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意念教学法与《Go for it!》任务型教学法的比较研究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pe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林语堂编写的《开明英文读本》在民国时期盛行一时,精选的教学内容与丰子恺的经典配图,使得该套教材成为我国英语教材的经典版本,真实体现了林语堂的意念教学法,获得一致好评。近年来海豚出版社又将其推出,掀起民国教材研究热潮,林语堂的意念教学法再次得到关注和热评。在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阶段,比较是开阔视野和推陈出新的有效方式,而结合新旧教材蕴含的教学法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认识到英语教材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价值,促进英语教师对培养学生们听说读写技能有一个全新的认知提升。本文选取林语堂的《开明英文读本》与当前中学广为使用的新版《Go For it!》英语教材进行教学法比较,从教学概念和教学途径两方面切入,分析意念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两种教学法的各自特点与不同,期望在今后教材使用方面提供更为广阔的认知视角,为广大教师教学思路提供可以借鉴和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开明英文读本》 《Go For it!》 意念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
  一、引言
  《开明英文读本》共三册,是民国时期极为畅销的一套英文教材,林语堂编,丰子恺绘插图,1928年开明书店出版,畅销二十几年,与《开明活页文选》《开明算学教本》并称为“开明三大教本”{1},不仅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英语教材,也是现今英语教材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尤其是《开明英文读本》和《开明英文文法》出版后大受欢迎,风靡一时,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不断再版,其中蕴含丰富的意念教学法思想。{2}该套教材还“经当时教育部核准,指定《开明英文读本》作为初中课本”,同时也“由于《开明英文读本》的成功,林语堂有了‘版税大王’之称”{3}。曾经使用过该套教材的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刘炳善先生在回忆自己当时的英语学习时提到:“林语堂编的《开明英文读本》,课文里采用《天方夜谭》中的故事《渔夫和妖怪》,《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潘多拉的盒子),以及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还配有丰子恺的插图。这本教材很能吸引我们的兴趣。书后还附有五十条Synopsis of English Grammar,简明扼要。我对英语语法的基本概念就是从这短短五十条打下基础的。”{4}该套教材中体现了编者林语堂著名的意念教学法思想,即“强调以语言学习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来组织语言教学,以学到‘活’的、无规则但有规律的英语为追求,体现了语言学习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5}。
  “2012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Go For it!》(以下简称《Go For it!》)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阶段义务教育英语教科书。该教材提倡任务型教学法,将话题、语言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融合于一体,教材中的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6}当前我国推行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成功经验颇多,但是也存在些许问题。比如说教改都是集中按照西方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多从英语学科出发开展教学改革,而没有从中国文化特色进行教学改革;当前教材在听说读写技能培养方面,更多的是给予西方真实语言文化背景的培训和训练,却忽视了本土文化的引导和塑造。而对于英语教材本身蕴含独特中国特色的教学理念,也随着中国文化在英语教材的退出而逐渐弱化,事实上,相比于现在普遍推广的任务型教学法,林语堂的意念教学法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人文性。
  民国英语教材是民国特殊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产物,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当前学生们的学习程度、接受程度以及学习途径等多方面都不能契合,但是民国英语教材有其自身无法超越的经典特质,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社会性和实用性。当跳出时空的局限,站在当前的英语教学改革视域下,重新审视民国英语教材,就会发现从英语教材的革新和侧重点差异,可以显示出当前英语教师的认知体系的不完善,受到西方教学模式侵染,将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越发细化,在凸显实地实景教学和听说读学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忽视了中国元素的培植和引导,造成英语教学哑巴英语现象严重,又脱离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际需求。因此,本文选取林语堂的意念教学法和当前英语教材的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比较分析,从两套教材的核心概念、教学观点、教学途径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显示凸显中国特色的中国化英语教材与凸显西方语言环境特色的现代教材的各自特点与优势,为提升教师认知体系和开阔培育学生视野提供依据。
  二、概念解读
