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工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注重速度、质量、效益同步增长,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推进结构调整,狠抓节能节水节地,强化开发区准入标准,不断提高资源利用集约化水平,有效缓解了发展与能源的突出矛盾,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明显转变。
一、工业节能节水节地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9%,但单位能耗下降55.2%,2006年上半年单位能耗继续大幅下降,同比下降12.95%,同期全国GDP能耗上升了0.8%。“十五”期间,全市工业水耗总量大幅下降,单位水耗下降89.6 %,今年上半年单位水耗继续下降,同比下降24.8%。2005年以来,以加强开发区管理为契机,工业土地节约利用开始显现成效。
二、推进工业节能节水节地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到2005年,北京汽车、电子、机电和医药等现代制造业四大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已达到50%,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37%。
加大对不适宜在北京发展的产业产品的淘汰、压缩和调整力度。先后对一批污染大、能耗高、水耗高、土地产出效益低的企业实施搬迁改造,五年累计完成搬迁改造企业144家,同时狠抓“五小”企业清理整顿。2006年上半年,清理整顿“五小”企业7家,其中水泥5家13条生产线,小玻璃2家7条平拉工艺生产线。目前,全市行政范围内水泥立窑生产线和平板玻璃平拉生产线已全部淘汰。首钢搬迁调整改造方案的实施将进一步降低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发展高端产业,提高能源、水、土地利用效率提供条件。
(二)加大重点行业技改力度,推广节能节水技术
冶金行业突出节能技术改造。首钢积极挖掘现有余能、余热回收设备潜力,努力提高余能、余热回收量。
电力行业重点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华能热电等五大电力企业实施《北京电力行业节水方案》,针对循环水系统、工业水系统、污废水系统、用水计量检测和日常监管等重点环节,开展节水项目技术改造。截止2006年7月底,五家企业主要项目均取得实质进展,完成项目9项,年节水可达563万立方米;在施项目6项,项目完成后预计年节水667万立方米。
石化行业重点改进节能技术。石油加工企业提高装置开工负荷和设备换热效率,优化生产装置间进出料换热流程,降低加工转换损失,合理调整动力燃料结构,积极发展替代燃料油(重油)技术,推广应用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采用能量系统优化、高效换热、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石化企业采用能量系统优化、高效换热、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水泥行业大力革新生产工艺。淘汰了机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全面采用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积极推广水泥窑余热综合利用、炉窑全保温技术和高效粉磨设备。新型墙体材料及优质环保节能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密封材料逐步成型,电厂脱硫石膏得到利用。
(三)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推进节能节水节地
编制下发了《北京工业能效水效指南》,首次为工业39个大类行业、188个中类行业提供了能效、水效的参考数据。为引导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加快退出,开展了针对造纸、水泥、电镀、铸造和平板玻璃等五个行业退出标准的编制工作。
颁布实施了《关于北京工业开发区(基地)建设项目节约土地和资源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工业开发区在土地利用和资源消耗方面的控制指标,将国家级开发区土地的建筑密度从40%提高到大于55%,市级开发区从30.8%提高到大于50%;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的容积率由0.43提高到大于0.8,制订了电子、汽车、机电、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产业的水耗、能耗的严格准入标准,设定了工业总产值、税收、就业等参考性指标。这些指标不仅高于国家规定标准,也高于上海、苏州、天津等地的准入标准,为建立严格、科学、合理的项目筛选机制提供了可操作的评判依据,对提高全市开发区资源利用集约化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2005年开发区新引入项目124个,总投资270.8亿元,项目占地面积587.02公顷,建设面积378.1万平方米,平均容积率为0.65,比以前年度调查的开发区入区企业0.43的实际容积率提高0.22,仅此一项,就比以往用地标准节约土地约300公顷。据不完全统计,自《意见》实施以来,各工业开发区按照此标准拒绝了16个不符合条件的项目进驻,涉及总投资25.3亿元,被禁止引入项目所需使用土地80.28公顷、避免了不符合北京落地标准的项目占用土地;退出企业闲置土地项目21个,退出空闲土地100.13公顷。2005年度全市开发区项目共节约、节省和腾退土地面积480.41公顷,占当期全市新增工业用地的54.7%。
三、下一步北京工业在节能节水节地方面的对策
