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的种子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peci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女儿问我:“爸爸,蒲公英为什么飞舞呀?”
  “还用问,”我说。我只管打电脑,心不在焉,“风刮的呗。”
  女儿哈哈大笑:“错了,那是蒲公英在传播种子!”
  女儿回答得没错,幼儿园的老师就是这么教的,所以,她当然认为就是这么回事。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女儿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蒲公英,她所知道的蒲公英是画册和老师所讲的故事里的,是科学的也是很艺术的。要是女儿见到真的蒲公英,她一定会说:“呀,原来是这样。”那么我会说,这全是大自然的造化。
  其实,教孩子认识事物的最好方法,就是领他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得到锻炼。
  回到题目。蒲公英本身不会传播种子,但是,在风的吹动下,种子张开绒毛,就会飞起来,落在树叶、草叶上,更多的是落在土地上。被一阵风雨浸透过,埋入土里。于是在开春季节,就会长出许多蒲公英幼苗,说遍地开花都不过份,这正是蒲公英没有自己的主意乱飞的结果。许多人赞美蒲公英,也许就是看到了它优美、飘飘然的飞扬。
  想到这儿,我停下敲击键盘的手,给女儿讲述我眼中蒲公英的样子。我对女儿说,书上写的是用语言描述的,大都很美好。你要自己去看看真实的蒲公英,老家就有很多。女儿马上吵着要回老家,我说,不急,先听爸爸给你讲讲我所认识的蒲公英吧。
  蒲公英本身是很丑的。我小的时候,在蒲公英还是嫩嫩的时候,割一大筐回来喂猪。等蒲公英长老了的时候,叶子上长满刺,张牙舞爪,像是谁要抢它的花朵一样,如果这时去碰它,就会被刺伤。蒲公英在农民眼里,是非常讨厌的。因为蒲公英乱撒播种子,一点风雨,就随随便便地到处乱扎根,长在田里的蒲公英,还没开花结果,就被农民铲除掉了。现在能开花结果、漫天飞舞的蒲公英,大都是荒草坡或者是树林边上的。
  我小的时候,经常玩蒲公英,小心翼翼地掐起一朵蒲公英,攥在手里,轻轻地吹一口气,蒲公英就会漫天飞舞,不管你愿意与否,都会落在你肩上、头上,甚至脸上,瘙痒你的耳朵,吸进鼻腔,会叫你痒痒的,喷嚏连天。那时,捉弄小朋友最好的方法就是趁其不注意,对准其后脖颈使劲吹一口,蒲公英就会很听话的钻进衣背、粘在身上,奇痒无比。
  玩到高兴的时候,我会登上房顶或攀上大树,然后再吹蒲公英落下来。它那只有针鼻大小的种子,黑黑地吊在张开的绒毛下,晃晃悠悠地飘来飘去,找不到它喜欢的着落地,漫无目的,却又似乎出神入化。
  如今,即使我回到农村老家,也很难见到蒲公英了。因为,农民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大都开始使用除草剂,蒲公英一年年地少了起来,在田地里,已经很难再看到它了。
  女儿眨眨眼睛,似懂非懂地看着我。我说,女儿,爸爸星期天就领你去奶奶家看蒲公英,是不是和你书本上的一样。
  我真害怕女儿看到真的蒲公英后,发现与书上的反差那样大,会令她形成看问题的偏激。真实的蒲公英确实没有书本上写的那样美好。由此,我也认识到了,在教育孩子认识事物的时候,不妨带他实地去看一看,要知道,直观的东西远比写得天花乱坠的文章要好得多。
其他文献
观察故事:两岁半孩子的“猩猩”交流    小虎和晴晴是同一天来幼儿园的。第二天是星期五,其他孩子都去动物园了,他俩因为有点感冒留在“家”里。两人还没说过话呢,但是,“唯一”的同类就是对方,怎么办呢?  开始的时候,两个人远距离相互观察,一边自己玩一边偷偷注视对方,就像是动物的那种警惕性。此时,如果其中一个的动作稍微向旁边移动一下,另一个马上会往后退若干步,重新远距离观察。最后,由于玩具的魅力,俩人
期刊
  
期刊
一天傍晚,我带着孩子们散步,突然,一个孩子发现了一条蚯蚓,其他孩子马上围了上来。我想,这正是个向他们介绍蚯蚓再生能力的好机会,当即把这条蚯蚓切成两截说:“你们说,蚯蚓会不会死呢?”  不料,我话音未落,孩子们便用惊讶的眼神看着我:“老师,你把蚯蚓切断了,它疼不疼呀?”  小明问:“它会死吧?太可怜了!”  真真接着说:“蚯蚓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老师,你为什么要把它切断呢?”  面对孩子们充满疑惑的
期刊