  在比较两种教学法之前,先了解一下两种教学法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即意念和任务。什么是意念?姚艳、吴小鸥认为:“意念是人的主观思想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和感知,是人们用以思想的观念、概念,说话时脑子里形成的想法。意念可以从外界的事物获得,如观察某一件东西,应验某一件事情,获得的一些想法。意念又可从内部发生,如眼前并无某一件东西或事情,但根据已有的认知产生一些想法。意念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分析每一意念总可以得到其他种种相关的意念,意念有不断随现实世界的变动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变化。”{7}林语堂在1935年出版的《汉译开明英文文法》中作者序中指出:“我们无论说什么,总包括两样东西:第一说什么;第二怎么说。前者叫作‘意念’(notion),后者叫作‘意念的表现法’(expression of the notions)。”{8}由于一个意念有多种表达方法,所以“林语堂认为中国人学习英文就是要学习英国人对意念的表达方式”{9},即“表达能力”“交际能力”。
  为了进一步学习西方的意念和意念的表现方式,林语堂还对中西方的意念和意念表现方式的不同进行了论述。根据《开明英文文法》和李渝华的《林语堂的意念教学法》可将其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汉英意念相同,表现方式不同;第二类是汉英意念相同,表达方式也相同;第三类是汉英中没有相对应的意念。从对意念的认识来看,姚艳等研究者是从意念的形成方面来解释意念,林语堂则侧重意念的表现方式,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本文强调的是林语堂在培养学生英语技能方面更加侧重的是通过意念提升表达能力,这对当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效果不甚理想的英语学习方法还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再来看什么是任务?Nunan从教学的角度描述任务:“教育任务是一种涉及学习者理解、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课堂活动。在进行这种活动时,学习者用目的语来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创造语言和交流。”Ellis从认知的角度描述任务:“任务是一个‘工作计划’。这个计划是以教学材料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也可能是在教学过程中临时出现的活动。”{10}贾志高认为“学习者应用目的语所进行的促进语言学习的,涉及信息理解、加工,或解决问题、决策问题的一组相互关联的、具有目标指向的课堂交际或互动活动”。与传统的练习相比,任务具有“目的性”“开放性”“交际性”“会产生非语言性结果”{11}。任务型教学模式分为任务前阶段、任务环阶段和任务后阶段。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围绕一系列的任务的实行来完成教学目标。在任务的完成中,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利用听说读写技能,达到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
  《Go For it!》是21世纪初在我国初中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的英语教材。该套教材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在编排结构上为了配合任务型学习导向,以话题为主线来组织教材,以完成学习任务为教学和学习目标,在编排体系上有意设置成以单元为单位,每个单元分为Section A,SectionB 和Self-Check三部分,Section A是基础语言知识部分,Section B是语言知识扩展和应用部分,第三部分Self-Check为自我检测部分。根据每一个单元开头列出的目标任务,再结合后面的自查部分,引导完成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任务型学习概念非常明确。这样的学习方法效果非常明显,特别适合推广和应用,但是从目前国内英语教学和社会实际需求脱钩的现实情况来看,这样的任务型教学,容易将师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英语技能的培养和提升上,而忽视了任何与学生成长学习环境有关的中国元素的渗透和引导,才使得当前中国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却无法胜任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艰巨任务。
  三、教学观点
  教学观点是构成外语教学发展体系的主要层次,它是外语教学法的理论部分,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的基础。{12}林语堂受丹麦外语教学法家、英语语法家大师叶斯帕森(Otto Jespersen)的交际教学思想影响,认为“从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实际出发,有自己的创新,外语教学的任务在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用语言做事”,“语言学习是以意象为基础,注重兴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意象使意念更加具体化。结合初中阶段学生心理,挑选儿童常见和少见的意象,创设灵活多变的真实语境”{13}。开拓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开明英文读本第三册》中第55—58课讲述《皇帝的新装》,不仅讲述了安徒生创作的一个童话故事,还增加了学生的意象表达词汇,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通过《开明英文读本》书后‘分课词汇’的分类,得出《开明英文读本》280篇课文共包含1080种意象,其中客观自然类意象274种,社会人文类意象806种。”在语法教学方面,林语堂继承了叶斯帕森的语法描写体系,“主张‘活’的语法,无规则的语法。把表示同一类的意念的工具,无论是形容词、副词、代名词或连词,都放在一起,力图改变旧文法的呆板,使语法变得亲切有意义”{14}。林语堂“一共订立了十六个意念范畴,包括陈述、提问、行为、数量、修饰、实施、想象、命令、关系、位置、价值等等”{15}。从以上的分析得出,林语堂意念教学观重点在培养学习者树立自己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表达能力,注重学习者结合自己所处环境和所处年龄、心境的意象等内容来创建自己的具体化的语境,这样的学习模式使得中国元素更多地与外语语言融会贯通。
