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书法的取法,以正书既楷书、隶书、篆书为入门的选择是公认正确的取法,分析这三种书体的用笔技巧 ,这是从技术角度来说的。从原理角度来说,各个时期都以楷书做为主流书体,在实践教学中效果明显,写其他书体十分简易,而且临帖时准确度较高。
关键词:书法;辅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J292.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62-02
在艺术馆工作十年了,从辅导的角度对社会群众书法工作进行了一下梳理。
辅导群众书法上,有几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中的重点一是取法的问题;二是学习方法的问题。由什么书体入门是一个最为重要也是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有主张以楷书入门的,也有主张以篆书或隶书入门的,每个人都能引经据典说出一大堆理由来,多年以来争论不休。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是古人对学习和治事的一个态度,在被引入书法的领域后,得到了很多演绎和发展。主要的一个推演就是要想学好书法,必须得向上取法,如果你选择了清代书家那是不行的,一定要向上求法,要从清到明,从明到元,一直到宋、唐、隋、晋、三国、汉、秦,直到甲骨才算到头。可是想写好甲骨文的又如何取法乎上呢?明显是没有办法的,以我十几年书法辅导得出的结论,认为这明显是不行的。
学习书法的取法,以正书既楷书、隶书、篆书为入门的选择是公认正确的取法。但是这三种书体由哪一种首先进入又会产生很多纠纷,这已经说过了。有人举出吴昌硕苦练篆书,认为吴练了篆书写字的力量就比不写篆书的力量大等观点,这也是不客观的,在书法上没有绝对的衡量力量的科学方法,某一书家比另外一家书法的笔力大多少,三百斤获二百斤,是无法测量的。只是成名的书家一定有他自己的特点和风格的。用笔的力量是写字时执笔的方法正确与否有关,与临写哪种书体入手并无太大关系,无论学习哪种书体,只要方法正确,都可以得到相应的笔力,功夫练到了,都可以做到力透纸背,这一点王羲之的“临池而书”就可作为佐证。
我们先来分析这三种书体的用笔技巧。篆书的笔画是由一个直画和一个半圆的弧线、两个笔画组成的,把这两个笔画练好了,篆书的笔画就基本过关了。只要懂了篆书的结构方法、笔画粗细均匀、起收藏锋,转折接笔完备,通过苦练,就可以把篆书写好。隶书笔画是由一个直线、一个弧线和一个三角形的点组成的,把这三个笔画写好,写得横平竖直就可以了。而楷书的用笔最为丰富,共有点、橫、竖、撇、捺、折、提、钩八种笔画,每一种笔画又有若干变化,笔画的起笔、收笔角度变化丰富,姿态较多,笔画粗细变化也很大,这都对训练用笔有较大的帮助。另外,在学习书法时,写字的功力变化是一个衡量指标,人写字的年头多少和功力增长并不成正比例,有的人因为方法正确,写字时间不长,都体现出较好的功力;有的人天天写,写了二三十年,字里体现的功力很一般。这是为什么?因为功力是人对毛笔的控制力和对书写原理、结构原理以及书法修养的综合体现。而用笔功力的提升,通过学习合适的楷书碑帖,会最大程度的得到实现。
篆书、隶书因为笔画粗细较为均匀,起、收笔动作相对变化不大,在书写时手执笔的力量相对平均,不用过分控制提按动作即可达到要求。而且因为细节要求较少,手的精度控制力较差,这在元明清时的篆隶书大师作品中可以见到明证。吴昌硕、邓石如、伊秉绶、杨沂孙郑簠吴大澄,这些人都以篆书或隶书名世,但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用笔较为简单,而且行草书基本都不入流,而在楷书上功力深厚的。敦煌藏经洞中的以及在国内各处发现的佛经中,以楷书做为主要书体,其中大多数都是无名书家书写的,这些作者如果到今天,几乎都可以拿到中国书协的会员证,其中一部分水平是现在以楷书名世的书法大家都无法比肩的。
