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威风锣鼓是山西临汾地区人民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当地民间艺术中也最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山西临汾威风锣鼓的物质构成、演奏形式、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威风锣鼓的现状与价值进行分析,对传承与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威风锣鼓;传承发展;文化价值
威风锣鼓是山西锣鼓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类,它是流传于山西临汾地区的民间鼓乐艺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威风锣鼓吸取了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华,使得自身的发展日渐完美,它将黄土高原的豪放气概与黄河的宽广柔美融为一体,形成了气势磅礴、豪爽奔放的性格,深刻体现了山西临汾地区人们的纯朴勤劳与坚强善良。
一威风锣鼓的物质构成
(一)乐器
威风锣鼓的制作相当讲究,对制作工艺以及材料都有要求。常规的演奏乐器有四种:鼓、锣、铙、钹。其中,鼓的鼓框为木质,较多采用枣木、楝木、槐木等。鼓面用牛皮遮蒙。鼓的高度约为35厘米,鼓面直径约为60厘米。鼓框用红漆刷制,并且鼓框上装订有对称的两对铁环,用麻绳或者红、黄色布绦从中穿过用为鼓带。鼓槌一般用枣木制成,长度大约有25厘米,槌头上镶嵌着一撮由红色、黄色、绿色相间的的缨穗。锣、铙、钹均为铜制。锣的直径大约为35厘米,重为2至2.5公斤,锣边宽约4厘米,形状与圆盘相似;锣的锣槌长25厘米左右,并且锣槌的两端和中间都镶塞有红、绿、蓝相间的缨穗。钹也叫“镲”,从外围看中心有突起的碗状部分,在碗状的中心系有红色、黄色、绿色的绸带。铙形状与钹较为相似,但铙的中间碗状部比钹的窄而浅,在外围的中心不用绸带而是手柄。
(二)乐队编制
威风锣鼓的乐队编制,没有统一要求。根据不同的演奏需求,乐队规模有大有小,演奏人员可多可少。特殊情况下,也可组成几百人的大型锣鼓队,这种情况在临汾地区较为常见,每逢元宵节,在临汾尧都区、洪洞县等都会有大型的锣鼓演奏。但是,无论锣鼓队是大是小,都必须有一名指挥。队员男女均可,但一般都会选取音乐感觉较好的队员。根据演奏的需要,将演奏队员按照身高排列并分配乐器,大个头拍钹,中个子击鼓,小个头打锣。各个声部的人数必须配成偶数,有利于队形的排列。由于乐器的体积和音量大小不同,所以乐器的分配比例也不是绝对的。一般以声部和谐、音响效果协调为目的。在百人的锣鼓中,一般编配鼓22面,钹20副,铙18副,锣48面,另外还会配有三至五面大型架子鼓。
(三)演奏形式
威风锣鼓是一种集体性表演,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演奏气势宏伟,慷慨激昂。集鼓乐、舞姿、技巧为一身,融服饰、装容、道具为一体。其演奏队形一般为方形,在表演过程中队形穿梭变化,有时也会出现圆形,环形、梅花阵或者放射状。表演中演奏者前移后退,紧疏结合,聚散相间,变化多样。但无论队形变化如何,其表演与节奏始终一致,互相紧密配合。
根据威风锣鼓演奏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种是将鼓斜跨在身上进行演奏,称为挎鼓。这种表演形式主要分布在临汾尧都区以及临汾北部的霍州、汾西、洪洞、蒲县等地,是威风锣鼓最典型的演奏风格。其特点是威武雄壮、灵活多变。其二是将鼓放在鼓架上进行演奏,称为架子鼓。这种表演形式主要分布在浮山县及其周围地带,节奏一般以十六分音符为主,其特点是轻巧活泼、快速激烈。其三是在一个鼓架上放置两面鼓,一大一小,这种鼓成为阴阳鼓或“子母鼓”。这种鼓主要分布在临汾南部的襄汾和曲沃县。特点是队形变换少,大鼓低沉浑厚,小鼓轻巧活泼,以大小鼓的交替演奏为亮点。
在威风锣鼓的表演过程中,各个声部也有不同的表演动作。鼓手在击鼓的空隙时间,可以使用鼓槌做出杂技性质的表演,如“鼓槌挽花”和“抛掷鼓槌”;锣手与鼓手相似,也有杂技性质的表演:“锣槌绕花”和“抛掷锣槌”;钹者在演奏的高潮时,将钹举过头顶,拍击后翻转,再击后再翻转,使钹能够不停地转动,这称为“大镲高翻”,还有一种是“胸前空翻”。铙手在演奏时,有上下擦拍和前后擦拍。在表演过程中,每个声部都需要演奏者身体的各个部位相互配合。
二威风锣鼓的传承价值
1艺术欣赏价值
威风锣鼓锣鼓作为一种鼓乐表演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演奏风格独特,既注重音乐感觉,又强调舞姿服饰,迎合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满足了大众的欣赏所需。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是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通过对威风锣鼓的艺术欣赏价值的研究,不仅是世界了解和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和特色文明的一种途径;而且也是弘扬和传播民俗艺术和当地文明的重要举措。