  而任务型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广为人们认可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也是现今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外语教学法,属于交际教学法的一种。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输入互动假说”,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16},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理解的过程,因而强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互动,交流以及合作等方式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认知能力。“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17}学生在任务和合作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以听力的任务型教学和学习为例,《Go For it!》将听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每个单元至少有五个以上的听力材料和听力教学活动,配以与听力材料有关的图片和简短文字提示学生,引导学生在听力实践过程中发现任务解决任务。这种任务型教学观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情景性和目标性,有利于学生对于该单元所学语言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掌握,并将所掌握的知识迁移到实际的现实生活中去。
  这样的教学观,目标和任务明确,确实非常有利于提升学生听说技能。但是通过时间和事实证明,这样的任务型教学观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即听力教学内容或材料滞后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当听力学习方式滞后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获得平台模式后,学生对于滞后的听力材料和滞后的听力学习手段,容易产生厌烦和排斥,反而比民国时期学生不具备听力条件时期,听说能力应用性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较弱一些。这也是值得我们当前英语教学改革注意的问题。
  四、教学途径
  意念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不同有三种教学途径,每种教学途径大概介绍了相关实施步骤,而任务型教学法则将任务细化,分为任务前阶段、任务环阶段和任务后阶段,并且每阶段任务都有相关实施步骤和明确的目标。
  1.教学导入途径
  林语堂意念教学法下的教学途径可分为初中、高中和成人三种。姚艳、吴小鸥将林语堂的教学途径分为初中的“自然的语汇——简单的语法——精细的语音练习”{18}和高中的“精细观察——系统研究——养成习惯”{19}。姚等认为高中学习《开明英文文法》,学生要通过过精细的观察发现语法中的变化之处,再在系统的练习中善于总结规律,然后通过重复练习和诵读养成习惯,以至于灵活运用语法。李渝华认为还有针对成人的强调英汉比较的“双语技巧”,主要体现在《开明英文讲义》中,包括“按字死译”和“语法图解”。{20}“按字死译”是指,讲义入门阶段的课文有两种中文译文,一种是按字面意思死译,一种是正确的译文。通过比较,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两种语言的不同。“语法图解”主要是用图解式来分析语法,主要从理解句子出发而不是分析句子结构。下面结合2014年海豚出版社出版的《开明英文读本》分析针对初中生的教学途径。   《开明英文读本》选取的词汇不仅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又简单实用。《开明第二英文读本》的“Introduction”中介绍语法时,指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合适的单词的用法和形式,并在系统的练习中避免不必要的技术用语。例如在该册书的第九课讲解情态动词时,除了列举各个情态动词的用法例句外,还在最后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点出dare、need作为实义动词的用法。林语堂将语音练习分散在书中,特别注重相似音的练习,认为只有通过对比和比较,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才能被真正地理解。例如《开明第一英文读本》的第五十课中的语音练习,针对[i:]和[i]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和训练。
  任务型教学法将任务的完成分为三个阶段。Willis,J将其操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前任务、任务环和语言焦点。通常可理解为任务前、任务环和任务后。“交际任务是框架的中心。一项任务通常要涉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学习者以完整体验语言的运用开始,以审视语言的自然特征结束。”“该框架旨在为语言学习创造一个实质性的环境,以语言运用的流畅性、准确性、提高学习者语言知觉为目的。”{21}在任务前阶段,教师提供有益的输入,使学生了解话题和新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主题和目标或者让学生做相关的任务,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扫清任务障碍。任务环分为任务、计划和汇报。在任务中,学生在小组范围内进行交流,表达思想,同时教师也可四下走动,帮助学生。计划中因为要为下面的汇报做准备,学生的注意力从流畅性转为准确性;教师四处走动时,学生可能提问有关语言项目问题。汇报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使用正式、严谨的语言。根据课堂情况,可全部汇报也可调一两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改正。任务后阶段包括分析与练习。在分析中,将所学的语言形式凸显出来,并让学生探索发现和总结该语言知识。适当的教师控制的练习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同时也强调了所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总结作用。
