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语文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古筝,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必须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一、解读教材要有准度
以《船长》一课为例,有一次听一位老师的课,老师在执教过程中,一直在引导学生体会老船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那么,这个“舍己为人”的定位准不准呢?从文中看,“为人”,是老船长遇难施救的基本动力,相信也是他平日一贯秉承的做人信条。但“为人”就一定要“舍己”吗?老船长从事情的一开始就做出了把别人救出而自己献身的决定了吗?
我们试着从他与机械师洛克和大副奥克勒福的对话中找找答案。老船长与洛克的对话内容是这样的:“炉子怎么样?”“火灭了没有?”“机器还转不转?”而当他得知一切都已被海水淹没没有复苏的可能时,他才下令大副保护人员离船并有权开枪打死那些不遵守秩序的男人。从中可以看出,老船长“为人”是真,但却绝对不是从一开始就决定“舍己”。因为他知道,只有自己好好地活着,乘客和船员的安全才能有保障!自己牺牲得再悲壮,船上的人如得不到救助,也是枉然! 因此老船长“舍己救人”的立论从根子起就不能成立!
那么,课文所揭示的不是人物“舍己为人”品质又是哪方面的品质呢?其实,雨果在小说里早有明确交代。文章结尾老船长是站在“舰桥”上随船沉入海底的;船被撞的危机时刻,老船长也是站在“舰桥”上指挥救险的;就连文章的开头,作者也作了精心安排:老船长在“舰桥”上小心翼翼地驾船。雨果为什么要反复提及“舰桥”这个物象?“舰桥”在这里指什么?一切都再明白不过,这里的舰桥指“工作岗位”。老船长不是神,他是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船长!他的脑子里不一定想过要当英雄,但却有一个不渝的信念——坚守岗位,忠于职守!因此,对于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老船长的坚守岗位,忠于职守!
二、解读教材要有深度
崔峦先生指出: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在操作层面上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可见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与文本对话,真正读懂教材是多么的重要。解读教材,是个慢工细活。只有像褒骨头汤一样,慢慢煨,细细炖,不温不火,才能水到渠成。若是心浮气躁,不愿意潜心钻研的话,永远只能浮在教材的表面。
案例:四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一文,课文主要讲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的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有的老师在教学最后一段斯杰潘老人的话“多么可爱的鸟儿啊!我当时离它们才三四十米,双手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可是,我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枝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斯杰潘老人为什么这枝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学生回答:被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所感动了,同时斯杰潘老人用行动号召大家要爱护珍稀动物,保护 生态平衡。大家觉得这样的回答怎样呢?满意吗?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回答总觉得还没有到达一定的深度。斯杰潘老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被天鹅的生命力量所感动,是生命力的震撼,是一个生命感动另一个生命。为此,我们应该在赞扬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号召大家爱护珍稀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渗透,要求学生从小就有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
三、解读教材要有效度
我这里所说的效度是指力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兼顾。就阅读过程来说,既要符合阅读的规律,又要符合认识的规律。说白了,就是凭借语言文字去感悟思想内容,再依据思想内容去品味语言文字。
曾经听到这样一节课,课文题目是《谈礼貌》。老师一开始就是常规的教学,读准字词,读通课文,然后就是问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是谁?感知这些以后就开始分析人物特点。先讲读第一个故事,牛皋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有感情的读有关语句。接著第二个和第三个故事就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学法迁移,最后,就进行小结,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就是要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老师这样解读文本,然后再那样教学,大家觉得可以了吗?事后我对那位执教的老师说,你这样教和不教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让学生认真读几遍书,能否达到同样的效果呢?他说差不多。那我就说,你还不如不教。后来,他就问我,那这样的文章该怎么组织教学呢?
我们要让学生弄清教材的特点,它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我们可以问学生这篇课文和前面学过的课文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呢?(学生会说是说明道理的文章,在文章开头)然后,问这篇文章要说明什么道理呢?(要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接着问课文是怎样来说明这个道理的呢?(举例说明)举了那些例子呢?每个例子是怎么叙述的呢?(事情—感受)再问这3例子有什么异同呢?不同在哪里?(正反面的例子)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又有什么不同呢?(古今、普通人和伟人、大人和小孩)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呢?(更有说服力)最后,问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呢?(观点—好处、前后呼应)
如果那位老师能这样解读文本,然后再组织教学的话,我说他解读文本的效度就达到了。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教师要全身心的走入文本,反复朗读文本。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敢走进语文课堂。”
一、解读教材要有准度
以《船长》一课为例,有一次听一位老师的课,老师在执教过程中,一直在引导学生体会老船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那么,这个“舍己为人”的定位准不准呢?从文中看,“为人”,是老船长遇难施救的基本动力,相信也是他平日一贯秉承的做人信条。但“为人”就一定要“舍己”吗?老船长从事情的一开始就做出了把别人救出而自己献身的决定了吗?