2历史文化价值
威风锣鼓起源传说极早,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艺术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深刻地反映了各个时代临汾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民俗活动等状况,它的历史沿革与历代临汾人的生活风俗、行为习惯相伴相随,对挖掘和整理临汾地区的民俗发展历史的推断与分析以及民族鼓乐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
3学术探究价值
威风锣鼓作为一种传统鼓乐,具有极大的学术研究价值。通过对威风锣鼓的历史起源、物质构成、演奏特点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不仅有助于威风锣鼓曲牌和表演的丰富与革新,同时对于同类鼓乐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而使鼓乐这种民间表演艺术能够上升至一个专业的学术水平。为将来鼓乐的创新发展与传承在学术研究方面提供重要的引导价值。
4体育娱乐价值
威风锣鼓是临汾当地人文特点与风土习俗的表现形式,是当地人民自古到今的文化艺术结晶具有极其重要的体育娱乐价值。欣赏威风锣鼓和参加锣鼓表演活动是当地农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休闲方式之一,这种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藝术欣赏水平,丰富了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人们在演奏过程中会感到身体轻松、神清气爽,使当地人民在自娱自乐的氛围中团结一致,共建美好家园。 三威风锣鼓的传承发展
(一)当今社会下威风锣鼓的现状
首先,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许多民间艺人从事锣鼓表演谋生,一方面对于民间锣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锣鼓文化市场的混乱,演出质量也令人担忧,甚至许多演艺者为了更轻松的追求经济报酬,删减了很多传统的锣鼓曲目或者对曲目擅自进行不科学的改编,对锣鼓艺术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需求,临汾地区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或学习,常年在外。而对于威风锣鼓这种大众化的民间艺术,一般都由农民演奏,他们文化程度较低,对艺术文化的了解也甚少,对艺术的保护传承意识薄弱,传统古老的民间锣鼓的艺术传承也受到了负面影响。再次,受外来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高科技产品不断革新,人们的娱乐方式也越来越丰富。流行音乐、真人秀、脱口秀和国内外影视,成为当今大众娱乐文化的主要形式,对传统艺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但是,威风锣鼓也有较好的发展。2009年,临汾市建成了一座以威风锣鼓为主题的大桥,别具一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桥墩、护栏以及桥面的中心隔离区都雕刻着石鼓,在桥头有用花岗岩雕刻而成的四面锣鼓雕塑,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具有极强的厚重感和悠久的历史感。这座大桥充分地与临汾悠久深远的锣鼓艺术文化相结合,深刻体现了文化艺术与建筑的交融,成为临汾市的新地标,更好的发扬了威风锣鼓的文化。
当今国际和国内都积极的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威风锣鼓经过国务院的批准,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威风锣鼓的继承和发展无疑也是一个有益的消息。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当地旅游景区、景点在旅游旺季与威风锣鼓的相互结合,使得游客在观赏景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威风锣鼓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威风锣鼓的社会知名度。例如,在2016年山西省旅游发展文化大会上微信公众“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投票中,临汾市的宣传片中,就涉及到威风锣鼓在黄河壶口瀑布的演出,使得社会各界对威风锣鼓有了很大的认识和了解。
(二)传承发展的建议及措施
第一,加大保护力度,组织文化艺术保护小组。一方面,当地音乐爱好者以及文艺工作者应积极承担起引导性的角色,加大对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对威风锣鼓的重视和保护力度,组织威风锣鼓的演出活动或比赛,并结合当代互联网技术、广播论坛、报纸杂志等先进媒介,更好的推进威风锣鼓保护措施。
