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关注减负工作,特别是高效课堂不断推进的今天,以往的作业观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小学数学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或者说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长期以来,那种对课堂教学克隆式的、周而复始、形式单一的机械作业到现在“减负”减的无作业或更多作业,恐怕都不是对作业的正确理解,使作业成了学生和老师无可奈何的负担。
1 关于作业“减负”的思考
传统的、片面追求考分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特别是学生作业量过大,学生整日埋在作业堆里,给学生带来严重危害。记得网上曾经有人编了顺口溜形容:“作业海,题目山,千辛渡,万苦攀,视力降,面色憔,食欲减,腰椎弯,学习厌,性格变,荷千斤,苦呻吟。”针对此问题,时下大搞高效课堂的改革,希望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但是这种由上而下的改革的不彻底,忽略了对学生、对教师的考评的改革,致使教师为适应这种改革,又出现两种极端:不布置作业以适应改革督查,或由于高效课堂的短期效益不明显,大量布置课外作业,以适应应试教育中以学生考试分数考评教师的制度。所以“减负”多年,还是减不下来。
过重的作业负担减不下来,于是便来了很多规定,如小学低年级作业多长时间或高年级多长时间,使作业的意义变了味道,那到底多长时间合适?我认为时间不是关键问题,关键在于作业的目的、作业的质量与形式,能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或兴趣。长期以来,很多教师习惯布置所有的学生做一样的作业,形式封闭、单一,全部是书面作业,随意、量多,做了一遍又一遍,课上做了课下做,好像做数学作业就是解题,大搞“题海战术”,面面俱到、多多益善。使做数学作业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从不考虑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也不考虑作业的高效性,不想去花大力气在作业的设计上下功夫。
因为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不平衡性,导致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内在需求不同,所以设计作业要讲究艺术,讲求实效,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只有多样性、高质量的作业才能使学生知识巩固,形成技能技巧,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才能使使优生“吃好”,又有充裕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学困生“吃饱”,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在布置上下功夫,才是时下“减负”的最有效途径。
2 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数学新课标中要求:“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也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高效课堂中,我们不断地谈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努力实践,但在作业问题上,好像这种理念就很少体现。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受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水平明显不同,低年级形象思维活跃,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强,这都决定了学生的兴趣点儿不同,不能认识到这种差异,作业的设计、布置就会出现盲目性,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作业完全成了课堂教学的附属,学生课业的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学会用新课标理念指导作业改革,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认识到作业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在发现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创造。使作业成为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和了解科学的载体,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作业才真正发挥最佳效果。
3 作业形式的多样性
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是布置有效作业的前提,理解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是设计课外作业的前提。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对周围环境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要求学生的作业形式必须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单一的、大量的书面作业来概括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形式多样的作业给学生创造一个欢乐的学习园地,无形中促使学生自觉的完成作业。很多人在这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现分享几种值得借鉴形式:
3.1开放性作业
既然学生有差异,作业就需要分层次,如可以分为三类:必做题、选做题、实践拓展题。有困难的學生只掌握了基本知识,那可以只选择基础类的必做题来巩固,中等生可以自由选择完成一些选做题提高,而程度好的学生就可以不用做必做题,直接选择一些有兴趣的选做题或实践拓展题进一步拓展思维。
针对不同作业,方式灵活掌握。如有位高年级教师布置一个暑假作业:A、总结本学期你都学到那些数学知识?B、运用你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C、运用你所学的知识编写几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写成一个本学期数学总结。形式活泼,题目自由,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展示,又能通过这个总结提升学生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2操作性作业
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那么有些知识就要多让学生动手去获取知识,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低年级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不妨可以让学生回去找一下家里那些地方有正方形,哪些地方是长方形,动手测量一下,比如家里的地砖,每个边有多长,窗户每个边有多长,它们是什么形?学生自然收获会比课堂学习有更多的收获,而又乐意去做。
3.3实践性作业
数学源于生活,反过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要尽量捕捉生活素材,只有让学生尽可能地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
当你教了认识千克和克后,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物品的重量:一袋盐有多重、一千克鸡蛋有几个、一袋面有多重;学了人民币后,可以让学生调查一下2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生活用品;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调查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这个原理。学生有兴趣,又提高了认识,一举多得。
3.4前置性作业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传统的预习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效率不是很高,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时,由浅入深的编写一些层次分明、结构合理、题量适中的同步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用自己知识解决适合自己难度的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使课堂教学更加有目的,更加高效。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改革和创新,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书面课外作业中解脱出来,才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增强实效的有效途径。
