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机电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而尺寸链的内容是本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同学们有了一些机械基础内容后,为了进一步分析各装配尺寸间相互关系所必须掌握的内容,本文就尺寸链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分析,如何让学生很快的学会本部分知识,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尺寸链;教学;难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要的、难懂的概念、计算,一直是部分学生学习的严重障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进取精神,如何消除分化这种教学中的重难点并且将其转化为简单易懂的内容呢?在我从事机械制造工艺学理论教学和金工实习教学的这几年时间里,对中职院校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果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此希望和各位同事共同探讨学习。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四方面抓起。
一、教师课前资料准备,确定教学目标,分析重难点
教师要对整套教材的框架非常的了解和熟悉,知晓装配尺寸链在本课整个理论体系中的位置,了解所有章节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
1.教学前首先通过相关高校教材、其他相关课程等多渠道广泛收集关于本课题的相关内容,拓宽对课题内容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2.还包括从企业实际生产的应用中去研究本课的实际案例,让教学内容和生产紧密联系,提高知识的应用性,避免知识板结,要为工作而教学,而非为教书而教学;
3.另外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收集优秀课件,教学资料,借鉴他们关于该课题教学中的成功手段和教学方法;
4.准备好教具,包括模型的和实物的,用于后面的分组讨论。
做好各项教学准备后,要认真研读教材,梳理本课题中所有知识点,分析他们的教学难度和与生产的联系,找出重点和难点。在装配尺寸链教学中,知识点包括尺寸链的种类,相关的概念,增减环的判断,尺寸链的计算,但重点在于尺寸链的分析和计算,难点是增减环的判断和尺寸链的计算。尤其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如何在学生本身基础差底子薄的前提下完成教学任务并且确保教学效果呢。
二、详细研究难点内容,寻找教学突破口
认真研究本课题中重点和难点与前面所学习过的内容的结合点,比如说尺寸链这一内容,由于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感到理论和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学起来似懂非懂,不完全理解尺寸链的概念,也不能真正掌握尺寸链的各种解算方法,我们在教学时应当对于这些难点进行特别的研究并且找出突破点和切入点。
1.首先把抽象化的知识形象化,可以通过展示生产中实际的装配尺寸链原型,工艺尺寸链原型及其图片(如图1)、加工要求,分析封闭环,组成环是哪个零件尺寸,分析实际生产中案例,增环、减环的变化对零件装配的实际影响,引导学生理解保证加工要求而正确确定组成环的公差。
2.再将形象化的例子抽象化,通过老师引导,使学生将形象化的大量不同的案例、尺寸链,和理论化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对号入座,在头脑中形成诸如封闭环是尺寸链中加工或装配过程中最后形成的一环等内容。如此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他们在本节课中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实际意义,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
三、强调重难点内容,分化难点内容,降低学习难度
1.强调重难点内容。学生在初次接触该节内容时,所有的知识都是新的,如果一節课一股脑将简单的难点相关的不相关的知识统统倾泻出来没有重难点之分,没有教学中的轻重缓和,就会造成学生刚开始能认真听讲简单的知识,但是当我们很平白的进入了难点,难度突然增加而学生却不知到该到了必须提高注意力的时候,我们也讲完了,学生在此也迷茫了。所以在讲解开始前,强调难点内容非常重要这个时候也可以利用师生互动的方法来集中学生注意力,如到了增减环判断这一内容时,设置几个图形、例子如:观察图2并建立装配尺寸链(画尺寸链图)、寻找封闭环A0、判断增环、减环。运用如 “标箭头回路法”或定义法(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分组讨论,挑选同学上讲台进行判断,标示。这样不仅改变了教学中只有老师参与的单向教学,而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双向互动。
2. 分化难点内容。对于尺寸链教学中增减环的判断这一难点,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出形象展示增减环对封闭环的影响的幻灯片动画,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它原本属于单纯逻辑上的学习转化为不但要用脑而且用眼睛来学习,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而不用老师费尽口舌了。
对重、难点的理解,不能局限在书本上,把抽象的东西用练习具体化,在练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又在具体的练习中通过总结、归纳升华,从而做到对重难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和细致分析。
四、兴趣教育,参与教育
通过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教学媒介,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并对课程的内容、要求和目标有一个初步认识。其次可组织到工厂(企业)参观,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理论知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最终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五、结语
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摸索,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中注重启发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完成其他课程类似重难点的突破而达到培养高素质毕业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荣瑞.尺寸链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
[2]刘朝儒.机械制图(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宋孟然.尺寸链在机器装配中的应用[J].机械关联开发,2004,5:64-66.