第二,威风锣鼓是一种口传心授的传统艺术,要想让威风锣鼓以最原始的状态传承和发展,必须加强对传统人的保护。文化部门要与传统人积极沟通,配合其传承工作;传承人也要全力配合文化部门的响应,对威风锣鼓的传承工作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其次,传承人应该带徒授业,培养新一代的锣鼓传承人,为威风锣鼓这一传统艺术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威风锣鼓的传承工作持续发展。
第三,对于威风锣鼓的组成乐器的制作技术的传承,也应该受到很大重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于威风锣鼓组成乐器的制作技術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传统的乐器制作技术较落后且陈旧,新一代的继承人难免会觉得枯燥且乏力。因此,乐器制作者应更新传统制作技术,吸取当今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制作技术上积极创新变通。另外,将锣鼓制造也可以与当地民间艺术团合作发展成为一定的文化产业,将文化艺术与经济相结合,使之能够更好的推广。
第四,扩大普及范围,让威风锣鼓走进学校。学校是知识传播能力最强的地方,将威风锣鼓合理引入学校音乐课程也可以使之得到更好的继承。当地高校在音乐教育课程中可以开设相关专业,普及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专门的研究演奏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在中小学的活动课上植入锣鼓艺术教育,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与锣鼓的演奏,培养学生对鼓乐艺术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形成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乐种学[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9,7:11-11.
[2]单红龙.山西威风锣鼓研究[J].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6:43-44.
[3]彭殊玲.威风锣鼓传承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乐府新声,2012,6:1.
[4]单红龙.山西威风锣鼓研究[J].中国音乐,2006,(2).
[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153-154
【关键词】:威风锣鼓;传承发展;文化价值
威风锣鼓是山西锣鼓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类,它是流传于山西临汾地区的民间鼓乐艺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威风锣鼓吸取了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华,使得自身的发展日渐完美,它将黄土高原的豪放气概与黄河的宽广柔美融为一体,形成了气势磅礴、豪爽奔放的性格,深刻体现了山西临汾地区人们的纯朴勤劳与坚强善良。
一威风锣鼓的物质构成
(一)乐器
威风锣鼓的制作相当讲究,对制作工艺以及材料都有要求。常规的演奏乐器有四种:鼓、锣、铙、钹。其中,鼓的鼓框为木质,较多采用枣木、楝木、槐木等。鼓面用牛皮遮蒙。鼓的高度约为35厘米,鼓面直径约为60厘米。鼓框用红漆刷制,并且鼓框上装订有对称的两对铁环,用麻绳或者红、黄色布绦从中穿过用为鼓带。鼓槌一般用枣木制成,长度大约有25厘米,槌头上镶嵌着一撮由红色、黄色、绿色相间的的缨穗。锣、铙、钹均为铜制。锣的直径大约为35厘米,重为2至2.5公斤,锣边宽约4厘米,形状与圆盘相似;锣的锣槌长25厘米左右,并且锣槌的两端和中间都镶塞有红、绿、蓝相间的缨穗。钹也叫“镲”,从外围看中心有突起的碗状部分,在碗状的中心系有红色、黄色、绿色的绸带。铙形状与钹较为相似,但铙的中间碗状部比钹的窄而浅,在外围的中心不用绸带而是手柄。
(二)乐队编制
威风锣鼓的乐队编制,没有统一要求。根据不同的演奏需求,乐队规模有大有小,演奏人员可多可少。特殊情况下,也可组成几百人的大型锣鼓队,这种情况在临汾地区较为常见,每逢元宵节,在临汾尧都区、洪洞县等都会有大型的锣鼓演奏。但是,无论锣鼓队是大是小,都必须有一名指挥。队员男女均可,但一般都会选取音乐感觉较好的队员。根据演奏的需要,将演奏队员按照身高排列并分配乐器,大个头拍钹,中个子击鼓,小个头打锣。各个声部的人数必须配成偶数,有利于队形的排列。由于乐器的体积和音量大小不同,所以乐器的分配比例也不是绝对的。一般以声部和谐、音响效果协调为目的。在百人的锣鼓中,一般编配鼓22面,钹20副,铙18副,锣48面,另外还会配有三至五面大型架子鼓。
(三)演奏形式
