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创造性”与教师的“教”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ard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例A:中国一个三岁幼儿上了国画兴趣班,画的竹子可以与大画家相媲美,达到了“乱真”的地步。五岁时孩子随父母来到了美国,进了正规的绘画兴趣班。在班上孩子什么也画不出来,原因是美国老师根本不教绘画,每次都是给一个题目,让孩子自己画,孩子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孩子画得“一塌湖涂”,教师也夸“好”,这个中国孩子受不了,只好退学了。
  实例B:美国一个小学美术教师,在昆明进行教学交流,看到中国孩子的画技非常高,就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画让孩子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画了同一个事物——圣诞树,原因是教室墙上贴着一棵圣诞树,当美国老师把圣诞树覆盖起来后,那些画技超群的孩子竟然无从下笔,瞪起了眼睛。
  一、中国教育的误区
  分析以上两个例子找到答案:范画→孩子的眼晴→孩子的手,最后由手把样板“画”下来。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晴到手的过程,一个类似“拷贝”的过程。长此以往,孩子的绘画就仅仅是一个由眼晴到手的过程,他的眼睛有画,心里没有画。眼睛里的画只能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由于在他眼里只有别人的画,于是在他心中就很难创造出一幅自己的画来。
  我们的初级阶段的教育存在着三个不容忽视的误区:
  一是以为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
  智力是一个人各种能力的综合,它的高低取决于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人先天最少存在有八大智能”,不了解孩子的资质与潜能,盲目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不但会事倍功半,而且会影响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是以为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
  智力包括记忆力、想像力、观察力、思考力等。吸收知识可以锻炼记忆力、丰富想像力、提高观察力、增强思考力,但是智力的发展是一个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过程,比如需要适当的营养、需要健康的心理环境、需要正常的社会化等。这些“需要”都绝不是吸收知识可以完全替代的,把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其结果只能开发出书呆子式的智力。
  三是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
  创造力不同于智力,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培养创造力必须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所以说,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这是中国素质教育的误区。
  二、创造性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也就是说,创造性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因此,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
  所谓“教”,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育计划、目标、要求及内容,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教育的过程。“教”绘画就是把绘画的“知识或技能传给人”,至于如何让孩子画他自己的画,教师却做得不够。
  凡是能传给他人的,一定是可以重复的;而可以被他人重复的,则一定不具有创造性。例如,绘画的“知识或技能”是可以从A传给B又从B传给C的。创造性是潜伏在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性,正像人的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也是无法从A传到B的,因此,幼儿的创造性是教师培养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最后它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孩子创造性的环境。
  例如:
  1.讲出一种特性,让幼儿列举有此特性的事物,鼓励幼儿列举得越多越好。如谈话活动“什么东西在变”,启发鼓励孩子去发散思维,他们会说出无数个“变”:有看得见的“小树越来越高”,有感觉到的“气温越来越热”,有速度上的“车越开越快”,有时间上的“人越来越老”等。
  2.提出某一事物,让幼儿列举其用途。如常识课上,结合认识“水”,让幼儿说出水的用途,孩子会说出“水能喝、水能浇花、水能发电”等。
  3.画出一些图形符号,让幼儿大胆想、大胆说。如画一个“O”,让幼儿说出想像的事物,孩子会说出“像太阳、像眼睛、像轮胎”等。
  4.故事课上,老师只讲故事情节,请幼儿给故事起名字;或讲到结尾部分戛然而止,请幼儿续编结尾。
  在幼儿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方法还有许多,以上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新《纲要》的指导下,教师要更新“教”的理念,树立起“教”的目的不仅局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才能全面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黄全愈 著《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
  [2]《国内外幼儿教育改革动态》.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关爱学生,萌发兴趣 
期刊
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把新理念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就是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我们根据这个理念,在课堂上积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甚至使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成了贯彻“课改”精神的标志,成了各种公开课、汇报课、展示课的必备环节。如何在小学尤其是年龄偏小、知识结构单一、接受水平低、自控能力差的低年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下面就谈谈
期刊
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爱与责任是母亲的天性,爱与责任也是教师的天性。教育中爱的分量到底有多大?每个从事教育的人都会说:“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20岁开始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已经担任了整整12年的班主任。这么多年,有过艰辛,有过伤心,有过幸福,有过感动,但最难忘的是学生带来的阳光味道——那充满热情、激情、率真和单纯的心灵。  三年级是我从教以来最难忘的一学年,本来喜欢挑战的我刚开学便被打了一闷
期刊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的。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人类社会已进入了21世纪,中学生是我国21世纪的主人,他们将主宰国家及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班主任工作的神圣和崇高就在于他能塑造青少年的心灵、引导青少年起步人生。那么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怎样才能创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呢?  一、身教重于言教
期刊
班主任工作是平凡的,平凡中却担负着他人无法取代的崇高使命;班主任工作是辛苦的,辛苦中却蕴含着他人无法体会的深刻幸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都耳熟能详的道理,但是,能够正确地爱孩子,并把爱化作一种工作能力,甚至变成一种艺术,却不容易做到。在教育实践中,有些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失之偏颇:有的“爱生如子”,事无巨细大包大揽;有的几乎从来不批评学生,爱得无原则甚至失去教师必要的威严;有
期刊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要结合课本内容,因地制宜地注入生活内容,使教学回归学生的世界、回归现实生活的世界,让学生学习理论的同时观察自然、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提高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涵义  思想品德课生活
期刊
摘 要:孩子们升入大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对社会的认知力都提高的情况下,角色游戏则成了深受孩子们喜欢的一种游戏。它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在扮演角色过程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大胆想象而发挥自己所演绎的角色,对于孩子来说,那是另一个版本的自我,充满了梦想的色彩。孩子们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就有不同的语言、动作、装扮等,结合当下社会现状
期刊
我国已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作为基础学科的政治,依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中学政治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个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案,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
期刊
众所周知,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学生在班级中健康成长呢?近年来,教师“岗位设置”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教师找到了自身的价值。那么,在班级管理中,何不也尝试进行“岗位设置”呢?  一、“岗位设置”的价值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很显然,这体现了教育者对生命成长、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和关爱。班级本身是一种有组织的生活,班级中也有许多公共事务
期刊
班主任身上表现出的职业倦怠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消极影响。本文就其成因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以缓解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发生,提升班主任职业生命质量,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班主任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造成班主任身心疲惫甚至倦怠的原因在这几个方面:工作压力、学生、家长、自身发展、家庭及经济状况和学校的管理评价等。  1.农村班主任工作压力大、强度高。与课任教师相比,班主任每天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