小学数学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或者说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长期以来,那种对课堂教学克隆式的、周而复始、形式单一的机械作业到现在“减负”减的无作业或更多作业,恐怕都不是对作业的正确理解,使作业成了学生和老师无可奈何的负担。
1 关于作业“减负”的思考
传统的、片面追求考分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特别是学生作业量过大,学生整日埋在作业堆里,给学生带来严重危害。记得网上曾经有人编了顺口溜形容:“作业海,题目山,千辛渡,万苦攀,视力降,面色憔,食欲减,腰椎弯,学习厌,性格变,荷千斤,苦呻吟。”针对此问题,时下大搞高效课堂的改革,希望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但是这种由上而下的改革的不彻底,忽略了对学生、对教师的考评的改革,致使教师为适应这种改革,又出现两种极端:不布置作业以适应改革督查,或由于高效课堂的短期效益不明显,大量布置课外作业,以适应应试教育中以学生考试分数考评教师的制度。所以“减负”多年,还是减不下来。
过重的作业负担减不下来,于是便来了很多规定,如小学低年级作业多长时间或高年级多长时间,使作业的意义变了味道,那到底多长时间合适?我认为时间不是关键问题,关键在于作业的目的、作业的质量与形式,能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或兴趣。长期以来,很多教师习惯布置所有的学生做一样的作业,形式封闭、单一,全部是书面作业,随意、量多,做了一遍又一遍,课上做了课下做,好像做数学作业就是解题,大搞“题海战术”,面面俱到、多多益善。使做数学作业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从不考虑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也不考虑作业的高效性,不想去花大力气在作业的设计上下功夫。
因为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不平衡性,导致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内在需求不同,所以设计作业要讲究艺术,讲求实效,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只有多样性、高质量的作业才能使学生知识巩固,形成技能技巧,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才能使使优生“吃好”,又有充裕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学困生“吃饱”,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在布置上下功夫,才是时下“减负”的最有效途径。
2 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数学新课标中要求:“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也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高效课堂中,我们不断地谈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努力实践,但在作业问题上,好像这种理念就很少体现。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受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水平明显不同,低年级形象思维活跃,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强,这都决定了学生的兴趣点儿不同,不能认识到这种差异,作业的设计、布置就会出现盲目性,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作业完全成了课堂教学的附属,学生课业的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学会用新课标理念指导作业改革,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认识到作业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在发现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创造。使作业成为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和了解科学的载体,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作业才真正发挥最佳效果。
3 作业形式的多样性
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是布置有效作业的前提,理解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是设计课外作业的前提。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对周围环境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要求学生的作业形式必须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单一的、大量的书面作业来概括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形式多样的作业给学生创造一个欢乐的学习园地,无形中促使学生自觉的完成作业。很多人在这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现分享几种值得借鉴形式:
3.1开放性作业
既然学生有差异,作业就需要分层次,如可以分为三类:必做题、选做题、实践拓展题。有困难的學生只掌握了基本知识,那可以只选择基础类的必做题来巩固,中等生可以自由选择完成一些选做题提高,而程度好的学生就可以不用做必做题,直接选择一些有兴趣的选做题或实践拓展题进一步拓展思维。
针对不同作业,方式灵活掌握。如有位高年级教师布置一个暑假作业:A、总结本学期你都学到那些数学知识?B、运用你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C、运用你所学的知识编写几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写成一个本学期数学总结。形式活泼,题目自由,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展示,又能通过这个总结提升学生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2操作性作业
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那么有些知识就要多让学生动手去获取知识,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低年级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不妨可以让学生回去找一下家里那些地方有正方形,哪些地方是长方形,动手测量一下,比如家里的地砖,每个边有多长,窗户每个边有多长,它们是什么形?学生自然收获会比课堂学习有更多的收获,而又乐意去做。
3.3实践性作业
数学源于生活,反过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要尽量捕捉生活素材,只有让学生尽可能地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
当你教了认识千克和克后,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物品的重量:一袋盐有多重、一千克鸡蛋有几个、一袋面有多重;学了人民币后,可以让学生调查一下2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生活用品;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调查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这个原理。学生有兴趣,又提高了认识,一举多得。
3.4前置性作业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传统的预习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效率不是很高,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时,由浅入深的编写一些层次分明、结构合理、题量适中的同步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用自己知识解决适合自己难度的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使课堂教学更加有目的,更加高效。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改革和创新,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书面课外作业中解脱出来,才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增强实效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