学习篆书的人占的比例较小,而且因为篆书的可识性较低,故普及较为困难,在每一个朝代学习篆书的人都是专业从事书法研究的。隶书从汉代以后也变成了纯粹的书法用体,而楷书却是既有着实用功能,又有着艺术水准的大众化书体,是普及书法文化的首选。
这是从技术角度来说的。从原理角度来说,各个时期都以楷书做为主流书体,是因为它既有艺术性,还有实用性。清朝提倡馆阁体,每一个人在仕途之初,必须都得写好楷书,大众熟知的郑板桥,拥有极具个性的书体,书风怪异,有“乱石铺街”之誉,可谁能想到他年轻时写的楷书如印刷的铅字一般工整呢。
我们现在使用的铅字,是从仿宋体等演变而来的,而仿宋体又是从唐宋时期的楷书名家字体集优点而成。这样的字体充实着我们的眼睛,让人们在看到楷体字时会觉得很舒服。当然各个书体之间是没有哪一种的审美价值更高或更低之分,不管是哪种书体,只要是写到了极致,都有着至高无上的审美价值,不能厚此薄彼。这里探讨的只是普及书法入门的问题。
在这个时代,打印机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之中,家庭拥有打印机已经很多,写书汉字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我们知道清代以前,因为人人都使用毛笔书写汉字,所以书法艺术成为热爱人数最多、名家最多,这都是因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各朝皇帝的提倡、重视才能达到的。在古代几乎每个皇帝的书法都有较高水平,有几位皇帝如唐太宗、宋徽宗,还达到了专业级顶峰水准,即使书法水平一般的统治者,欣赏能力也是非常高的,连普通老百姓哪怕是一个酒馆的酒保,也有着较高的鉴赏能力,所以那个时代没有一些打着书法家名义的书法活动家。
在当前浮躁的时代,人人都以金钱为最高追求,艺术已沦为追求金钱的工具,人们逐渐放弃对艺术原本的欣赏和追求,只求尽快实现其金钱价值。在这种社会现实下,群众文化工作尤其重要,传承文化、延续艺术火种,在工作中把握住基本方向,而且国家和文化部也应该提倡和推广楷书,并且起到一定的带头和示范作用,所谓上行下效,一定能达到较好的结果。
至于学习楷书应该如何入手最好,从我书法教学十五年的经验来看,由唐楷入手最好。唐楷是中国楷书的高峰期,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都是绝对的大家,但是这些人不一定都可以作为入门的选择。个人认为颜真卿的《勤礼碑》是入门首选,《勤礼碑》是楷书中的经典作品,字形够大,结构端正,用笔精熟,炉火纯青。它端庄伟岸,雍容雄秀,高古苍劲,气势迫人。此碑结构、笔画位置经营疏密得当,字的中宫笔画互相避让而留有空间,开通舒朗,外部笔画规整,力求稳重,字体结构上面紧密下部舒展,具有上紧下松、外紧内松的特点。尤其此碑的笔画,粗细对比强烈、夸张,具有视觉冲击力,在做为初学入门的规范字帖时,由于笔画对比的粗细夸张,在练习时,手在控制毛笔时需要控制的力量变化明显,因此书写功力增加较快。在学过此碑后,即可选择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深入学习。这一点这多年的书法辅导中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当学生学习两年后,想学篆书或者隶书半年即可达到较好的水平,而先学篆书或隶书,回头写楷书都不能表现得准确。而且在写草书时,尤其困难,在起笔收笔上表现欠丰富,结构易松散,聚散开合较难处理,转时缺乏提按,这在邓石如书法里可以得到证明。
以上种种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一些人认可,但是艺术就是这样,虽然每个人见解不同,但是通过辅导实践和研读书法史,我得出这样的结论,而且在实践教学中效果明显,学生在楷书过关后,写其他书体十分简易,而且临帖时准确度较高。所以楷书的结构和用笔原是每个喜欢书法的人都应该学会的,你可以不喜欢楷书,但你应该了解这些原理,掌握这些技巧,这样才会因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眼界开阔。
