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对人的尊重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u2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文学作品,在我已经是一件久违了的事情。不仅出于专业研究方向的局限,也不仅由于本职工作的忙碌,还有一种原因实在不想说出来,那就是对于当下的许多文学作品,因为过分追逐思潮的时尚,或者一味沉于技巧的探索,而有意无意地漠视我们生活的现实,从而给像笔者之类的读者,带来由于题材内容的浮泛狭窄而造成的欣赏隔膜;当然,更不想也不屑于去读那些所谓“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们,用她们独特的“当代人格”所书写的“风流作品”。
  但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读过朋友们推荐给我的这部也属当下正在走红的作家张平的日记体小说新作《对面的女孩》之后,我对于时下文学的某些偏见,才开始有所扭转。
  其实,之所以能够阅读这部小说,也由于有着一种审美认同的心理基础。那就是对曾经写过《天网》、《抉择》和《十面埋伏》等等名篇,向以关注现实著称的小说家张平先生的信任。因为,在我看来,文学固然有她自身的独特品格与独立价值,但不关注世态人心的创作和没有思想力量的作品,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唤起绝大多数读者的审美兴趣。而张平的作品,尽管可能在方法和技巧上没有刻意的建构和新潮的追求,却以对于我们所生活时代世态人心的极大关注与敏锐体察,在当代文学的创作园地里,取得了独特的成绩。《对面的女孩》这部日记体新作,虽然在人物的塑造上,一改往日他小说中主人公往往是叱咤风云的强者形象这一写作路径,托言一个被勒令退学的女学生日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性格逆来顺受,内心纯洁善良,被强大的传统势力.及其陈腐观念百般欺凌的弱小女孩的典型形象;但却保持了他鞭挞落后与丑恶,呼唤进步与美好,激扬道义与法治,关注社会与人生的创作旨趣。
  正如这部小说的副标题所示,《对面的女孩》在文体格式上,是“一个被勒令退学的女学生日记”。日记的主人张红英是一个虽然被转为城市户口,但仍然生活在落后的乡村;从而由物质生活到精神观念,依然比较贫穷和质朴女孩。当她求学的路径因贫穷而愈加狭窄,想继续上高中将来考大学,却因为始而没有关系,进不去高中的门;既而有了机会,却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进不起高中的门;分数可以上正规中专,但却被“关系”硬的人家顶了指标;无奈之下,只好托人“活动”而且据说也是顶替了他人之后,才上了一所前途黯淡的纺织技校。但是,恰恰就是这所她藉以安身求生的技校,师资和管理极不正规,甚至充斥着封建的思想,滋生着丑恶的流毒,正气不兴,邪气弥漫。学生的优秀品质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鼓励,学生的人格天性得不到起码的尊重与爱护:原本正常的对于学生某些思想状况的正面引导与教育,也由于一些老师素质低,甚至道德败坏,和学校领导在管理上惟我独尊的家长作风,而成为封建观念借尸还魂、兴风作浪的堂皇手段。就连主人公漂亮可人这种女孩子原本幸运的人生资本,也成为她招致诸多不幸的天然祸根。不仅男同学对她的关爱,横遭班主任的无端监视、无故羞辱和无理审讯,而且引来了心术不正的班主任老师的要挟诱骗。张红英为了交齐学校无度收取的“班费”,返还同样贫困的同桌同学的好心馈赠,急于挣钱而受到社会上坏人的诱骗有了过失时,学校和老师所给予她的,是不问青红白的借机整治,与心理阴暗的挟私报复。遇上这样没有正义感与是非观的学校与老师,张红英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作为小说的第二号主人公,张红英的同桌男生郭志杰,是小说着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形象。他与张红英一样家庭贫困、心地善良。所不同者,面对生活的磨难,他生活的姿态比较积极主动、思想的视野比较开阔而且活跃。虽然愤世嫉俗,但不乏幼稚与天真。所以,当他对于同桌女生的真诚关爱遭遇歪曲甚至蹂躏时,他的反抗因为传统思维和习惯势力的十分顽固与过于强大,往往变得事与愿违。因为性情的桀傲不驯,他多次被无端地交由本不该介入的公安机关去管束。他与张红英由开始时的相惜而迫不得已走向“联盟”,再到相互支撑乃至最后“相恋”,完全是因为学校和老师的错误教育和逼迫。如果说,张红英的简单、质朴与幼稚,是导致她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性格原因的话,小说则通过郭志杰这样一个与张红英性格互补的典型形象的塑造告诉我们:其实张红英的性格弱点,并不能算作她悲剧命运的真正根由。
  张红英悲剧命运的真正根由到底是什么?这正是小说所要告诉读者或者说是想提醒读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问题的症结在于学校、老师,乃至我们这个貌似公正严格,实际上仍然充满了专制思想与蛮横心性的社会身上。读《对面的女孩》,你不能不思索贫穷对于人生的挤压,不能不思索观念对于社会的影响,不能不思考学校教育的尴尬现状,也不能不思考那些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诸多不公正、不合理、不人道、不文明的深层因由。
  小说中的老师为了自己的面子,随意践踏作为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学校为了所谓的纪律,可以无视乃至肆无忌惮地践踏法律,动辄就将不听话的学生交给公安部门关押威吓。这样的学校,这样的老师,及所施行的这样的教育,连文明社会起码的做人准则与法治观念都没有,又怎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对面的女孩》作为一部小说,可以看作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某些观念文化积弊的寓言式揭示!原本比较明显的“救救孩子”的创作主旨,因而还可引申为“救救成人”,“救救老师”,“救救我们自己”!因为,如果没有一代精神健全、文明合格的成人老师,又如何指望会培养出下一代合格的学生?!没有思想和精神健康健全的真正的人,又怎么能建设一个文明昌盛的理想社会?这一切的一切,关键应当由学会尊重和正确对待个人开始,特别是由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合格的家长和老师开始!这不是个别作家的个人忧思,而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深切忧患。
