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高校的学生社团
提起高校学生社团,很多高校大学生也许就会联想起北京大学的山鹰社及兰州大学《视野》杂志。山鹰社以学习、服务、锻炼为目的,锻炼大学生们“奋进、挑战、超越”的品质,该社登山队十几年来成功登上了昆仑玉珠峰、念青唐古拉……;《视野》杂志前身是由兰州大学中文系几个学生以兴趣爱好成立的文学社团,后发展成为了全国知名刊物之一。
社团,顾名思义,一些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组成的一个团体。新疆高校社团人是这样给社团定义的,社团是自己在校期间除学习之外,让自己努力去做的一项事业。
笔者调查了解,新疆各个高校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生社团。其中在案注册的新疆大学63个,石河子大学136个,新疆师范大学23个,新疆农业大学20个……
这些高校社团,有公益类的如绿色环保协会,专业特色类的如法律援助中心、红十字协会,文艺类的如文学社、艺术团。这些林林总总的高校社团,成为了一道道校园文化靓丽的风景线。在这些学生社团中,大学生们既是参与者,又是领导者,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推动社团的发展,在推动社团发展的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社团,大学生的辅修课
现在已参加工作的于明介绍说,他在校期间,学习之余又给自己选了一门辅修课,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后因为觉得实在是没意思,就去参加了一些社团。主要是因为长期的课堂式书本教育,难免让人觉得麻木。学生社团以活泼、生动见称,可以和很多有共同爱好的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促进。他说,参加一个社团进行锻炼,也许比选一门辅修课更有所收获。高校学习时间相对宽松,学习之余大量的时间都是由学生自己自由支配。社团有助于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业余时间的宽松,一些学生出于无聊,便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坠入爱河。社团可以使学生利用课余闲散时间,来做一些对自己发展有所帮助的事情。
各校团委相关负责老师大都一致认为,高校社团的成立,是给大学生自我培养成才开辟一个第二课堂。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拥有一个良好的氛围,来辅助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不同于基础教育,学生要面临着的就是进入社会,同时面临着就业,高校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学习场所,而是学生从学生时代迈入社会的一个过渡期。大学生们应当在做好自己本身学习的同时,还应当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或者就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四年大学生期间,来给自己培养一个特长。
新疆师范大学社团联合会副主席纪光介绍说,他们学校成立了以师范类为主题的社团如“师范生技能协会”,他认为,现在高校就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用人单位也越来越重视招聘者的实践应用能力,师范生技能协会社团结合本校师范特色,对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授课经验进行多方面的锻炼,并主动联系一些学校进行授课实习等,为以后求职就业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新疆农业大学社团联合会连续举办了四届“形象大使”活动,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与支持。该活动负责老师吾吉老师介绍说,社团活动的目的是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该形象大使活动获得“最佳魅力奖”的大三学生艾则孜告诉笔者,他参与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一方面来测验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以后的工作来作铺垫。
社团面临的尴尬
当有人赞成社团对个人锻炼带来的好处的同时,还有很多大学生认为,参加学生社团的意义不是很大。一方面是社团活动影响学习,更多的反映是,参加社团得不到应有的锻炼。社团的名字起的很响亮,但真正参加进去以后,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大多是让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据调查了解,我区高校社团,石河子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的学生社团曾经荣获全国优秀社团,但整体存在着多而小的情况。社团大都是学生自我管理,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社团工作的发展过于随意化,往往随着社团负责人的能力而见兴衰。社团缺乏一定的活动资金,仅仅依赖团委经费的支持,自身缺乏创新精神,很多活动开展处于半停滞状态,不能良好的锻炼学生。整体来说缺乏一定的品牌社团,来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大学生张伟认为,作为他们高校的文艺类社团发展得不错,而理论性研究型社团,大都是虚有其名。其原因一是学生自身的理论水平不够,大一或大二时自身的发展还没有完善,就担任了这类社团的负责人;其二这类老师的指导不够,一般指导学生社团工作的老师大都是做学生工作的老师,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平也是有限的,做理论研究的老师们大都忙于自身的研究工作,很少能抽出时间给予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在这样的社团里面根本得不到实际性的锻炼。