希望所有喜欢书法的人,能共同来探讨书法的原本,把古老的书法艺术传承下去,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自己做为一名从事文化工作者的身份。
关键词:书法;辅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J292.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62-02
在艺术馆工作十年了,从辅导的角度对社会群众书法工作进行了一下梳理。
辅导群众书法上,有几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中的重点一是取法的问题;二是学习方法的问题。由什么书体入门是一个最为重要也是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有主张以楷书入门的,也有主张以篆书或隶书入门的,每个人都能引经据典说出一大堆理由来,多年以来争论不休。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是古人对学习和治事的一个态度,在被引入书法的领域后,得到了很多演绎和发展。主要的一个推演就是要想学好书法,必须得向上取法,如果你选择了清代书家那是不行的,一定要向上求法,要从清到明,从明到元,一直到宋、唐、隋、晋、三国、汉、秦,直到甲骨才算到头。可是想写好甲骨文的又如何取法乎上呢?明显是没有办法的,以我十几年书法辅导得出的结论,认为这明显是不行的。
学习书法的取法,以正书既楷书、隶书、篆书为入门的选择是公认正确的取法。但是这三种书体由哪一种首先进入又会产生很多纠纷,这已经说过了。有人举出吴昌硕苦练篆书,认为吴练了篆书写字的力量就比不写篆书的力量大等观点,这也是不客观的,在书法上没有绝对的衡量力量的科学方法,某一书家比另外一家书法的笔力大多少,三百斤获二百斤,是无法测量的。只是成名的书家一定有他自己的特点和风格的。用笔的力量是写字时执笔的方法正确与否有关,与临写哪种书体入手并无太大关系,无论学习哪种书体,只要方法正确,都可以得到相应的笔力,功夫练到了,都可以做到力透纸背,这一点王羲之的“临池而书”就可作为佐证。
我们先来分析这三种书体的用笔技巧。篆书的笔画是由一个直画和一个半圆的弧线、两个笔画组成的,把这两个笔画练好了,篆书的笔画就基本过关了。只要懂了篆书的结构方法、笔画粗细均匀、起收藏锋,转折接笔完备,通过苦练,就可以把篆书写好。隶书笔画是由一个直线、一个弧线和一个三角形的点组成的,把这三个笔画写好,写得横平竖直就可以了。而楷书的用笔最为丰富,共有点、橫、竖、撇、捺、折、提、钩八种笔画,每一种笔画又有若干变化,笔画的起笔、收笔角度变化丰富,姿态较多,笔画粗细变化也很大,这都对训练用笔有较大的帮助。另外,在学习书法时,写字的功力变化是一个衡量指标,人写字的年头多少和功力增长并不成正比例,有的人因为方法正确,写字时间不长,都体现出较好的功力;有的人天天写,写了二三十年,字里体现的功力很一般。这是为什么?因为功力是人对毛笔的控制力和对书写原理、结构原理以及书法修养的综合体现。而用笔功力的提升,通过学习合适的楷书碑帖,会最大程度的得到实现。
篆书、隶书因为笔画粗细较为均匀,起、收笔动作相对变化不大,在书写时手执笔的力量相对平均,不用过分控制提按动作即可达到要求。而且因为细节要求较少,手的精度控制力较差,这在元明清时的篆隶书大师作品中可以见到明证。吴昌硕、邓石如、伊秉绶、杨沂孙郑簠吴大澄,这些人都以篆书或隶书名世,但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用笔较为简单,而且行草书基本都不入流,而在楷书上功力深厚的。敦煌藏经洞中的以及在国内各处发现的佛经中,以楷书做为主要书体,其中大多数都是无名书家书写的,这些作者如果到今天,几乎都可以拿到中国书协的会员证,其中一部分水平是现在以楷书名世的书法大家都无法比肩的。
学习篆书的人占的比例较小,而且因为篆书的可识性较低,故普及较为困难,在每一个朝代学习篆书的人都是专业从事书法研究的。隶书从汉代以后也变成了纯粹的书法用体,而楷书却是既有着实用功能,又有着艺术水准的大众化书体,是普及书法文化的首选。