威风锣鼓是一种集体性表演,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演奏气势宏伟,慷慨激昂。集鼓乐、舞姿、技巧为一身,融服饰、装容、道具为一体。其演奏队形一般为方形,在表演过程中队形穿梭变化,有时也会出现圆形,环形、梅花阵或者放射状。表演中演奏者前移后退,紧疏结合,聚散相间,变化多样。但无论队形变化如何,其表演与节奏始终一致,互相紧密配合。
根据威风锣鼓演奏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种是将鼓斜跨在身上进行演奏,称为挎鼓。这种表演形式主要分布在临汾尧都区以及临汾北部的霍州、汾西、洪洞、蒲县等地,是威风锣鼓最典型的演奏风格。其特点是威武雄壮、灵活多变。其二是将鼓放在鼓架上进行演奏,称为架子鼓。这种表演形式主要分布在浮山县及其周围地带,节奏一般以十六分音符为主,其特点是轻巧活泼、快速激烈。其三是在一个鼓架上放置两面鼓,一大一小,这种鼓成为阴阳鼓或“子母鼓”。这种鼓主要分布在临汾南部的襄汾和曲沃县。特点是队形变换少,大鼓低沉浑厚,小鼓轻巧活泼,以大小鼓的交替演奏为亮点。
在威风锣鼓的表演过程中,各个声部也有不同的表演动作。鼓手在击鼓的空隙时间,可以使用鼓槌做出杂技性质的表演,如“鼓槌挽花”和“抛掷鼓槌”;锣手与鼓手相似,也有杂技性质的表演:“锣槌绕花”和“抛掷锣槌”;钹者在演奏的高潮时,将钹举过头顶,拍击后翻转,再击后再翻转,使钹能够不停地转动,这称为“大镲高翻”,还有一种是“胸前空翻”。铙手在演奏时,有上下擦拍和前后擦拍。在表演过程中,每个声部都需要演奏者身体的各个部位相互配合。
二威风锣鼓的传承价值
1艺术欣赏价值
威风锣鼓锣鼓作为一种鼓乐表演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演奏风格独特,既注重音乐感觉,又强调舞姿服饰,迎合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满足了大众的欣赏所需。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是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通过对威风锣鼓的艺术欣赏价值的研究,不仅是世界了解和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和特色文明的一种途径;而且也是弘扬和传播民俗艺术和当地文明的重要举措。
2历史文化价值
威风锣鼓起源传说极早,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艺术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深刻地反映了各个时代临汾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民俗活动等状况,它的历史沿革与历代临汾人的生活风俗、行为习惯相伴相随,对挖掘和整理临汾地区的民俗发展历史的推断与分析以及民族鼓乐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
3学术探究价值
威风锣鼓作为一种传统鼓乐,具有极大的学术研究价值。通过对威风锣鼓的历史起源、物质构成、演奏特点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不仅有助于威风锣鼓曲牌和表演的丰富与革新,同时对于同类鼓乐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而使鼓乐这种民间表演艺术能够上升至一个专业的学术水平。为将来鼓乐的创新发展与传承在学术研究方面提供重要的引导价值。
4体育娱乐价值
威风锣鼓是临汾当地人文特点与风土习俗的表现形式,是当地人民自古到今的文化艺术结晶具有极其重要的体育娱乐价值。欣赏威风锣鼓和参加锣鼓表演活动是当地农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休闲方式之一,这种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藝术欣赏水平,丰富了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人们在演奏过程中会感到身体轻松、神清气爽,使当地人民在自娱自乐的氛围中团结一致,共建美好家园。 三威风锣鼓的传承发展
(一)当今社会下威风锣鼓的现状
首先,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许多民间艺人从事锣鼓表演谋生,一方面对于民间锣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锣鼓文化市场的混乱,演出质量也令人担忧,甚至许多演艺者为了更轻松的追求经济报酬,删减了很多传统的锣鼓曲目或者对曲目擅自进行不科学的改编,对锣鼓艺术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需求,临汾地区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或学习,常年在外。而对于威风锣鼓这种大众化的民间艺术,一般都由农民演奏,他们文化程度较低,对艺术文化的了解也甚少,对艺术的保护传承意识薄弱,传统古老的民间锣鼓的艺术传承也受到了负面影响。