社团,就业路上的敲门砖
参加社团的好处之多自不待言,但并非谁都能懂得利用,只是为了临求职,可以在自己的简历栏里填上几笔。但真正成功的人回顾在大学社团取得的真经时,却是感触颇深。
张新斌在兵团建工集团党办工作,毕业于石河子大学,在校期间曾主办过文学刊物《阳光地带》。他介绍说,当时主编刊物,一方面是锻炼自己,社团在做的过程中,应当把他当作一项事业来做,以《视野》杂志的发展历程作为参照榜样,给自己定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学校团委经费的支持,是很有限度的,于是便采取了与社会企业联合办刊的途径。社团与这些企业单位合作过后,发展迅速得到提升,成为大学众多社团的一个亮点,也给其他兄弟社团提供了一个借鉴的经验。他介绍说,做社团首先要懂得付出。他在做社团时,当时也有很多人参加了社团,其中一些人认为,社团不能给他们带来期望的东西,一旦希望得不到相应的满足,便会选择放弃退出,其实收获是在付出中得到的。
他又介绍道,社团发展已经具备企业的雏形。社团想方设法筹集印书资金,然后进行制作,选出广大学生喜爱的文章,制作印刷,进行销售。这就像一个企业一样,筹集资金制作商品,然后再把商品推销出去。在这一社团运作过程当中,每个环节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社团锻炼了很大一批学生,譬如有很多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进了媒体工作,还有一些进了事业行政单位从事文职工作。
大学生宋建介绍说,很多大一新生刚入校的时候,在社团纳新活动中,觉得很多社团让人看花了眼,于是选了几个感觉比较好的社团加入。随着对社团工作的深入,觉得社团工作也就是枯燥的干活,也就丧失了新鲜感,后来应付性的参加了几次活动,也就再不去了。大四毕业后,因为学的是文科专业,来招聘的单位,差不多都是要求应聘人员具有一定文字功底,参照条件就是应聘者有没有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因此,就业中吃了不少亏,有文学社团经历的人,相比之下就有优势得多。
大学社团更是大学人才们聚集的地方,各路社团能让你交到各路朋友,为日后求职、事业的人脉资源作重要积累。
提起高校学生社团,很多高校大学生也许就会联想起北京大学的山鹰社及兰州大学《视野》杂志。山鹰社以学习、服务、锻炼为目的,锻炼大学生们“奋进、挑战、超越”的品质,该社登山队十几年来成功登上了昆仑玉珠峰、念青唐古拉……;《视野》杂志前身是由兰州大学中文系几个学生以兴趣爱好成立的文学社团,后发展成为了全国知名刊物之一。
社团,顾名思义,一些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组成的一个团体。新疆高校社团人是这样给社团定义的,社团是自己在校期间除学习之外,让自己努力去做的一项事业。
笔者调查了解,新疆各个高校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生社团。其中在案注册的新疆大学63个,石河子大学136个,新疆师范大学23个,新疆农业大学20个……
这些高校社团,有公益类的如绿色环保协会,专业特色类的如法律援助中心、红十字协会,文艺类的如文学社、艺术团。这些林林总总的高校社团,成为了一道道校园文化靓丽的风景线。在这些学生社团中,大学生们既是参与者,又是领导者,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推动社团的发展,在推动社团发展的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社团,大学生的辅修课
现在已参加工作的于明介绍说,他在校期间,学习之余又给自己选了一门辅修课,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后因为觉得实在是没意思,就去参加了一些社团。主要是因为长期的课堂式书本教育,难免让人觉得麻木。学生社团以活泼、生动见称,可以和很多有共同爱好的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促进。他说,参加一个社团进行锻炼,也许比选一门辅修课更有所收获。高校学习时间相对宽松,学习之余大量的时间都是由学生自己自由支配。社团有助于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业余时间的宽松,一些学生出于无聊,便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坠入爱河。社团可以使学生利用课余闲散时间,来做一些对自己发展有所帮助的事情。
各校团委相关负责老师大都一致认为,高校社团的成立,是给大学生自我培养成才开辟一个第二课堂。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拥有一个良好的氛围,来辅助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不同于基础教育,学生要面临着的就是进入社会,同时面临着就业,高校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学习场所,而是学生从学生时代迈入社会的一个过渡期。大学生们应当在做好自己本身学习的同时,还应当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或者就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四年大学生期间,来给自己培养一个特长。
