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记者29年来,写了大量的人物通讯,有机电部和省市号召学习的勇斗歹徒牺牲的一拖东关分厂厂长杨振北,有从事山区改土治水工作30多年、身患癌症仍坚持工作的汝阳县十八盘乡水利站站长铁峰,有我国炼油催化裂化的奠基人——中科院院士陈俊武,有被中组部和省市树为典型的栾川县冷水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岳,等等。其中,对“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榜样”杨岳的采访特别值得回味。
反映省人大代表、“全省农村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层干部标兵”、栾川县冷水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岳的通讯《情暖冷水沟》,是我2003年7月4日发表在《洛阳日报》一版上辟栏的长篇通讯,全文7800字,刊发时还配发了评论员文章,随后,中共洛阳市委作出向杨岳同志学习的决定;8月10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通讯《小康路上领路人》;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省市新闻媒体,也纷纷跟进,派记者来采访杨岳。多年来,全国各地许多党组织、公务员、商人乃至普通工人、农民,纷纷到冷水沟参观、学习。
我们最先采写的典型人物杨岳之所以能引起省市领导部门的重视,受到上级媒体的关注,成为省、市的先进典型,并且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我认为是与我的采访人物报道的指导思想和立足点密不可分的。
我写人物最担心的不是能不能把人物写生动,而是写出来的人物真实不真实,能不能经得起先进人物周围群众的检验,能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特别是涉及先进人物清正廉洁方面时,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你今天说这个人如何如何廉洁,保不准明天这个人就会因为不廉洁而被双规了,那岂不是自打嘴巴?有些人物通讯写得洋洋洒洒,读起来生动感人,但很多人、特别是对先进人物知根知底的熟人读后却大撇其嘴——“瞎吹”!记者个人名声不佳事小,损害报纸声誉事大。
2003年6月下旬我带着一个文字记者、一个摄影记者到冷水沟采访杨岳前,已从有关材料上大致了解了杨岳的情况。说实话,若想偷懒,找当事人聊聊,依照手头掌握的材料写篇几千字的通讯根本不成问题,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做。我们到栾川县城后就直奔目的地,当即就投入工作。为了“认识”杨岳、感受杨岳、正确地把握杨岳,我们抛开材料,投入了连续4天的采访。我们这样做并不是不相信基层提供的材料,而是我采访有个习惯:不是经过自己采访得来的素材不用;不是自己耳闻目睹的材料不用;不是当事人亲自介绍的材料不用;未经证实的材料不用。
通过采访,我们收集到了杨岳大量的先进事迹,还有一些关于杨岳同志拒收汽车、现金、黄金首饰的事例。尽管收集到的材料不少,但当时我还是有些不放心:与他一起工作的村干部介绍的情况真实吗?他自己亲口说的会不会言过其实?他拒收汽车、现金、黄金首饰会不会是为了“作秀”,而在“作秀”的背后另有受贿?县、乡、村安排的采访者都说杨岳好,那些没有被安排接受采访的村民是不是也认同杨岳?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这一系列疑问得不到回答,这个材料不敢写;如果不能证明杨岳同志真的是一个深受绝大多数村民喜爱的好“村官”,我也不能写;如果有群众反映杨岳并不清正廉洁,即使杨岳这个人物我们不写不行,但有关他廉洁方面的内容我绝不会涉及!
为了解开我心中的疑团,我在公路上采访了谢老汉,在村头和一位妇女闲聊起杨岳,得出的结果都是对他的褒奖。通过随机采访,我对杨岳有了几分好感,但还是不太放心。
在采访安排上,我提出要到村里找一些群众聊聊。县和镇里的同志听后让村干部安排,并要给我们带路。我当即说,各位都比较忙,不劳各位,我们想随便找些群众聊聊,再说了,有你们跟着,说话不方便。说白了,我是想甩开他们,收集一些杨岳的缺点、错误、意见,以便把握一个真实的杨岳。
摆脱了陪同,我与另外一个记者进了村。我们俩在街上转,见谁家的大门开着就进去拉家常;见地边有人干活就上前采访,了解他们对杨岳的看法,问得最多的是对杨岳有什么意见,他干村委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这些年有没有为自己捞好处,有没有吃“黑钱”。
冷水沟是一个大村,村民居住在一条沟里,很分散,从沟口到沟里有好几里地。我们走东家串西家,访问了很多农户,听的大都是杨岳这个人如何把村带富了,什么时间帮谁家谁家解决了啥难事,这个人如何公道、没私心,很豪爽……
最令我们“失望”的是,原本认为一定能听到反面意见的一个“重点户”,却以失败而告终。这户的主人是前任村委会主任,杨岳上任他下台,对杨岳意见比较大。后来,因为一些个人问题发生矛盾,见面都不搭理杨岳。我们不想让县、乡、村人陪同,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想从这个“重点户”口中听到一些别处听不到的情况。我们通过向路人打听后假装无意识地随便摸到了这一家,不巧的是“当事人”做生意不在家,我们只好与他老伴“随便”聊了起来。我们的话题也涉及她当家的过去当过村干部一事,但她始终没有揭发出杨岳有什么问题,反而从头到尾夸杨岳。
经此明察暗访后,我的心里才算塌实了,我被杨岳征服了,所以在后来的写作过程中,可以说我是带着一种敬佩之情,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这篇长篇通讯的写作。
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而读者特别是生活在先进人物周围的群众最有发言权。所以,我们采写先进人物时,一定要深入、深入、再深入,求实、求实、再求实。成绩是成绩,缺点是缺点,千万不能为了追求生动,为了树立先进人物高、大、全的形象,而不下大力气去搞清楚事实真相,仅凭熟人介绍、领导介绍或道听途说,就往稿子里边塞。作为一个党报记者,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写出来的报道才能对先进人物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