这是从技术角度来说的。从原理角度来说,各个时期都以楷书做为主流书体,是因为它既有艺术性,还有实用性。清朝提倡馆阁体,每一个人在仕途之初,必须都得写好楷书,大众熟知的郑板桥,拥有极具个性的书体,书风怪异,有“乱石铺街”之誉,可谁能想到他年轻时写的楷书如印刷的铅字一般工整呢。
我们现在使用的铅字,是从仿宋体等演变而来的,而仿宋体又是从唐宋时期的楷书名家字体集优点而成。这样的字体充实着我们的眼睛,让人们在看到楷体字时会觉得很舒服。当然各个书体之间是没有哪一种的审美价值更高或更低之分,不管是哪种书体,只要是写到了极致,都有着至高无上的审美价值,不能厚此薄彼。这里探讨的只是普及书法入门的问题。
在这个时代,打印机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之中,家庭拥有打印机已经很多,写书汉字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我们知道清代以前,因为人人都使用毛笔书写汉字,所以书法艺术成为热爱人数最多、名家最多,这都是因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各朝皇帝的提倡、重视才能达到的。在古代几乎每个皇帝的书法都有较高水平,有几位皇帝如唐太宗、宋徽宗,还达到了专业级顶峰水准,即使书法水平一般的统治者,欣赏能力也是非常高的,连普通老百姓哪怕是一个酒馆的酒保,也有着较高的鉴赏能力,所以那个时代没有一些打着书法家名义的书法活动家。
在当前浮躁的时代,人人都以金钱为最高追求,艺术已沦为追求金钱的工具,人们逐渐放弃对艺术原本的欣赏和追求,只求尽快实现其金钱价值。在这种社会现实下,群众文化工作尤其重要,传承文化、延续艺术火种,在工作中把握住基本方向,而且国家和文化部也应该提倡和推广楷书,并且起到一定的带头和示范作用,所谓上行下效,一定能达到较好的结果。
至于学习楷书应该如何入手最好,从我书法教学十五年的经验来看,由唐楷入手最好。唐楷是中国楷书的高峰期,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都是绝对的大家,但是这些人不一定都可以作为入门的选择。个人认为颜真卿的《勤礼碑》是入门首选,《勤礼碑》是楷书中的经典作品,字形够大,结构端正,用笔精熟,炉火纯青。它端庄伟岸,雍容雄秀,高古苍劲,气势迫人。此碑结构、笔画位置经营疏密得当,字的中宫笔画互相避让而留有空间,开通舒朗,外部笔画规整,力求稳重,字体结构上面紧密下部舒展,具有上紧下松、外紧内松的特点。尤其此碑的笔画,粗细对比强烈、夸张,具有视觉冲击力,在做为初学入门的规范字帖时,由于笔画对比的粗细夸张,在练习时,手在控制毛笔时需要控制的力量变化明显,因此书写功力增加较快。在学过此碑后,即可选择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深入学习。这一点这多年的书法辅导中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当学生学习两年后,想学篆书或者隶书半年即可达到较好的水平,而先学篆书或隶书,回头写楷书都不能表现得准确。而且在写草书时,尤其困难,在起笔收笔上表现欠丰富,结构易松散,聚散开合较难处理,转时缺乏提按,这在邓石如书法里可以得到证明。
以上种种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一些人认可,但是艺术就是这样,虽然每个人见解不同,但是通过辅导实践和研读书法史,我得出这样的结论,而且在实践教学中效果明显,学生在楷书过关后,写其他书体十分简易,而且临帖时准确度较高。所以楷书的结构和用笔原是每个喜欢书法的人都应该学会的,你可以不喜欢楷书,但你应该了解这些原理,掌握这些技巧,这样才会因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眼界开阔。
希望所有喜欢书法的人,能共同来探讨书法的原本,把古老的书法艺术传承下去,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自己做为一名从事文化工作者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