  2.教学工具途径
  众所周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语教育硬件设施落后,“教学辅助手段极其缺乏,电化教学落后,只有沿海和发达地区才有留声机、广播、收音机等教学辅助设施,大部分学习者能够直接接触到纯正英语的机会很少”{22}。林语堂针对中学生学习情况在《开明英文读本》中强调“先让学生观察、分析、总结所学语言,适当地归纳语法规则并进行大量听说读写练习,使他们在反复的训练中加深理解,这样的结果是“学得快、记得牢、能够用”{23}。民国教学工具途径的不足,却塑造了一批近现代杰出的外语专家,这对于工具至上论的观点来说,也是值得深入挖掘的课题。
  “任务型教学法主张教师在课堂中尽量使用接近真实情境的语言、材料等”,所以教师可以搜集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外语原声的音频和视频,为学生营造真实有趣的语言环境,并且通过有意义的任务来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巩固所学知识,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加强课堂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会语言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有意义的学习”{24}。但是随着中国文化国际化发展,当前中学英语学习都集中学习西方真实情景的语言文化,强调针对西方语言、语境的认知和对接,却忽视了中国文化传播的引导和培养,不利于建构中国话语的广泛传播。
  五、结语
  结合上述比较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意念教学法侧重学习意念的理解和表达,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任务型教学法偏向任务的完成,不利于语言知识的突出和中国文化的传播。虽然都受交际法影响,但是意念教学法侧重用语言做事,表达意念,而任务型教学法偏向用语言完成任务。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外语环境,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却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其次,意念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相比可实施性弱。两者都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步学习,但意念教学法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分为初中、高中和成人三种教学途径,没有提出具体操作步骤;任务型教学法是将整个操作过程分为前任务、任务环和语言焦点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相应的操作步骤,是一个较完整的教学过程。所以英语教师要善于综合两者优点,使自己的英语课堂既生动有趣,又有条不紊,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良好氛围。
  在对两套教材对比分析以后,还需要在教材评估方面注意考察教材的编写是否真正体现编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是否设定并完成预期的目标和任务,是否符合“此时此景”学习者学习现实,教材的内容的设计和呈现形式是否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外语学习观和适合提升自己外语能力的方法等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林语堂编写的民国英语教材,不仅真实体现林语堂国学专家的教育思想,在不具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情况下,借助意象创立以学生为主的外语学习语境,结合当时的情景现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国元素和语言实践能力。而当前的英语教材改革和英语教学改革还需要从学生的中国元素语言学习深入思考。
  {1} 林语堂:《开明第一英文读本》,海豚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②{5}{7}{9}{13}{14}{18}{19} 姚艳、吴小鸥:《林语堂的意念教学思想初探——以〈开明英文读本〉及〈开明英文文法〉为例》,《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33页,第34页,第35页,第36页,第37页,第38页。
  {3} 杨仁敬:《林语堂:我国早期英语教学的开拓者——纪念林语堂诞辰120周年》,《当代外语研究》2015年第10期,第2页。
  {4} 刘炳善:《英语学习:回忆与感想》,《外国语》2003年第5期,第11页,第12页。
  {6}{10} 周惠雅:《基于〈新目标〉初中英语教材的任务型教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第4期,第16页。
  {8} 林语堂:《汉译开明英文文法》,张沛霖译,开明书店1935年版,第1页。
  {11}{23} 贾志高:《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几个核心问题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期,第51页,第52页。
  {12}{15}{20}{22} 李渝华:《林语堂的意念教学法》,《外语教学》2000年第1期,第78页,第80页,第81页,第82页。
  {16} 王弋:《英语交际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对比分析》, 《高等教育》2015年第11期,第109页。
  {17} 王霞:《20世纪20—30年代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研究——以〈教育杂志〉为切入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59页。
  {21} 魏永红:《外语任务型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博士论文,第107页。