【关键词】尺寸链;教学;难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要的、难懂的概念、计算,一直是部分学生学习的严重障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进取精神,如何消除分化这种教学中的重难点并且将其转化为简单易懂的内容呢?在我从事机械制造工艺学理论教学和金工实习教学的这几年时间里,对中职院校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果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此希望和各位同事共同探讨学习。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四方面抓起。
一、教师课前资料准备,确定教学目标,分析重难点
教师要对整套教材的框架非常的了解和熟悉,知晓装配尺寸链在本课整个理论体系中的位置,了解所有章节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
1.教学前首先通过相关高校教材、其他相关课程等多渠道广泛收集关于本课题的相关内容,拓宽对课题内容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2.还包括从企业实际生产的应用中去研究本课的实际案例,让教学内容和生产紧密联系,提高知识的应用性,避免知识板结,要为工作而教学,而非为教书而教学;
3.另外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收集优秀课件,教学资料,借鉴他们关于该课题教学中的成功手段和教学方法;
4.准备好教具,包括模型的和实物的,用于后面的分组讨论。
做好各项教学准备后,要认真研读教材,梳理本课题中所有知识点,分析他们的教学难度和与生产的联系,找出重点和难点。在装配尺寸链教学中,知识点包括尺寸链的种类,相关的概念,增减环的判断,尺寸链的计算,但重点在于尺寸链的分析和计算,难点是增减环的判断和尺寸链的计算。尤其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如何在学生本身基础差底子薄的前提下完成教学任务并且确保教学效果呢。
二、详细研究难点内容,寻找教学突破口
认真研究本课题中重点和难点与前面所学习过的内容的结合点,比如说尺寸链这一内容,由于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感到理论和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学起来似懂非懂,不完全理解尺寸链的概念,也不能真正掌握尺寸链的各种解算方法,我们在教学时应当对于这些难点进行特别的研究并且找出突破点和切入点。
1.首先把抽象化的知识形象化,可以通过展示生产中实际的装配尺寸链原型,工艺尺寸链原型及其图片(如图1)、加工要求,分析封闭环,组成环是哪个零件尺寸,分析实际生产中案例,增环、减环的变化对零件装配的实际影响,引导学生理解保证加工要求而正确确定组成环的公差。
2.再将形象化的例子抽象化,通过老师引导,使学生将形象化的大量不同的案例、尺寸链,和理论化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对号入座,在头脑中形成诸如封闭环是尺寸链中加工或装配过程中最后形成的一环等内容。如此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他们在本节课中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实际意义,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
三、强调重难点内容,分化难点内容,降低学习难度
1.强调重难点内容。学生在初次接触该节内容时,所有的知识都是新的,如果一節课一股脑将简单的难点相关的不相关的知识统统倾泻出来没有重难点之分,没有教学中的轻重缓和,就会造成学生刚开始能认真听讲简单的知识,但是当我们很平白的进入了难点,难度突然增加而学生却不知到该到了必须提高注意力的时候,我们也讲完了,学生在此也迷茫了。所以在讲解开始前,强调难点内容非常重要这个时候也可以利用师生互动的方法来集中学生注意力,如到了增减环判断这一内容时,设置几个图形、例子如:观察图2并建立装配尺寸链(画尺寸链图)、寻找封闭环A0、判断增环、减环。运用如 “标箭头回路法”或定义法(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分组讨论,挑选同学上讲台进行判断,标示。这样不仅改变了教学中只有老师参与的单向教学,而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双向互动。
2. 分化难点内容。对于尺寸链教学中增减环的判断这一难点,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出形象展示增减环对封闭环的影响的幻灯片动画,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它原本属于单纯逻辑上的学习转化为不但要用脑而且用眼睛来学习,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而不用老师费尽口舌了。
对重、难点的理解,不能局限在书本上,把抽象的东西用练习具体化,在练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又在具体的练习中通过总结、归纳升华,从而做到对重难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和细致分析。
四、兴趣教育,参与教育
通过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教学媒介,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并对课程的内容、要求和目标有一个初步认识。其次可组织到工厂(企业)参观,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理论知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最终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五、结语
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摸索,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中注重启发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完成其他课程类似重难点的突破而达到培养高素质毕业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荣瑞.尺寸链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
[2]刘朝儒.机械制图(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宋孟然.尺寸链在机器装配中的应用[J].机械关联开发,2004,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