  (《对面的女孩——一个被勒令退学的女学生日记》,张平著,作家出版社2000年9月版,22.00元)
其他文献
作为事件的北大百年校庆1998和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1999,在传媒无孔不入的当代,都算得上当年度轰轰烈烈的文化热点。有意思的是,蔡元培在这两次事件中都被作为话题,在众多文章中成为频频出现的关键词——当然主要是在民间和站在民间立场的言论中。  说起蔡元培改造旧北大、促成五四运动的发生,当然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说法,至少梁漱溟就曾经在《忆往谈旧录·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中,表述过这样的因果关系
期刊
高阳的历史小说,一直是个独特的存在。它的独特性,放在现有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便一目了然。如果某部文学史的史述标准是艺术形式和艺术感觉的现代性、先锋性,高阳的历史小说就会因为过于浓重的传统气质而被排斥在外;又如果某部文学史的史述标准是作家作品与时代(政治的、思潮的)运程关系,高阳及其历史小说又会因为同时代洪流的相对疏离而受到无情地冷落。按照高阳历史小说的传承而言,它更像是中国古典小说、尤其是近现代“新
期刊
一个民族的学术模式的形成往往是在该民族悠远年代的学术生活中就奠定了基础的——早期西方民族在流动性、变动性极大的“交流”中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人与物之间对自然条件依赖的关系,从此确定了突变式发展的开放式文化和学术模式。中国学人在缺少变化的农耕生活中却培养了对血缘关系的深厚情感和依赖于自然的习性,由此确立了蜕变式演进的封闭文化模式,学术也不例外——走上了一条与西方民族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不仅政
期刊
还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在同学家见到过老版的《辞海》,尽管封面严重破损,主人还是补了又补,放在案头最显眼的位置。  当时我惊奇竟有如此的大书,内容又是如此的丰富,深为编书者的学识感佩。后来,才知道这部《辞海》是1936年版本下册1937年出版,主编是舒新城,他为辞海整整劳累了一生,于l960年68岁时去世。  “文革”中,老版《辞海》当成“四旧”烧毁,在“批林批孔,反对投降派宋江”时,需要查
期刊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现代伟大教育家,也是我国民族民主解放斗争中的一员坚强战士。在教育方面,他创立“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手脑相长,在劳力上劳心”,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读死书,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工作能力。他著作丰富,留下了许多易懂易记的又富含哲理的“陶体”诗篇,培养出了不少人才。  从1927年到1926年间,陶先生创办过三所举世闻名的新型学校
期刊
1995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颁发给一位来自西伯利亚大草原、目前尚无国籍的作家马金(Andrei Makine,以表彰他在自传体小说《法兰西遗言》中对文学的贡献。一时间,这位戴着眼镜的大胡子俄罗斯人,浓缩或放大为法兰西文学荣誉的一个象征。连他在1994年出版的小说《初渡爱河》也成为“普通读者”青睐的对象,并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跟《法兰西遗言》相比,《初渡爱河》的自传性可能相对削弱了
期刊
本人曾长居长沙岳麓山下,在岳麓书院的文庙中读的小学,毛泽东青年时在岳麓书院自学期间的卧室正好是我所在班的教室。生于斯、长于斯,常常观摩着高挂在岳麓书院“忠孝廉节”堂上古老的“实事求是”匾额,对湖湘文化自有一种比他人更深的感受。我感觉到湖湘文化有三个最大的特点或者说湖湘文化有三个源头。    一、三湘四水的灵动多彩,蕴育着激越冲突型的文化思想。  自古湖南属楚,湘楚文化实为一体。从现存的楚辞中可以清
期刊
本刊将陆续刊登田松先生在云南丽江所作的“科学人类学”田野调查札记。作者1965年生于吉林四平;1982年起,在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学了六年物理;1988年开始在北京印刷学院教普通物理;1994年到《中国矿业报》做副刊编辑;198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现在正攻读博士学位,主攻方向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曾出版译著《金华养生密旨与分析心理学》(东方出版社,1993年),随笔集《血液与土壤》(鹭
期刊
在祁县乔家大院,几乎每座大门的正对都嵌有一面砖雕照壁,有深浮雕者,如福德祠壁,有龟背纹者,而最为引人注目者,还要算大门正对的百寿壁及第五院的赵铁山书法壁了。  百寿壁上的这一百个“寿”字,已抽象演绎成了符号图案,其书法价值并不为称道,倒是壁胁的两联对子颇耐人琢磨。上联是“损人欲以复天理”,下联为“蓄道德而能文章”,壁楣为“履和”,再看联之落款——左宗棠。古之商贾以权势墨宝装点门面的作法与今日“企业
期刊
葛拉西安的《智慧书》里确实有智慧,但从本质上来看,这只是一种典型的西方式的邪恶的智慧,如果不适当地以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加以规范,它有可能让邪恶者变得聪明,让聪明者变得邪恶。不幸的是,善良的聪明和邪恶的聪明尽管都是聪明,骨子里却有着天壤之别;说得极端一点,往往无异于人与兽的差别。西方人过分看重“聪明”这两个字,至少从十七世纪的笛卡儿以来,就有许多大学者坚信人的理性(Reason会是一剂万灵药方,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