按照北京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市工业在增加值年均增长8%的同时,工业能耗、水耗总量比“十五”末下降30%以上,万元增加值占地下降26%,市级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率10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将下降到1.0吨标准煤,万元工业总产值水耗将下降到7立方米,能耗、水耗和土地产出效益将继续居全国领先地位。
(一)进一步优化工业产业结构
以发展高端产业为方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鼓励发展适合城市功能定位的都市工业。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0%左右,现代制造业增加值达到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5%左右。以首钢、北京焦化厂、有机化工厂、化工二厂等企业搬迁调整为重点,加大对不适宜在北京地区发展的产业的退出力度,到“十一五”末,“五小”企业基本关闭,现有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逐步退出。
(二)继续强化节能节水节地的约束机制
在已有《北京工业能效水效指南》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北京工业重点行业能耗水耗指标体系,实施能源利用效率和最低技术水平准入标准,建立高消耗的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强制性淘汰制度,为全市现有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引导退出和强制退出提供科学依据。
坚持实施《关于北京工业开发区(基地)建设项目节约土地和资源的意见》,完善项目筛选机制,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水耗、土地产出效益低的新增项目落地。已有项目要加强督促,使其尽快达标。凡不能达标的,要实行劝退。
(三)加强对重点用能大户的监测监督
以占全市工业能源消费80%以上的五大高耗能行业为重点,与具有较高水准的国际公司合作,建立“工业重点用能大户在线监测平台”。通过引进先进检测技术和管理手段,对重点用能大户进行在线能耗检测、结果评价和问题诊断,帮助企业查找设备、工艺和管理缺陷,指导企业进行综合性整改。此项工作已在几家大型电力企业试点,“十一五”期间将推广到百户用能大企业,约占全市重点用能企业的40%。
(四)加强对重点用水大户的技术改造力度
推进《北京电力行业节水方案》实施,分阶段推进技术改造。第一阶段,下半年继续推进6个在施项目,年底前再实施5个项目,项目完成后可年节水1.3亿立方米,到2008年前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五家主要电力行业年取水量由2004年的18976万立方米下降到5890万立方米,下降69%;第二阶段,到2015年前全市五家电力行业在上述基础上再节水620万立方米,年取水量降至5270万立方米,预计全市电力行业总取水量可由2002年的2.1亿立方米降至5600万立方米。
(北京市工业促进局)
一、工业节能节水节地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9%,但单位能耗下降55.2%,2006年上半年单位能耗继续大幅下降,同比下降12.95%,同期全国GDP能耗上升了0.8%。“十五”期间,全市工业水耗总量大幅下降,单位水耗下降89.6 %,今年上半年单位水耗继续下降,同比下降24.8%。2005年以来,以加强开发区管理为契机,工业土地节约利用开始显现成效。
二、推进工业节能节水节地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到2005年,北京汽车、电子、机电和医药等现代制造业四大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已达到50%,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37%。
加大对不适宜在北京发展的产业产品的淘汰、压缩和调整力度。先后对一批污染大、能耗高、水耗高、土地产出效益低的企业实施搬迁改造,五年累计完成搬迁改造企业144家,同时狠抓“五小”企业清理整顿。2006年上半年,清理整顿“五小”企业7家,其中水泥5家13条生产线,小玻璃2家7条平拉工艺生产线。目前,全市行政范围内水泥立窑生产线和平板玻璃平拉生产线已全部淘汰。首钢搬迁调整改造方案的实施将进一步降低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发展高端产业,提高能源、水、土地利用效率提供条件。
(二)加大重点行业技改力度,推广节能节水技术
冶金行业突出节能技术改造。首钢积极挖掘现有余能、余热回收设备潜力,努力提高余能、余热回收量。
电力行业重点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华能热电等五大电力企业实施《北京电力行业节水方案》,针对循环水系统、工业水系统、污废水系统、用水计量检测和日常监管等重点环节,开展节水项目技术改造。截止2006年7月底,五家企业主要项目均取得实质进展,完成项目9项,年节水可达563万立方米;在施项目6项,项目完成后预计年节水667万立方米。
石化行业重点改进节能技术。石油加工企业提高装置开工负荷和设备换热效率,优化生产装置间进出料换热流程,降低加工转换损失,合理调整动力燃料结构,积极发展替代燃料油(重油)技术,推广应用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采用能量系统优化、高效换热、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石化企业采用能量系统优化、高效换热、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水泥行业大力革新生产工艺。淘汰了机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全面采用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积极推广水泥窑余热综合利用、炉窑全保温技术和高效粉磨设备。新型墙体材料及优质环保节能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密封材料逐步成型,电厂脱硫石膏得到利用。
