心理学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在物理探究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多看(观察)、多想、多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实验,优选最佳的方案,分析教材的某些实验装置,既可以找出其不足,又可以开发其新的用途等,都是训练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例如,将《透镜》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分解为几组基本问题,教师精心设计思考题,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教师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探究知识的奥妙,尝试成功解决问题的甜蜜,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让他们都跃跃欲试并尝试探究本来认为深奥的、难懂的知识,尝试探究获得原来认为高不可攀的技能。
3.重视探究中的合作交流,培养协作能力
在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做口头陈述描述科学过程,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与讨论,通过相互交谈、倾听、讲述、板书,使发现得以分享,凌乱的知识得以组织,模糊的认识得以澄清,猜测得到验证或否定,观点得到辨析或认同。就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既是受到充分尊重的独立学习者,又是他人的伙伴与协作者。因此交流不仅有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和群体意识,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有利于合作交流的气氛与环境。注意对学生表述的技能、技巧的引导与训练,引导学生认真听取与评判别人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