再次,受外来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高科技产品不断革新,人们的娱乐方式也越来越丰富。流行音乐、真人秀、脱口秀和国内外影视,成为当今大众娱乐文化的主要形式,对传统艺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但是,威风锣鼓也有较好的发展。2009年,临汾市建成了一座以威风锣鼓为主题的大桥,别具一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桥墩、护栏以及桥面的中心隔离区都雕刻着石鼓,在桥头有用花岗岩雕刻而成的四面锣鼓雕塑,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具有极强的厚重感和悠久的历史感。这座大桥充分地与临汾悠久深远的锣鼓艺术文化相结合,深刻体现了文化艺术与建筑的交融,成为临汾市的新地标,更好的发扬了威风锣鼓的文化。
当今国际和国内都积极的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威风锣鼓经过国务院的批准,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威风锣鼓的继承和发展无疑也是一个有益的消息。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当地旅游景区、景点在旅游旺季与威风锣鼓的相互结合,使得游客在观赏景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威风锣鼓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威风锣鼓的社会知名度。例如,在2016年山西省旅游发展文化大会上微信公众“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投票中,临汾市的宣传片中,就涉及到威风锣鼓在黄河壶口瀑布的演出,使得社会各界对威风锣鼓有了很大的认识和了解。
(二)传承发展的建议及措施
第一,加大保护力度,组织文化艺术保护小组。一方面,当地音乐爱好者以及文艺工作者应积极承担起引导性的角色,加大对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对威风锣鼓的重视和保护力度,组织威风锣鼓的演出活动或比赛,并结合当代互联网技术、广播论坛、报纸杂志等先进媒介,更好的推进威风锣鼓保护措施。
第二,威风锣鼓是一种口传心授的传统艺术,要想让威风锣鼓以最原始的状态传承和发展,必须加强对传统人的保护。文化部门要与传统人积极沟通,配合其传承工作;传承人也要全力配合文化部门的响应,对威风锣鼓的传承工作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其次,传承人应该带徒授业,培养新一代的锣鼓传承人,为威风锣鼓这一传统艺术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威风锣鼓的传承工作持续发展。
第三,对于威风锣鼓的组成乐器的制作技术的传承,也应该受到很大重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于威风锣鼓组成乐器的制作技術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传统的乐器制作技术较落后且陈旧,新一代的继承人难免会觉得枯燥且乏力。因此,乐器制作者应更新传统制作技术,吸取当今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制作技术上积极创新变通。另外,将锣鼓制造也可以与当地民间艺术团合作发展成为一定的文化产业,将文化艺术与经济相结合,使之能够更好的推广。
第四,扩大普及范围,让威风锣鼓走进学校。学校是知识传播能力最强的地方,将威风锣鼓合理引入学校音乐课程也可以使之得到更好的继承。当地高校在音乐教育课程中可以开设相关专业,普及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专门的研究演奏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在中小学的活动课上植入锣鼓艺术教育,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与锣鼓的演奏,培养学生对鼓乐艺术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形成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乐种学[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9,7:11-11.
[2]单红龙.山西威风锣鼓研究[J].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6:43-44.
[3]彭殊玲.威风锣鼓传承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乐府新声,2012,6:1.
[4]单红龙.山西威风锣鼓研究[J].中国音乐,2006,(2).
[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