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讲的是人们付出劳动与获得收获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也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那就是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四十分钟,充分发挥好组织者、教育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才能够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具体怎样做才能发挥教师的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课堂教学效果
一、引言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育者和引导者。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從充分发挥“组织者”、“教育者”、“引导者”这三个角色的作用着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合理创设情境,巧妙导入新课,发挥组织者的作用
有位教育家说过:一节好的课堂教学,学生就好像进行了一次美妙的旅行。老师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将学生巧妙的引入课堂学习,就如同导游将游客很好的集合到一起,随时可以出发。因为我们的数学知识有的比较枯燥,抽象,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将学生快速的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循环小数》这节内容时,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一年四季的循环往复,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循环,然后再结合钟面上的数字1~12的循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中也有循环,从而为学生学习循环小数打下良好基础。
又比如,在教学四年级《垂直与平行》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形,摸实物,拼搭模型和画直角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这样,就可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课堂中巧妙地导入新课,是创建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环节。教师将学生巧妙的引入课堂学习,也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并且好的导入可以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经常鼓励与指导,适当教给解题方法,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作用
有了前面的引导,就好像导游把游客带到了正确的出发地,接下来就是让大家朝着目的地出发了。我们知道游客在前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掉队或到处乱走的情况,这就需要发挥导游的教导作用了。数学课堂的教学也是这样。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之后,就会感到疲劳和辛苦,而且有的学生会出现怕难分心,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发挥教育者的作用,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并将他们的行为进行推广,而对表现差的学生,要及时劝导,并适时对他们进行帮助,为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在统一了思想和学习步调后,我们又可以继续带领学生向着课堂目标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耐心,要用爱心、恒心来对他们,不能轻易发脾气。这样做,既可以体会到师生共同成长的乐趣,又可以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求教师必须要在解题上下功夫,更要狠抓练习这一环节,注重启发式、探索式,解题时做到深入浅出,语言规范简洁,练习时做到难易适中,适时启发反馈,使同学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独特的解题技巧,以达到吸收消化,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教师要给学生攀登的手杖,不给学生走捷径的车马,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要想欣赏到更美的风景,就必须走得远爬得高。可是爬山越岭会很辛苦,我们会想得到外在的帮助,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此时,导游能做的是给游客提供一些帮助,比如给需要的人一根手杖,而不是代替游客前行。同样的道理,当学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能做的是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比如做一道示范题,但不能代替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因为要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必须自己经历辛苦的学习过程,这对学生来说是必经之路。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的相遇问题时,学生知道了公式:相遇时间×速度之和=总路程。可是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会出现追及问题和修路问题等变化形式,这时学生只知道上面的公式就远远不够了。怎么办呢?老师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再教会学生利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自己分析题意,并进一步理解题意。最后将追及问题和修路问题都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相遇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了,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五、结束语
最后,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使他们的付出得到应有的收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付出,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会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收获与喜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课堂教学效果
一、引言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育者和引导者。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從充分发挥“组织者”、“教育者”、“引导者”这三个角色的作用着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合理创设情境,巧妙导入新课,发挥组织者的作用
有位教育家说过:一节好的课堂教学,学生就好像进行了一次美妙的旅行。老师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将学生巧妙的引入课堂学习,就如同导游将游客很好的集合到一起,随时可以出发。因为我们的数学知识有的比较枯燥,抽象,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将学生快速的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循环小数》这节内容时,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一年四季的循环往复,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循环,然后再结合钟面上的数字1~12的循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中也有循环,从而为学生学习循环小数打下良好基础。
又比如,在教学四年级《垂直与平行》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形,摸实物,拼搭模型和画直角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这样,就可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课堂中巧妙地导入新课,是创建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环节。教师将学生巧妙的引入课堂学习,也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并且好的导入可以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经常鼓励与指导,适当教给解题方法,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作用
有了前面的引导,就好像导游把游客带到了正确的出发地,接下来就是让大家朝着目的地出发了。我们知道游客在前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掉队或到处乱走的情况,这就需要发挥导游的教导作用了。数学课堂的教学也是这样。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之后,就会感到疲劳和辛苦,而且有的学生会出现怕难分心,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发挥教育者的作用,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并将他们的行为进行推广,而对表现差的学生,要及时劝导,并适时对他们进行帮助,为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在统一了思想和学习步调后,我们又可以继续带领学生向着课堂目标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耐心,要用爱心、恒心来对他们,不能轻易发脾气。这样做,既可以体会到师生共同成长的乐趣,又可以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求教师必须要在解题上下功夫,更要狠抓练习这一环节,注重启发式、探索式,解题时做到深入浅出,语言规范简洁,练习时做到难易适中,适时启发反馈,使同学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独特的解题技巧,以达到吸收消化,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教师要给学生攀登的手杖,不给学生走捷径的车马,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要想欣赏到更美的风景,就必须走得远爬得高。可是爬山越岭会很辛苦,我们会想得到外在的帮助,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此时,导游能做的是给游客提供一些帮助,比如给需要的人一根手杖,而不是代替游客前行。同样的道理,当学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能做的是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比如做一道示范题,但不能代替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因为要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必须自己经历辛苦的学习过程,这对学生来说是必经之路。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的相遇问题时,学生知道了公式:相遇时间×速度之和=总路程。可是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会出现追及问题和修路问题等变化形式,这时学生只知道上面的公式就远远不够了。怎么办呢?老师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再教会学生利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自己分析题意,并进一步理解题意。最后将追及问题和修路问题都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相遇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了,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五、结束语
最后,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使他们的付出得到应有的收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付出,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会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收获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