自信是一个人尊重自己,并且对自己的能力及所做事情的价值做出肯定。近年,美国两所大学的科学家们对自信心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  科学家们把一些男孩子作为研究对象,做了许多实验。这些实验测试这些男孩子能力的高低,以及他们怎样评价自己的能力。实验过后,科学家们根据测试情况把这些男孩子分为3组:A组,自信心强;B组,有自信心;C组,没有自信心。科学家们继续研究这3组男孩子在家、在学校、与他们的朋友
期刊
我朋友的孩子还未进小学,朋友就给他买回 一架钢琴。朋友自己对音乐一窍不通,就花钱请来音乐系学生给孩子做家教。孩子每天得练两三个小时的钢琴。  刚开始孩子还很有兴趣,但时间稍长,就觉得苦不堪言,不想练了。爸爸训斥,妈妈诱哄,孩子很不情愿,但又不得不练。  我这位朋友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音乐家没有童年。”   我也曾采访过许多陪孩子参加钢琴“考级”的家长,很多家长说自己并不想让孩子将来一定做音乐家
期刊
回顾过去的经历,常常听到有人问我妈妈是怎样教子的。妈妈总是笑着说,“从幼苗育起,德为先,寓教于平时,重示范,寓教于乐。”    道德行为兴趣性训练,寓教于乐    妈妈以前是医生,懂得医学、心理学,我出生后不久,她就按我成长的生理、心理变化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日常行为道德教育。  我还不会讲话时,妈妈就开始给我在日常行为道德规范作示范,抱我出街不买零食。会讲话时,妈妈就开始对我进行兴趣性道德行为训练
期刊
认识迈克是因为学网球,当长相和穿着都很中国化的西班牙籍华人迈克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谁也不会想到他会是老外。但时间长了,我们还是感到了迈克的不同,比如,他从来都是那么温文尔雅,在教我们网球时喜欢大谈网球文化。他说他的儿子汤姆5岁开始打网球,现在已经开始参加欧洲的网球赛事了。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体育在国外孩子的成长中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   按照我们对孩子培养的惯性思维,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哪一方面
期刊
个案调查 拒绝学习并非只怪孩子    案例1 娇惯放纵的龙龙(男,6岁)   访问对象:巫老师(幼儿园老师)     日常表现  龙龙爸爸中年得子,一家人跟祖父母同住,使龙龙尽享祖辈和父母的宠爱。龙龙对学习从来不主动,无论上什么课都不集中精神,尤其是读书、写字、算术,回答老师问题时总是答非所问。他对英语学习还是比较喜欢的,因为他2岁多的时候在北方就参加了英语兴趣班,接触过英语。   今年夏天,龙龙
期刊
在许多民族的词典里,“一心两用”都是贬义词。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从小就被家长谆谆告诫切莫“一心两用”,必须一心一意地去做事或学习。这从普遍意义上讲确实有道理。  但最近美国行为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联合进行的一项专题研究证实:儿童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2~3种事情上,而成年人更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4~6种事情上,即便是刚刚学步的周岁婴儿,也可在家长的教导下一边听从家长的指点,一边迈出蹒跚的步子。
期刊
鼓励孩子建立多种思维模式    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就想为什么苹果不会飞上天?正是牛顿的创造性思维使他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同样,在孩子的绘画活动中,家长也要鼓励他突破单一、僵化的思维模式,不断创新,超越自我。  例如,多数孩子都会把太阳涂成红色或金黄色,且大都是“太阳公公”的形象。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思考:“太阳只能画这种颜色吗?为什么太阳只能是公公?”如果孩子能够提出不同的构思,可进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