新疆师范大学社团联合会副主席纪光介绍说,他们学校成立了以师范类为主题的社团如“师范生技能协会”,他认为,现在高校就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用人单位也越来越重视招聘者的实践应用能力,师范生技能协会社团结合本校师范特色,对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授课经验进行多方面的锻炼,并主动联系一些学校进行授课实习等,为以后求职就业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新疆农业大学社团联合会连续举办了四届“形象大使”活动,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与支持。该活动负责老师吾吉老师介绍说,社团活动的目的是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该形象大使活动获得“最佳魅力奖”的大三学生艾则孜告诉笔者,他参与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一方面来测验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以后的工作来作铺垫。
社团面临的尴尬
当有人赞成社团对个人锻炼带来的好处的同时,还有很多大学生认为,参加学生社团的意义不是很大。一方面是社团活动影响学习,更多的反映是,参加社团得不到应有的锻炼。社团的名字起的很响亮,但真正参加进去以后,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大多是让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据调查了解,我区高校社团,石河子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的学生社团曾经荣获全国优秀社团,但整体存在着多而小的情况。社团大都是学生自我管理,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社团工作的发展过于随意化,往往随着社团负责人的能力而见兴衰。社团缺乏一定的活动资金,仅仅依赖团委经费的支持,自身缺乏创新精神,很多活动开展处于半停滞状态,不能良好的锻炼学生。整体来说缺乏一定的品牌社团,来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大学生张伟认为,作为他们高校的文艺类社团发展得不错,而理论性研究型社团,大都是虚有其名。其原因一是学生自身的理论水平不够,大一或大二时自身的发展还没有完善,就担任了这类社团的负责人;其二这类老师的指导不够,一般指导学生社团工作的老师大都是做学生工作的老师,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平也是有限的,做理论研究的老师们大都忙于自身的研究工作,很少能抽出时间给予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在这样的社团里面根本得不到实际性的锻炼。
社团,就业路上的敲门砖
参加社团的好处之多自不待言,但并非谁都能懂得利用,只是为了临求职,可以在自己的简历栏里填上几笔。但真正成功的人回顾在大学社团取得的真经时,却是感触颇深。
张新斌在兵团建工集团党办工作,毕业于石河子大学,在校期间曾主办过文学刊物《阳光地带》。他介绍说,当时主编刊物,一方面是锻炼自己,社团在做的过程中,应当把他当作一项事业来做,以《视野》杂志的发展历程作为参照榜样,给自己定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学校团委经费的支持,是很有限度的,于是便采取了与社会企业联合办刊的途径。社团与这些企业单位合作过后,发展迅速得到提升,成为大学众多社团的一个亮点,也给其他兄弟社团提供了一个借鉴的经验。他介绍说,做社团首先要懂得付出。他在做社团时,当时也有很多人参加了社团,其中一些人认为,社团不能给他们带来期望的东西,一旦希望得不到相应的满足,便会选择放弃退出,其实收获是在付出中得到的。
他又介绍道,社团发展已经具备企业的雏形。社团想方设法筹集印书资金,然后进行制作,选出广大学生喜爱的文章,制作印刷,进行销售。这就像一个企业一样,筹集资金制作商品,然后再把商品推销出去。在这一社团运作过程当中,每个环节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社团锻炼了很大一批学生,譬如有很多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进了媒体工作,还有一些进了事业行政单位从事文职工作。
大学生宋建介绍说,很多大一新生刚入校的时候,在社团纳新活动中,觉得很多社团让人看花了眼,于是选了几个感觉比较好的社团加入。随着对社团工作的深入,觉得社团工作也就是枯燥的干活,也就丧失了新鲜感,后来应付性的参加了几次活动,也就再不去了。大四毕业后,因为学的是文科专业,来招聘的单位,差不多都是要求应聘人员具有一定文字功底,参照条件就是应聘者有没有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因此,就业中吃了不少亏,有文学社团经历的人,相比之下就有优势得多。
大学社团更是大学人才们聚集的地方,各路社团能让你交到各路朋友,为日后求职、事业的人脉资源作重要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