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设计时代背景下的建筑低碳包装设计探究

来源 :中国包装工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lgrind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低碳建筑就是在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制造,建筑建造与建筑使用全生命期内,最大限度的使用少的化石能源,增强能效,防止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低碳建筑材料有:铝木复合中空玻璃窗,但市面上大多数的开发商使用的都是断桥铝合金中空玻璃窗;外墙外保温的材料,多数用的是厚岩棉保温或挤塑保温板等;户外外遮阳系统,有户外轴帘或户外饰板等以及低碳环保智能系统。
  【关键词】后工业设计时代 建筑低碳包装设计 探究
  低碳建筑设计和一般的建筑设计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其融入了低碳设计理念,将当前的节能减排技术全面整合起来进行整体设计,以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量,保证建筑能效,朝着国际建筑领域的主流方向前进。在后工业设计时代背景下,怎样优化建筑低碳设计措施,已经成为了当前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1 建筑低碳包装设计理念及其主要设计内容
  (1)设计理念。将低碳节能作为核心思想,强调节能意识,同时通过先进高效的低碳节能技术充分挖掘和利用能耗低的资源及自然资源,以此进行低碳建筑设计。低碳建筑设计最根本的特点是满足建筑整体设计要求。以本区域的文化内涵为切入点,获取各种建筑类型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全面整合,使建筑使用功能更加的完善,从而设计出与本区域生态环境相符的建筑技术,保证建筑的综合文化品质。
  (2)设计内容。低碳建筑的最终目标是在建筑整个生命期内,对能源、建筑用地、材料等合理节约,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为人们提供清新舒适的生活环境,始终保持与自然和谐共处。现阶段,国际建筑领域中已经将低碳建筑作为主要的发展趋势。相关资料数据显示,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中,建筑达到了50%之多,这比运输业和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高很多。因此,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低碳经济,加强建筑低碳设计已成为必然。
  建筑低碳设计中,对以下三方面比较注重:首先是节能,强调节约用水、节约能源、节约建筑用地、节约材料,防止资源浪费情况的发生;其次是减排;防止建筑物排放出大量的液体、固体等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最后是实现民众的使用要求,强调为民众提供安逸、舒适的生活空间,保护环境。
  2 后工业设计时代建筑低碳包装-设计方法
  (1)混凝土核心激活技术。该项技术是从德国发展而来,其注重通过自然通风、合理减少进风量及利用建筑物本有的蓄热功能实现节能环保要求。混凝土核心激活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为民众提供较高的舒适度,而且还减少了建筑投资成本及运营费用。具体体现在:通过减少或者摒弃中央空调系统在建筑室内环境调节中的主导作用,使民众按照自身实际需要调节自己满意的空间温度。对于需要的新风,主要由架空地板内置的辐射式新风机经过一个加热或制冷的叶片装置将所需新风带到室内,同时调节到自己满意的温度。每个空间的出风口都通过一个已经实施防噪处理的构件,并发挥着防止空气倒流的作用,如果室内气压不断提升,那么就会自行将空气排出室外。
  (2)地热资源的利用。共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直接在土壤中获取所需热量,该方式适应于各个区域。另一方面,从地下水中获取所需热量,在本地区地下水资源适宜的情况下方可使用该方式。
  (3)太阳能与风能的利用。太阳能的利用分为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光伏发电两种,其中,光伏发电主要是按照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利用太阳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把光伏电池板作为建筑元素和楼顶、阳台、墙面与窗户有机的结合,以此实现设计的一体化。在传统的建筑中,室内设计往往是密闭的,对空调有较高的需求。而低碳建筑则是通过自然风将室内空气变得清新宜人。
  (4)幕墙系统。玻璃幕墙不具备降低建筑物能耗和增强保温节能性能的要求,但实际建筑设计中不可能完全摒弃玻璃幕墙的使用,因此,为了使玻璃幕墙也具有保温节能之效,我们将幕墙生态呼吸系统运用到了建筑设计中。该系统共涵盖了外层幕墙、进风口、排风风机、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内衬墙。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人们对舒适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建筑低碳设计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在低碳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本地区的气候环境,还应掌握了解适应本地居民气候环境的的设计方法。只有做到了全面细致地分析研究,才能优化选择低碳建筑总体设计思路,才能促进后工业设计时代的低碳建筑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思思.低碳设计在家居空间的应用[J].美术大观,2011年08期.