我们试着从他与机械师洛克和大副奥克勒福的对话中找找答案。老船长与洛克的对话内容是这样的:“炉子怎么样?”“火灭了没有?”“机器还转不转?”而当他得知一切都已被海水淹没没有复苏的可能时,他才下令大副保护人员离船并有权开枪打死那些不遵守秩序的男人。从中可以看出,老船长“为人”是真,但却绝对不是从一开始就决定“舍己”。因为他知道,只有自己好好地活着,乘客和船员的安全才能有保障!自己牺牲得再悲壮,船上的人如得不到救助,也是枉然! 因此老船长“舍己救人”的立论从根子起就不能成立!
那么,课文所揭示的不是人物“舍己为人”品质又是哪方面的品质呢?其实,雨果在小说里早有明确交代。文章结尾老船长是站在“舰桥”上随船沉入海底的;船被撞的危机时刻,老船长也是站在“舰桥”上指挥救险的;就连文章的开头,作者也作了精心安排:老船长在“舰桥”上小心翼翼地驾船。雨果为什么要反复提及“舰桥”这个物象?“舰桥”在这里指什么?一切都再明白不过,这里的舰桥指“工作岗位”。老船长不是神,他是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船长!他的脑子里不一定想过要当英雄,但却有一个不渝的信念——坚守岗位,忠于职守!因此,对于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老船长的坚守岗位,忠于职守!
二、解读教材要有深度
崔峦先生指出: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在操作层面上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可见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与文本对话,真正读懂教材是多么的重要。解读教材,是个慢工细活。只有像褒骨头汤一样,慢慢煨,细细炖,不温不火,才能水到渠成。若是心浮气躁,不愿意潜心钻研的话,永远只能浮在教材的表面。
案例:四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一文,课文主要讲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的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有的老师在教学最后一段斯杰潘老人的话“多么可爱的鸟儿啊!我当时离它们才三四十米,双手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可是,我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枝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斯杰潘老人为什么这枝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学生回答:被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所感动了,同时斯杰潘老人用行动号召大家要爱护珍稀动物,保护 生态平衡。大家觉得这样的回答怎样呢?满意吗?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回答总觉得还没有到达一定的深度。斯杰潘老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被天鹅的生命力量所感动,是生命力的震撼,是一个生命感动另一个生命。为此,我们应该在赞扬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号召大家爱护珍稀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渗透,要求学生从小就有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
三、解读教材要有效度
我这里所说的效度是指力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兼顾。就阅读过程来说,既要符合阅读的规律,又要符合认识的规律。说白了,就是凭借语言文字去感悟思想内容,再依据思想内容去品味语言文字。
曾经听到这样一节课,课文题目是《谈礼貌》。老师一开始就是常规的教学,读准字词,读通课文,然后就是问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是谁?感知这些以后就开始分析人物特点。先讲读第一个故事,牛皋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有感情的读有关语句。接著第二个和第三个故事就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学法迁移,最后,就进行小结,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就是要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老师这样解读文本,然后再那样教学,大家觉得可以了吗?事后我对那位执教的老师说,你这样教和不教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让学生认真读几遍书,能否达到同样的效果呢?他说差不多。那我就说,你还不如不教。后来,他就问我,那这样的文章该怎么组织教学呢?
我们要让学生弄清教材的特点,它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我们可以问学生这篇课文和前面学过的课文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呢?(学生会说是说明道理的文章,在文章开头)然后,问这篇文章要说明什么道理呢?(要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接着问课文是怎样来说明这个道理的呢?(举例说明)举了那些例子呢?每个例子是怎么叙述的呢?(事情—感受)再问这3例子有什么异同呢?不同在哪里?(正反面的例子)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又有什么不同呢?(古今、普通人和伟人、大人和小孩)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呢?(更有说服力)最后,问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呢?(观点—好处、前后呼应)
如果那位老师能这样解读文本,然后再组织教学的话,我说他解读文本的效度就达到了。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教师要全身心的走入文本,反复朗读文本。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敢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