  {24} 张莹、袁晓红:《任务型教学法与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之比较》,《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1期,第177页。
其他文献
摘 要:托马斯·哈代诗歌表现能力非凡。本文通过对哈代诗作《针线盒》的文本细读研究,推断出哈代的悲剧构建技巧在于利用简洁的文字制造广泛的审美空间,引导读者依据貌似晦涩的只言片语勾勒出悲剧清晰明朗的轮廓,以强烈的前后反差(如人物表情)使人物命运及哲学化的思索归于无力感。进而指出哈代创作思想的出发点是具有宿命论色彩的绝对悲观主义。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 《针线盒》 悲观主义  托马斯·哈代(Thoma
期刊
摘 要:谢灵运是我国晋宋时期的著名文士,拥有满腔热血和才华却被排挤在政治边缘,无法实现自身的理想与抱负。于是,他纵观名山丽川,寄情于山水之间,一改魏晋时期受玄学影响诗歌创作“淡乎寡味”的特点,成为了山水诗的开创者。《南楼中望所迟客》是谢灵运早期山水诗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诗人以富丽精工的语言为我们描摹出一幅南楼中思望友人的动人画面,诗歌结构层次分明,用典高妙且情感真挚,彰显了谢灵运独特的艺术风格
期刊
摘 要:《一代宗师》是王家卫导演花费了将近十二年的时间准备和拍摄的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该影片围绕宫二、叶问、一线天展开,讲述民国的武林故事,演绎他们的武术人生。在这个故事的影像化呈现中,王家卫导演将影片的“形意”,即对功夫拳法的镜头诠释,对影片叙事艺术的追寻以及对台词的隽永表达与影片的“风骨”,即武术精魂中的气节与气量融为一体,体现了《一代宗师》对唯美意境的期待,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
期刊
摘 要:福建籍女作家须一瓜善于在叙述中打造叙事的迷宫,她的中篇小说《西风的话》就是一例。本文试从小说叙事手法对她的中篇小说《西风的话》进行解读,从叙事的不确定性和重复性来寻求话语建构的意义,从而关注人性。  关键词:须一瓜小说 叙事手法 话语建构 人性关怀  近年来创作丰厚的福建籍女作家须一瓜,以其颇具反响的小说作品在文坛上大放异彩,她文笔细腻、深邃,常常以法律案件为引子进入故事。中篇小说《西风的
期刊
摘 要:注重诗意和呈现诗意是每个作者在创作中都要追求的,但不是每一个作家都能达到呈现诗意的境界。因为要呈现诗意必须要有足够的俗世人文情怀、醇真醴深的文化意味和生活趣味、氛围渲染以及驾驭写作的文化才情。就此,不论是从俗世的生活感受到生活的亲切和乐观,还是从文化的承传中感受到久远的伦理文化与人情的力量,没有比汪曾祺更令人称奇的。“写一点风俗画,对增加作品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是有帮助的。”此乃夫子自道
期刊
摘 要:《简·爱》出版于19世纪,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之作。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半自传形式的作品,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夏洛蒂·勃朗特的真实生活写照。小说主要讲述的就是一位女性从小生活困苦,却仍然能在磨难中不向命运低头,勇敢追求自由与尊严的故事。小说的女主人公简·爱由于身材矮小、长相平凡,从小就受尽屈辱,致使她的性格中带有很强的自卑成分;而经过时间的历练后,她前卫的思想、无尽的才华又让她
期刊
摘 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除却以“境界”来衡量词体的美感之外,还倾向于以“隔与不隔”作为其衡量标准的核心,这种审美趋向有别于长久以来中国传统的文体论调。在先后接受叔本华、席勒等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他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品鉴中国古典诗词这一艺术载体,并将此奉为自己竭力追寻的审美理想。这一审美理想贯穿于词话之中,并对中国现代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人间词话》 审美 理想  《人间词话
期刊
摘 要:夏多布里昂是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作家通过《秋天的快乐》将个人的内心感触投射于时序流转的境界之中,散文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审美特质。本文以印象批评的视角展示了作家于孤独中寻觅快乐的心路历程,并对作家语言背后暗含的忧郁气质作逐一解读。  关键词:忧郁 夏多布里昂 秋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四时之中,予独爱秋日。悄然的北风,落寞的云霭,孤零的枝丫,纷繁的落英,凡兹所见,大抵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比较的角度,对《尘埃落定》与《额尔古纳河右岸》在创作身份、视点人物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希冀在体味二者独特的艺术表现之同时,钩沉出文本背后所沉潜的关于边地族群的精神实质。  关键词:《尘埃落定》 《额尔古纳河右岸》 创作身份 视点人物  阿来的《尘埃落定》与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的上乘之作。两部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又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如边缘文化族群的叙述对象、第
期刊
摘 要: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是世界著名的具象主义大师,他的艺术作品风格在当今世界画坛独树一帜,他的作品风格宁静隽永、厚重朴实。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的油画创作风格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即具象表现主义时期、魔幻现实主义时期与具象写实主义时期。本文将主要就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具象写实主义时期的油画作品展开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 油画 具象写实主义  安东尼奥·洛佩斯·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