  [2]彭磷基.发展低碳建筑[J].中国产业,2011年04期.
  [3]陶永亮.建设低碳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中之重[N].中华建筑报,2010年.
  [4]齐念一.低碳概念在住区规划设计中的运用[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其他文献
【摘 要】视觉识别是高校CI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递着高校精神和办学理念。校园环境是视觉识别的重要元素,以特定的文化氛围体现着高校育人环境的个性特征,直接影响着高校CI系统的建设和高校的外在形象。高校必须引入校园识别系统设计,改善校园生存环境,体现高校的人文精神和主旨追求,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  【关键词】高校环境 规划设计 视觉识别 学校形象包装 地域性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高
期刊
【摘 要】在我国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产品包装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使得我国包装设计教育开始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包装设计教育主要涉及包装的字体、图案、色彩等多个模块内容,这些模块内容的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使其能够在信息技术软件的支持下呈现想要的包装效果。其中,三维数字艺术是一项现代化设计艺术,该艺术能够有效打破传统包装设计中的平面形象,将其打造为具有立体效果的包装
期刊
【摘 要】本文是为了学习和探索可持续发展思维在包装设计研究中的探索性尝试,其目的是运用包装设计中可持续性思维的观点与方法,为包装设计研究开拓出新的空间,以争取对包装设计提供一种理论资源和思考方法。  【关键词】可持续性 包装 材质  最初包装只是单纯为了对物品起到保护和装载的作用,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包装除了最原始的保护与装载作用外,更多的是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与对物品进行区分的功能性作
期刊
【摘 要】包装设计中信息图形设计理念的合理运用, 不仅能够很好地突出产品特性,满足消费者的好奇心,吸引消费者注意力,既能打造别具一格的品牌特色,还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促进消费,增强了包装设计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信息图形设计 包装设计 视觉传达  包装设计中的信息图形,就是运用视觉元素在信息传达上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形象性,向消费者传达商品信息的过程中确保快速、准确,而且生动的图形信息在视觉传
期刊
【摘 要】原生态包装设计理念是将包装材质本身的特质发挥出来,包装的设计反映自然材料的真实性。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发展对生存环境的依赖性。在进行包装时坚持原生态的设计理念,不仅有利于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还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回归自然 原生态包装设计  包装设计是一门实用性的艺术设计学科,通过对商品的包装设计可以大幅度提高商品的销售量。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人们对
期刊
【摘 要】目前,很多中专职业学校对专业性强的课程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包装机械专业方面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教学,因为机械专业需要涉及到很多其他的专业知识,所以学习机械专业的学生不但能使自身的机械设计加工制造能力明显提升,还能学习到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这样以后在各个专业的工作岗位都能很快适应。本文主要研究中专学校包装机械专业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中专学校
期刊
【摘 要】极简主义承载着一种简洁、质朴、安静的艺术感染力,它包含着东西方文化对“简”的审美追求,它在东方文化里象征着兼容并包,在西方文化里意味着以简驭繁,两者相互磨合发展,形成满足当下现代化都市群体心理需求和审美趣味的独特文化风格。极简主义的包装设计以大众消费为导向,在完成包装设计功能性的同时,强调包装设计色彩的简约、图案的简单、构成的简明、整体的简练,让包装设计能达到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完美统一。 
期刊
【摘 要】表面上光是包装印刷品重要的印后加工技术之一。本文简述了UV-LED光油的基本组成,指出UV-LED光固化技术存在引发效率不高和固化速度慢的问题,提出:(1)选择吸收光谱和LED的发射光谱相匹配的光引发剂;(2)过渡期内,上光油配方中加入多官能团单体和采用LED固化和UV固化混合方式等解决办法。  【关键词】UV-LED固化光油 光引发剂 固化速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高品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GPS测量技术》课程包装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课程性质、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 GPS测量技术 课程包装设计  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壮大,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的建设过程中,打破了传统高校教学的专业学科体系,突出以能力为本
期刊
【摘 要】晚明时期《长物志》一书堪称是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经典之作,本文结合对《长物志》造园思想的分析,论述了其中的观念和理念。结合当代设计中的出现的问题,总结了当代景观应遵循 的营造方法以及设计原则 。  【关键词】传统园林 长物志 雅致 因地制宜 尚用 包装设计  1 《长物志》概述  《长物志》 是明代晚期苏州文人文震亨撰著的一部关于生活和品鉴的笔记著作。书名“长物”即多余的东西,多余之物,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