(三)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推进节能节水节地
编制下发了《北京工业能效水效指南》,首次为工业39个大类行业、188个中类行业提供了能效、水效的参考数据。为引导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加快退出,开展了针对造纸、水泥、电镀、铸造和平板玻璃等五个行业退出标准的编制工作。
颁布实施了《关于北京工业开发区(基地)建设项目节约土地和资源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工业开发区在土地利用和资源消耗方面的控制指标,将国家级开发区土地的建筑密度从40%提高到大于55%,市级开发区从30.8%提高到大于50%;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的容积率由0.43提高到大于0.8,制订了电子、汽车、机电、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产业的水耗、能耗的严格准入标准,设定了工业总产值、税收、就业等参考性指标。这些指标不仅高于国家规定标准,也高于上海、苏州、天津等地的准入标准,为建立严格、科学、合理的项目筛选机制提供了可操作的评判依据,对提高全市开发区资源利用集约化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2005年开发区新引入项目124个,总投资270.8亿元,项目占地面积587.02公顷,建设面积378.1万平方米,平均容积率为0.65,比以前年度调查的开发区入区企业0.43的实际容积率提高0.22,仅此一项,就比以往用地标准节约土地约300公顷。据不完全统计,自《意见》实施以来,各工业开发区按照此标准拒绝了16个不符合条件的项目进驻,涉及总投资25.3亿元,被禁止引入项目所需使用土地80.28公顷、避免了不符合北京落地标准的项目占用土地;退出企业闲置土地项目21个,退出空闲土地100.13公顷。2005年度全市开发区项目共节约、节省和腾退土地面积480.41公顷,占当期全市新增工业用地的54.7%。
三、下一步北京工业在节能节水节地方面的对策
按照北京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市工业在增加值年均增长8%的同时,工业能耗、水耗总量比“十五”末下降30%以上,万元增加值占地下降26%,市级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率10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将下降到1.0吨标准煤,万元工业总产值水耗将下降到7立方米,能耗、水耗和土地产出效益将继续居全国领先地位。
(一)进一步优化工业产业结构
以发展高端产业为方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鼓励发展适合城市功能定位的都市工业。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0%左右,现代制造业增加值达到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5%左右。以首钢、北京焦化厂、有机化工厂、化工二厂等企业搬迁调整为重点,加大对不适宜在北京地区发展的产业的退出力度,到“十一五”末,“五小”企业基本关闭,现有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逐步退出。
(二)继续强化节能节水节地的约束机制
在已有《北京工业能效水效指南》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北京工业重点行业能耗水耗指标体系,实施能源利用效率和最低技术水平准入标准,建立高消耗的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强制性淘汰制度,为全市现有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引导退出和强制退出提供科学依据。
坚持实施《关于北京工业开发区(基地)建设项目节约土地和资源的意见》,完善项目筛选机制,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水耗、土地产出效益低的新增项目落地。已有项目要加强督促,使其尽快达标。凡不能达标的,要实行劝退。
(三)加强对重点用能大户的监测监督
以占全市工业能源消费80%以上的五大高耗能行业为重点,与具有较高水准的国际公司合作,建立“工业重点用能大户在线监测平台”。通过引进先进检测技术和管理手段,对重点用能大户进行在线能耗检测、结果评价和问题诊断,帮助企业查找设备、工艺和管理缺陷,指导企业进行综合性整改。此项工作已在几家大型电力企业试点,“十一五”期间将推广到百户用能大企业,约占全市重点用能企业的40%。
(四)加强对重点用水大户的技术改造力度
推进《北京电力行业节水方案》实施,分阶段推进技术改造。第一阶段,下半年继续推进6个在施项目,年底前再实施5个项目,项目完成后可年节水1.3亿立方米,到2008年前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五家主要电力行业年取水量由2004年的18976万立方米下降到5890万立方米,下降69%;第二阶段,到2015年前全市五家电力行业在上述基础上再节水620万立方米,年取水量降至5270万立方米,预计全市电力行业总取水量可由2002年的2.1亿立方米降至5600万立方米。
(北京市工业促进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