编校 张红玲
反映省人大代表、“全省农村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层干部标兵”、栾川县冷水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岳的通讯《情暖冷水沟》,是我2003年7月4日发表在《洛阳日报》一版上辟栏的长篇通讯,全文7800字,刊发时还配发了评论员文章,随后,中共洛阳市委作出向杨岳同志学习的决定;8月10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通讯《小康路上领路人》;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省市新闻媒体,也纷纷跟进,派记者来采访杨岳。多年来,全国各地许多党组织、公务员、商人乃至普通工人、农民,纷纷到冷水沟参观、学习。
我们最先采写的典型人物杨岳之所以能引起省市领导部门的重视,受到上级媒体的关注,成为省、市的先进典型,并且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我认为是与我的采访人物报道的指导思想和立足点密不可分的。
我写人物最担心的不是能不能把人物写生动,而是写出来的人物真实不真实,能不能经得起先进人物周围群众的检验,能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特别是涉及先进人物清正廉洁方面时,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你今天说这个人如何如何廉洁,保不准明天这个人就会因为不廉洁而被双规了,那岂不是自打嘴巴?有些人物通讯写得洋洋洒洒,读起来生动感人,但很多人、特别是对先进人物知根知底的熟人读后却大撇其嘴——“瞎吹”!记者个人名声不佳事小,损害报纸声誉事大。
2003年6月下旬我带着一个文字记者、一个摄影记者到冷水沟采访杨岳前,已从有关材料上大致了解了杨岳的情况。说实话,若想偷懒,找当事人聊聊,依照手头掌握的材料写篇几千字的通讯根本不成问题,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做。我们到栾川县城后就直奔目的地,当即就投入工作。为了“认识”杨岳、感受杨岳、正确地把握杨岳,我们抛开材料,投入了连续4天的采访。我们这样做并不是不相信基层提供的材料,而是我采访有个习惯:不是经过自己采访得来的素材不用;不是自己耳闻目睹的材料不用;不是当事人亲自介绍的材料不用;未经证实的材料不用。
通过采访,我们收集到了杨岳大量的先进事迹,还有一些关于杨岳同志拒收汽车、现金、黄金首饰的事例。尽管收集到的材料不少,但当时我还是有些不放心:与他一起工作的村干部介绍的情况真实吗?他自己亲口说的会不会言过其实?他拒收汽车、现金、黄金首饰会不会是为了“作秀”,而在“作秀”的背后另有受贿?县、乡、村安排的采访者都说杨岳好,那些没有被安排接受采访的村民是不是也认同杨岳?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这一系列疑问得不到回答,这个材料不敢写;如果不能证明杨岳同志真的是一个深受绝大多数村民喜爱的好“村官”,我也不能写;如果有群众反映杨岳并不清正廉洁,即使杨岳这个人物我们不写不行,但有关他廉洁方面的内容我绝不会涉及!
为了解开我心中的疑团,我在公路上采访了谢老汉,在村头和一位妇女闲聊起杨岳,得出的结果都是对他的褒奖。通过随机采访,我对杨岳有了几分好感,但还是不太放心。
在采访安排上,我提出要到村里找一些群众聊聊。县和镇里的同志听后让村干部安排,并要给我们带路。我当即说,各位都比较忙,不劳各位,我们想随便找些群众聊聊,再说了,有你们跟着,说话不方便。说白了,我是想甩开他们,收集一些杨岳的缺点、错误、意见,以便把握一个真实的杨岳。
摆脱了陪同,我与另外一个记者进了村。我们俩在街上转,见谁家的大门开着就进去拉家常;见地边有人干活就上前采访,了解他们对杨岳的看法,问得最多的是对杨岳有什么意见,他干村委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这些年有没有为自己捞好处,有没有吃“黑钱”。
冷水沟是一个大村,村民居住在一条沟里,很分散,从沟口到沟里有好几里地。我们走东家串西家,访问了很多农户,听的大都是杨岳这个人如何把村带富了,什么时间帮谁家谁家解决了啥难事,这个人如何公道、没私心,很豪爽……
最令我们“失望”的是,原本认为一定能听到反面意见的一个“重点户”,却以失败而告终。这户的主人是前任村委会主任,杨岳上任他下台,对杨岳意见比较大。后来,因为一些个人问题发生矛盾,见面都不搭理杨岳。我们不想让县、乡、村人陪同,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想从这个“重点户”口中听到一些别处听不到的情况。我们通过向路人打听后假装无意识地随便摸到了这一家,不巧的是“当事人”做生意不在家,我们只好与他老伴“随便”聊了起来。我们的话题也涉及她当家的过去当过村干部一事,但她始终没有揭发出杨岳有什么问题,反而从头到尾夸杨岳。
经此明察暗访后,我的心里才算塌实了,我被杨岳征服了,所以在后来的写作过程中,可以说我是带着一种敬佩之情,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这篇长篇通讯的写作。
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而读者特别是生活在先进人物周围的群众最有发言权。所以,我们采写先进人物时,一定要深入、深入、再深入,求实、求实、再求实。成绩是成绩,缺点是缺点,千万不能为了追求生动,为了树立先进人物高、大、全的形象,而不下大力气去搞清楚事实真相,仅凭熟人介绍、领导介绍或道听途说,就往稿子里边塞。作为一个党报记者,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写出来的报道才能对先进人物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
编校 张红玲