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上活了。”我以为,吕老所说的“把课上活”,当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激趣,使学生变“要
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精心导入,引发求知欲望
一则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可以使学生迅速而热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导入的方式多样,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来灵活设计。
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平实的说明文,作者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这篇课文的导语我们可以援引作者少年时的一则故事:“很早以前,有一个十岁的少年,跟着别人去看赛龙舟,当时许多人站在桥上观看,突然桥被压塌了,许多人掉在水里。这位少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发誓长大要建许多坚固耐用的桥。他勤奋学习,长大后果然成为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设计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他就是——茅以升,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这则短小的故事,使学生牢牢记住了这位有远大志向的桥梁专家,也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桥梁知识的浓厚兴趣。
散文诗歌教学,应注重意境的感悟与情感的体验。导入时可以选择恰当的音乐,创设与课文内容和谐一致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音乐声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为学生提供驰骋想象的天地,帮助他们体验作品中丰富的思想感情,领悟那难以言传而又意味无穷的意蕴。一曲《牧歌》,可以将学生带入那辽阔无边、令人神往的蒙古大草原,而古诗《敕勒歌》中那幅美丽的风俗画面——蓝天、白云、羊群、笛声,会在音乐声中变得更加明晰生动。朱自清先生的《春》可配以乐曲《春江花月夜》朗诵,那如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旋律最易使人感受到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盎然春意。
此外,我们还可以用谜语导入、设置悬念、实物演示等方法。
二、巧妙设问,激起探索兴趣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线,有疑才有思。在教学《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时,待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便提出一个问题:“‘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应当属于被保护的文物古迹,对于它的倒掉,鲁迅先生不但不惋惜,反而感到分外喜悦,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从常规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发他们的兴奋点,而本课的关键——雷峰塔的象征意义就在学生对问题的思索、讨论中迎刃而解。
问题设置要恰当,提问亦要得法。在教学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时,以往我常常采用让学生复述的方式来督促学生把握文章脉络,现在则可把这个教学环节稍稍变通一下。如教《皇帝的新装》一课,在学生通读全文之后,我请同学们用一个动词来概括全文的情节。同样的内容,因设问的语言不同,效果就大不一样,前者是学生被动地机械重复,而后者则使学生在理清思路、锤炼词语的同时,还能感受一种探索与发现的兴奋。
三、善于评价,保持良好情绪
皮格马里翁效应提醒我们:教师的态度有时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如果老师对孩子的态度是赞赏的、高期望的,那么学生就会发展得更好一点。在课堂上,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精心调动起来的学习积极性能否保持住,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
首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不迷信书本,不盲从老师,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多维的思考,独立的判断才不会受到压抑。对于学生的回答,应充分肯定其见解的独特、思维的深刻,使学生在受到鼓舞、增强自信的同时,感受创造的喜悦。
其次,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的局限,学生的见解难免会出现片面、幼稚的错误,教师绝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更不应对学生讽刺、挖苦,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评价得当,可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把知识学懂,把本领学会。“让孩子的心灵处在一个舒展的状态,这样他们才能欢乐地飞翔”。
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精心导入,引发求知欲望
一则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可以使学生迅速而热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导入的方式多样,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来灵活设计。
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平实的说明文,作者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这篇课文的导语我们可以援引作者少年时的一则故事:“很早以前,有一个十岁的少年,跟着别人去看赛龙舟,当时许多人站在桥上观看,突然桥被压塌了,许多人掉在水里。这位少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发誓长大要建许多坚固耐用的桥。他勤奋学习,长大后果然成为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设计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他就是——茅以升,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这则短小的故事,使学生牢牢记住了这位有远大志向的桥梁专家,也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桥梁知识的浓厚兴趣。
散文诗歌教学,应注重意境的感悟与情感的体验。导入时可以选择恰当的音乐,创设与课文内容和谐一致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音乐声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为学生提供驰骋想象的天地,帮助他们体验作品中丰富的思想感情,领悟那难以言传而又意味无穷的意蕴。一曲《牧歌》,可以将学生带入那辽阔无边、令人神往的蒙古大草原,而古诗《敕勒歌》中那幅美丽的风俗画面——蓝天、白云、羊群、笛声,会在音乐声中变得更加明晰生动。朱自清先生的《春》可配以乐曲《春江花月夜》朗诵,那如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旋律最易使人感受到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盎然春意。
此外,我们还可以用谜语导入、设置悬念、实物演示等方法。
二、巧妙设问,激起探索兴趣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线,有疑才有思。在教学《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时,待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便提出一个问题:“‘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应当属于被保护的文物古迹,对于它的倒掉,鲁迅先生不但不惋惜,反而感到分外喜悦,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从常规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发他们的兴奋点,而本课的关键——雷峰塔的象征意义就在学生对问题的思索、讨论中迎刃而解。
问题设置要恰当,提问亦要得法。在教学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时,以往我常常采用让学生复述的方式来督促学生把握文章脉络,现在则可把这个教学环节稍稍变通一下。如教《皇帝的新装》一课,在学生通读全文之后,我请同学们用一个动词来概括全文的情节。同样的内容,因设问的语言不同,效果就大不一样,前者是学生被动地机械重复,而后者则使学生在理清思路、锤炼词语的同时,还能感受一种探索与发现的兴奋。
三、善于评价,保持良好情绪
皮格马里翁效应提醒我们:教师的态度有时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如果老师对孩子的态度是赞赏的、高期望的,那么学生就会发展得更好一点。在课堂上,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精心调动起来的学习积极性能否保持住,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
首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不迷信书本,不盲从老师,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多维的思考,独立的判断才不会受到压抑。对于学生的回答,应充分肯定其见解的独特、思维的深刻,使学生在受到鼓舞、增强自信的同时,感受创造的喜悦。
其次,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的局限,学生的见解难免会出现片面、幼稚的错误,教师绝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更不应对学生讽刺、挖苦,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评价得当,可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把知识学懂,把本领学会。“让孩子的心灵处在一个舒展的状态,这样他们才能欢乐地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