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初中课本上所选的古诗文占教材的30%左右。学习文言文,可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语感和思维,提升精神品格。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箴言,教法僵化,使学生日生厌倦之情。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成为广大教师颇为头疼的一件事。因为对初中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来说,读文言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不要说学习它了。所以,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文言文就好比是“天书”,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望洋兴叹。但语文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也不能不学,笔者认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效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感悟古诗文的魅力。
以下是笔者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1、美文美读。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要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给学生讲很有趣味的文言小故事。如郑人买履、自相矛盾、杯弓蛇影、鹬蚌相争等,文章短小,学生当堂就能够背诵,融文言知识与哲理学习于一体,趣味十足,学生兴趣极高。
3、从每篇文言文中挑出几个重要的词。借助工具书从造字法的角度研究它的本义,然后推断整句话的意思,并把它讲给学生,会很好地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来。
总之,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正如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应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的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有时候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即使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课文、读注解、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令其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
总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古之良训。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等。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言文朗读教学。
三、切合实际,授之以渔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受益。学生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内容。而了解文言内容,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章。通过翻译,不仅了解了文意,还深入地学习了相关的文言文的一些基础知识,积累了文言词汇,提高了文言阅读水平。教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授人以渔”。 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四、熟读背诵,传承文化
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歌,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读多了读熟了,就能增强语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古诗文的语言规律、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都应采取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激励学生反复诵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说话能力,读出“文言之味”。学以致用,古为今用,传承中国古文化之精髓,这应该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根本之所在。但怎么去传承它?背诵应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可很多学生不愿背诵古文,是因为文言文读来拗口,背来易脱句,加之一些同学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近些年来总结出几种辅导学生轻松灵活记诵的方法。 1、还原法。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2、问答法。即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 3、连贯法。此法常用于骈文或诗句,因为其句式对偶而连贯,教师诵出上句,学生会很自然地接出下句。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喜欢学,让学生主动学,并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激发学生兴趣,那么文言教学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尝试和探索。“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这是我们教学追求的境界。
以下是笔者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1、美文美读。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要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给学生讲很有趣味的文言小故事。如郑人买履、自相矛盾、杯弓蛇影、鹬蚌相争等,文章短小,学生当堂就能够背诵,融文言知识与哲理学习于一体,趣味十足,学生兴趣极高。
3、从每篇文言文中挑出几个重要的词。借助工具书从造字法的角度研究它的本义,然后推断整句话的意思,并把它讲给学生,会很好地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来。
总之,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正如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应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的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有时候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即使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课文、读注解、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令其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
总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古之良训。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等。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言文朗读教学。
三、切合实际,授之以渔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受益。学生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内容。而了解文言内容,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章。通过翻译,不仅了解了文意,还深入地学习了相关的文言文的一些基础知识,积累了文言词汇,提高了文言阅读水平。教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授人以渔”。 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四、熟读背诵,传承文化
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歌,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读多了读熟了,就能增强语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古诗文的语言规律、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都应采取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激励学生反复诵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说话能力,读出“文言之味”。学以致用,古为今用,传承中国古文化之精髓,这应该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根本之所在。但怎么去传承它?背诵应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可很多学生不愿背诵古文,是因为文言文读来拗口,背来易脱句,加之一些同学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近些年来总结出几种辅导学生轻松灵活记诵的方法。 1、还原法。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2、问答法。即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 3、连贯法。此法常用于骈文或诗句,因为其句式对偶而连贯,教师诵出上句,学生会很自然地接出下句。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喜欢学,让学生主动学,并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激发学生兴趣,那么文言教学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尝试和探索。“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这是我们教学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